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美好

2021-03-01 03:08
中学生天地(C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教育

现象:大中小学开设劳动课程

松土,刨坑,播种……这不是火热的春耕场景,而是上海建桥学院的劳动教育课的课堂。

2020年11月,上海建桥学院启用100 余亩荒地,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基地。该课程是面向全体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共计2 个学分、32 课时。

宽敞明亮的餐厅、摆放整齐的菜品、清一色的厨师服……这不是“厨王争霸”现场,而是厦门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选修课的课堂。来自思明校区和翔安校区的113 名同学是该课程的第一批学员。课堂上,同学们跟随大厨,学习烹饪糖醋肉和海蛎煎。

近来,这样的劳动课程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层出不穷。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们重视劳动。

背景:劳动教育日益受重视

劳动,一个似乎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词,在当下却被频繁强调。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从2019年开始投入使用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上册设立了“劳动”专题单元,入选的课文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做出了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图/视觉中国

疑问: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劳动”

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生存的物资和知识,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最主要手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本、知识、技术、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年轻一代的劳动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调查显示,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

溯源:是什么让我们对“劳动”的理解出了偏差

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或参观;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可见,当下青少年对“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狭窄。

《现代汉语词典》对“劳动”的解释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这解释未免抽象。2020年7月,教育部专门就劳动教育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其中将“劳动”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日常生活劳动,主要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关涉的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生产劳动是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服务性劳动则需要我们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

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劳动,用更多的词语描述它,可以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这几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劳动,体现于教育,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体现于个人,是让人能够幸福生活的能力。

观当下,照自身,你如何定义“劳动”?你觉得年轻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劳动精神?

(本刊编辑杨 倩)

感谢富阳中学的同学参与讨论

图/视觉中国

#劳动是什么

蔡清怡

劳动即传承

劳动是可以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财富的一种行为,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使人类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途径。狭义地说,劳动特指体力劳动,如田间劳动。广义地说,它可以小到作为学生的我们为班级打扫卫生,亦可以大到步入社会的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出所有的劳动成果。每一项劳动,作为人类代代相传又不断演进的技能,背后承载着先祖们的汗水与智慧。当我们劳动时,我们也在传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成果,也在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们缺乏劳动和劳动精神吗

李正昀

宠溺和偏见,使我们缺失劳动精神

“缺失什么便呐喊什么!”当劳动教育风靡社会,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劳动精神”亟待提高。

现如今生活富裕,不少孩子又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宠溺使他们常常意识不到劳动的存在和价值。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依然很有市场,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对话:你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去扫地;你再不听话,我就罚你打扫卫生。当体力劳动相关工作成为人们口中的卑贱职业时,当劳动成为一种惩罚方式时,偏见使我们对劳动精神的重要性视而不见。

廖从植

劳动离我们并不远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参与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在学习得头昏脑涨之时,我总喜欢去干点体力活让自己放松一下。若在家,我会主动去拖个地;若在校,我会整理一下自己的课桌。有时干得大汗淋漓,但不会感到疲倦,反而一身轻松,我认为这是劳动带给我的快乐。我的同桌也有过这样的感慨:“当你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时,你会感到非常舒服,因为这样你就能感觉到‘我还活着’。”

其实,劳动是件快乐的事,它在证明着你的价值。同时,劳动也并不仅限于创造物质财富,只要能做点有意义的事,即便仅仅获得一点精神上的愉悦,也是劳动。

袁 野

社会发展是劳动精神的最好证明

如果社会发展停滞,必然是很多人放弃了劳动。而今世界日新月异,无不是人们劳动所创。每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令人啧啧称赞,每年的科技成果都使人眼花缭乱,每年的经济发展都叫人充满希望……我们看到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开了诸多连锁店,发达地区的志愿者主动支援西部,代代相传的“治沙人”扎根边疆……无数优秀事迹和日常小事都让我们看到人们在积极劳动。

人们对劳动日趋重视,“新劳动”理念也在薪火相传,每一个家庭都尽量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劳动,每一个劳动模范都在宠辱不惊地坚守本分,我们何忧劳动精神缺失?

