文/王昌玉 王存军 单存松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近些年,我国奶牛养殖业经营管理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养殖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奶牛乳房炎、生殖系统疾病、肢蹄病等也影响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1]。其中肢蹄病严重影响着奶牛的产奶量、繁殖性能、生长性能等,若未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会逐渐加重,降低治愈率,增加淘汰率。据统计我国因肢蹄病导致奶牛过早被淘汰的几率达到15%~30%,严重影响着牧场的经济效益[2]。本文对奶牛肢蹄病的症状表现、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养殖者提供参考。
奶牛发生肢蹄类疾病会出现跛行现象。初期奶牛用患病肢蹄不断敲打地面,因为痛痒不能长时间站立,或者直接俯卧;如果长时间未得到有效治疗,导致病情加重,行走时疼痛感加重,奶牛会表现出烦躁、易怒,跛行明显或拒绝站立行走,甚至导致采食量下降,精神状态不佳,头低垂,体重下降,严重者影响产奶量,发情率及受胎率下降。
奶牛患病肢蹄行动虽然缓慢不够灵活,但是能够抬起,全蹄底面可接触地面,判断为轻度跛行;奶牛患病肢蹄能够抬举,但是落地着力负重支撑时间短,跛行明显,判断为中度跛行;奶牛走路时以其他三蹄跳跃行走,患病肢蹄难以负重,无法抬起,则判断为重度跛行。
奶牛肢蹄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如荷斯坦牛是典型蹄壳薄软的种群,加之躯体庞大,肢蹄所受到的压力较重,更加容易磨损,在行走时遇到尖锐的物体容易刺破蹄部或被撞伤,如没有及时发现并治疗,极易造成发炎、感染甚至腐烂,出现跛行现象,进一步影响奶牛生产性能。还有些奶牛品种的蹄型结构不适宜长期站立或行走,也特别容易造成蹄部的疾病,影响奶牛健康。
奶牛肢蹄疾病与肢蹄骨骼和关节的钙化程度有关。日粮中的钙磷含量直接影响奶牛骨骼的形成,缺乏钙、磷,或钙磷比例失调会造成成骨疾病,如肢蹄变形、软化或骨质疏松疾病。日粮中其他物质如锌元素、维生素A、D、E缺乏也会出现骨质疏松影响蹄部角质化。
气候对奶牛肢蹄疾病有一定的影响。阴雨天气、空气潮湿会促使细菌滋生,奶牛肢蹄清洁不及时、不彻底,会造成肢蹄受到细菌侵害而感染发炎。气候干燥时或牛蹄踩踏的地面长期干燥会造成奶牛蹄裂,极易挤入小石子,容易感染病菌而发炎腐烂。牛舍建设不合理,地面过于坚硬,容易导致奶牛肢蹄挫伤。若牛舍空间狭小,又圈养奶牛数量过多,会造成拥挤,极易出现相互踩踏,导致奶牛蹄病。
3.1.1 蹄部损伤
奶牛蹄部接触地面极易出现磨损或被异物刺伤,容易造成蹄底部的疾病。奶牛蹄底部受到过度磨损或修蹄过度,会导致牛蹄底部出现紫色瘀斑。奶牛行走的路面石子太多,或过于坚硬,蹄部易受到物理损伤,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逐渐破损溃烂(图1)。
图1 牛蹄破损溃烂
3.1.2 双蹄底
双蹄底病症,是牛蹄底部又多出一层蹄底,双蹄底的夹层内多夹满碎石子或泥浆。主要是由于奶牛饲料营养成分突然改变,导致奶牛对矿物质、维生素等成分的吸收平衡被打破,蹄部的钙、磷等成分沉积不规律导致,外伤或坚硬的地面会加重双蹄底的发生率[3]。
