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敏
收到王秉刚主任去世的噩耗时,我正在阿拉斯加度假,万分震惊,无法相信,心痛难眠。近几个月来我與王主任在多个场合相遇,最后一次是6月底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心”十佳发动机评选活动之一的中国汽车动力技术大会上。每次见面我们都会有很长时间的交谈,平时也经常在微信里交流。这几天来,业内有很多悼念和追思王秉刚主任的文章,每一篇都对王主任的高尚品格、科学精神、亲切坦诚、行业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回忆珍贵往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我和王主任认识的时间要追溯到2004年。那时我刚回国不久,参加了科技部的新能源汽车863重大专项总体组工作,王主任担任清洁汽车关键技术重点项目总体组组长,同时也负责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成果检查验收工作,因此在项目规划和项目监理方面我们有一些共事的机会。王主任给我的印象是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对新技术像年轻人一样着迷,但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评价。对自主品牌、尤其是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一直给予强劲支持和积极宣传。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总是能附耳倾听,认真分析讲解,坚持原则,谦和但不妥协。从他身上,让我看到老一辈汽车人的敬业和正直,由衷地敬重和信服。
离开企业后,我参加行业活动的机会增多,和王主任在一起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国汽车报》旗下《汽车与运动》杂志主办的“中国心”十佳发动机评选,使我们之间的关系更近了。“中国心”十佳发动机评选可以说是当时的周丽娟总编辑和王秉刚主任共同创办的行业评奖活动。2006年中国汽车正突飞猛进,自主品牌也度过了艰难的初创期,中国企业陆续开发出发动机,结束了乘用车的“无心”时代。“中国心”十佳评选应运而生,但是行业重整车轻零部件现象非常严重,十佳评选聚焦在最核心的零部件发动机上可谓是独具慧眼,看到了未来市场竞争中核心零部件技术的重要性。
王主任是前十年的十佳发动机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很多早期专家都是他亲自挑选和推荐的,评选的目的、原则、方法与众不同,弱化活动的媒体商业性质,确保评选的专业水平、公平公正,和推动行业技术交流和进步的宗旨,反映了他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责任和愿望。现在回想起来,在早期的策划和摸索阶段,他的那些定海神针般的设想、思路和提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智慧结晶,十佳评选在业界和市场上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也证实了初期的顶层设计是完全正确的。
发动机评选在世界上已有先例,美国的沃德十佳发动机和欧洲的国际年度发动机都是世界范围影响力极高的行业评奖,“中国心”十佳发动机要做出什么特色是他最早提出的问题。不同于国际上十佳评选完全依靠评委试驾后个人评价的汇总,“中国心”十佳是从技术指标、节能环保效果、市场表现、现场试驾等多维度进行量化评价,通过评委集体讨论分析,最后投票表决等一系列复杂流程才能最终完成,保证了评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历届获奖的十佳发动机不像两个国际评奖以大马力运动型发动机获奖为主,而是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小排量节能环保发动机获奖,而且中国品牌获奖比例逐年攀升,目前已超过国际品牌,反映了中国品牌在节能环保发动机和混合动力方面的快速进步。
王主任对评选标准、方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非常重视,要求我们经常反思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不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正和优化。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多次以各种形式征求企业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成立了“中国心”技术咨询委员会给我们把关。每年评选我们自己也开会讨论,对评选标准和方法进行修改完善。他的这种务实求真的精神对我们影响很大。每次评奖之前,他都要亲自和《汽车与运动》运营团队事先沟通商量,策划每年的工作安排细节。活动的第一天,他总是最早到场,和运营团队一起欢迎我们从各地赶过来。我们多年来习惯了他的亲切问候和慈祥目光,看到他心里就踏实,接下来两天多的紧张工作就一定能评出十佳。
回想起来,有太多的美好的回忆。无论是在北京郊区的简陋场地和农家乐的欢声笑语,还是在交流会上珍贵的企业间技术分享和讨论,无论是试车场上风驰电掣的测试,还是在闭门会上面红耳赤的辩论,王主任总是在我们的中间,从未缺席。困难的时候,更是能看到他的身影。和赞助商有分歧时,主办方推不动,他去协调。 和主办方发生方向冲突时,他坚持原则,积极沟通求得共识。有企业做一些评前不合规活动时,他带领大家集体抵制。当评委们意见不同,各执己见,相持不下时,他认真听取,做出令双方信服的正确决策……
王秉刚主任在业界是公认的新能源汽车领军人,也是顶级的汽车技术专家。但是面对新能源技术路线支持者和传统动力支持者之间存在的对立,他始终秉持从国家利益和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他非常重视传统内燃机技术的追赶,同时也积极推动电动汽车领跑全球。在新能源汽车的会议上他坚决反对禁燃等激进思想,在十佳评选平台上,他开创了十佳新能源动力的评选,同时把混合动力引入十佳发动机评选中,反复强调混合动力是传统发动机的必由之路,他是汽车领域能源和动力技术多元化发展的倡导者,他的观点让所有人折服,无人挑战。他在7月16日给我的最后微信上说“我讲过我对中国技术路线的观点:禁燃不符合中国实际;燃油车要大幅度节油,就是走混动路线;燃料电池主要由于氢供应链的成本太高,发展困难。”他的观点明晰,掷地有声。
王主任离开我们了,他的慈容笑貌永远铭记在我们脑海里,他的细声慢语会常常在耳边响起,他的崇高品德将激励我们不断进步,他的理想和抱负一定能得到很好的传承。我有幸能在他退休之年和他相识,共同工作这么长的时间,向他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和思想。总结他的一生,我觉得就像伟人说过的那样: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会永远怀念他。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