#我们如何看待劳动

蔡雨桐

享受劳动过程,尊重劳动成果

劳动是一种实践,无论理论知识多么完备,都需要应用于实践中。我们的长辈有着非常丰富的劳动经历,在劳动中,他们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反观当下,很多青年觉得没有从事劳动的必要,这使得他们纵然获得了高学历,生活能力依然堪忧。

我们日常生活中谈到劳动,大部分指体力劳动。在这样的劳动中,我们挥洒汗水,感受肌肉的酸痛,也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这样的劳动不同于同样需要挥洒汗水的竞技活动,它凝聚的是广大劳动者的阅历与智慧。而且只有经历过劳动,才能明白其背后的艰辛,才能更珍惜、爱护他人的劳动成果。

林 优

劳心劳力不分贵贱,赚取付出概莫能同

劳者,辛勤者也。《孟子·滕文公上》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无意间流露出劳动分高低贵贱的认知。随着脑力劳动“轻松钱多”的标签愈来愈深入人心,对公务员职位的趋之若鹜愈演愈烈,也充分展现出当代求职者对于劳动的误解——视收入为第一要务。

诚然,收入是劳动所得的重要部分,却不可一叶障目地认定赚取便是全部的目的。愚以为,劳有所得,所得应以“三感”——大功告成后的获得感、通力协作中的荣誉感、春风得意时的成就感为主,辅之以必要报酬。如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无问东西,或许才可以使劳动真正回归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本质,让我们从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幸福感。

#我们如何参加劳动

张蒙琴

借鉴前人,开拓创新

尽管不少同学已经有了劳动包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个部分的认知,但一提到劳动,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迅速联想到“家务”“农活”这类体力活儿。正因为这一狭隘认识,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该对劳动抱有怎样的态度。

事实上,劳动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一切劳动的最终价值都在于创造财富,而借鉴与学习则是创造不可或缺的源泉。经验来自过往,它会使早已存在于头脑中的朦胧的认识豁然开朗。我们有幸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幸可以借鉴先祖们伟大的智慧,以劳动创新开拓新的世界。

顾晨凯

少做无意义的机械劳动

一些人的劳动是机械化的,他们常常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而不假思索。私以为,这样的劳动乏善可陈。我们在卓别林的电影中,看见从事这样的劳动的人动作娴熟而表情呆滞,这种劳动必定是麻木的、煎熬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以发挥劳动的真正价值。

可能有人会说:总有些意义不大的事情,这些事情是需要人来做的吧。但我以为,在科技发达的当下,我们可以借助知识创造高科技产品来完成这些事项。而青年,更应该为自己喜爱的事物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这不仅是我们持之以恒的动力来源,也能让我们从中找到自我,看见自我的价值,毕竟“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图/视觉中国

(范煊聪供稿)

“劳生”实苦?悦纳可甘

《庄子·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认为有生则劳,唯死方休。“生”与“劳”两者无可剥离,显然是将人的生命属性与劳动属性融而为一了。如此人生,岂非太苦?但且听我一言:“劳生”或苦,悦纳可甘。

世人总是各有所求,各有所劳:劳心则心苦,劳力则身苦。鸡鸣而舞、人定而息是学子之劳,锄禾于午、汗下其土是农人之劳,苍苍两鬓、漆黑十指是炭翁之劳,折腰五斗、蹀躞七尺是小吏之劳,车马劳劳、调鼎烹鲜是仕宦之劳。这些人地位迥异,经营各殊,可是兢兢业业奔波的姿态岂不相同?毕竟,劳心劳力都脱不开一个“累”字;劳思劳作,也都离不了一个“疲”感。唐代张乔有诗“劳生故白头,头白未应休”,说“劳生”是白头的原因,白头却不是“劳生”的尽头,用来概括“劳生”之苦,可谓恰如其分。

然而“劳生”实苦,却也不尽然是苦楚。因为劳动的本质或许是消耗,劳动的价值却全在于创造。松苏内吉说:“有总是从无开始的,是靠两只手和一个聪明的脑袋变出来的。”当我们用大脑以及双手劳心劳力之时,正是在进行着从无到有的伟大创造。创造本身就可以引起愉悦,劳动本身暗藏着快乐的因子。《伐檀》中的“君子”们不劳而获、不作而食,收获的是“不素餐”的嘲讽;而《击壤歌》中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描绘,不也正洋溢着对自己用双手创造生活的自豪吗?彼时伐檀虽劳、凿井虽劳、耕田虽劳,但是人们引以为傲,自我认同,终究劳而不苦,回味能甘。所以,面对“劳生”如此,悦纳终将自得。

劳动是辛苦的——这是事实,我们不用回避;但劳动在创造时也总是愉悦的——这也是事实,我们必须强调。所谓的劳动教育,并不在于回避事实,而在于让受教育者悦纳劳动的价值,用汗水来享受生命的活力。而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劳动中开始认识自己,进而创造人生、创造世界。所以,以劳为苦也好,以劳为乐也罢,没有任何权宜之计可以让人逃避真正的劳动。所谓“懒惰者”,一样需要在人世间摸爬滚打、劳劳以生。所以,“劳动精神”并不是让人们苦苦支撑,而是寻找劳动中的价值与愉悦感,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劳动精神”并不是让人们苦苦支撑,而是寻找劳动中的价值与愉悦感,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富阳中学范煊聪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