蹄壳坚硬,有韧性,具有保护作用。在饲喂料突然变动或春秋季节舍饲转放牧或放牧转舍饲时,容易出现蹄壳裂缝疾病(图2)。此外,长期不修蹄会形成砂石性蹄裂,就会使奶牛蹄部变得脆弱易断,产生疼痛,奶牛在行走时呈现跛行状态,严重者会影响奶牛的产奶性能、生长性能、繁殖性能等。还易出现蹄壳连接处的白线部疾病,白线部受到真菌、细菌等的感染会产生红肿流脓症状。蹄壳表面还易出现腐烂情况,常发病于母牛产后或年纪较大的牛蹄部。
图2 奶牛蹄壳纵裂
牛蹄趾间易发生皮肤发炎腐烂疾病,因感染的病菌不同分为趾间皮炎和趾间蜂窝织炎。
3.3.1 趾间皮炎
趾间皮炎是牛蹄部受到细菌感染出现炎症,一般是感染节瘤拟杆菌引起的(图3)。奶牛长期生活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易引发此病,严重者出现溃疡影响奶牛正常生产。
图3 趾间皮炎
3.3.2 趾间蜂窝织炎
此病症状表现为牛蹄两趾间发生腐烂,流出脓性液体,气味恶臭,会有瘤状物增生现象,使牛两趾不能正常并拢(图4)。此病是由坏死梭形杆菌感染引起,发病迅速,发病后几天病牛就会出现跛行,产奶量下降明显。
图4 趾间蜂窝织炎
口蹄疫是一种偶蹄动物共患传染性疾病,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奶牛感染口蹄疫一般表现为蹄部皮肤出现水疱,导致蹄部损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感染了口蹄疫的牛只全部进行捕杀。
奶牛生长的不同阶段要选择不同的饲喂标准,并且依据奶牛分类分群饲喂,保证微量元素、维生素含量充足合理。在奶牛泌乳期要加强饲料管理,提供给奶牛优质粗饲料,合理搭配精粗饲料比例。在饲料转换时期,要由预饲期逐步转换,让奶牛少量采食新更换的饲料,避免出现应激,减少奶牛肢蹄类疾病的发生。
4.2.1 牛舍的建设
牧场应建设在避风向阳的高地,地面平整无碎石,路面防滑,减少牛蹄磨损。牛舍要有通风系统,及时排出有毒有害气体,保证空气质量;要有取暖设备,避免冬季冷应激;在牛舍通道上配置喷淋设备,减少高热天气产生的热应激造成的产奶量下降。经常清理牛舍粪便,保证牛舍清洁干燥,无杂物。合理设计奶牛卧床,铺设垫草,定时更换,避免垫草变潮滋生细菌感染奶牛,避免奶牛蹄部长期浸泡在粪便污水中产生疾病。
4.2.2 选育与分群
奶牛肢蹄疾病具有遗传特性,在选择种公牛、繁殖母牛时要注重选择蹄型好的奶牛,淘汰肢蹄缺陷严重的奶牛,减少肢蹄疾病的遗传。在舍饲圈养时,注重奶牛群密度,一般100 m2饲养12~13 头奶牛为宜,保证奶牛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避免摩擦踩踏。
4.2.3 肢蹄护理
注意观察奶牛走路是否出现跛行现象,蹄部是否受到疾病侵害,定期对奶牛蹄部进行修整,一般春秋两季各修1 次。日常注重观察,发现变形的牛蹄,要及时修整,保证牛蹄整洁健康。经常对奶牛药浴浸蹄或药物喷蹄,使部分轻度肢蹄疾病得到有效治疗。一般使用5%硫酸铜作为浴液,每两周喷蹄1次,消杀有害病菌。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定期给牛群注射腐蹄病灭活苗、口蹄疫等疫苗,提高奶牛机体免疫力,避免发生疾病。常用预防和治疗奶牛肢蹄疾病的药物有普鲁卡因、高锰酸钾、青霉素、松节油、塞洛仿和一些中药制剂[4]。若奶牛蹄部因患病形成了脓块或腐烂坏死组织,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这些部位切除,再涂抹药物包扎处理。
奶牛肢蹄疾病重在预防,在日常饲养管理中注重观察奶牛行走状态,经常清洗消毒牛蹄,注重环境卫生,可减少奶牛肢蹄疾病的发生。大型牧场配备奶牛跛行识别系统,可发现牛群中行走异常奶牛,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