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正龙 朱永祥 任鹏 王耀辉
澳洲鳕鲈是澳洲四大经济鱼类之首,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摄食量少,消化吸收能力强,活动空间小,能量消耗低等特点,非常适宜在国内集约化循环水生态模式下养殖。基于此,本文开展了澳洲鳕鲈的高效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集约化循环水生态养殖澳洲鳕鲈,平均日增重为(1.75±0.04)g/尾,单位水体产量(95.30±0.28)kg/m3,饵料系数1.3±0.02,日排水量不足10%,排出的尾水pH值7.0~8.5,总氮≤3.0mg/L,总磷≤0.5mg/L,排放达标。该模式可有效实现产品上市早、利润高,环境友好的综合效益。
澳洲鳕鲈(Macculochella peelii),属鲈形目,鮨鲈科,鳕鲈属,英文名:Murray cod,又称鳕鲈、澳洲淡水鳕鱼等,我国称澳洲龙纹斑、虫纹鳕鲈或虫纹石斑。澳洲鳕鲈有澳大利亚的“国宝鱼”美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为澳洲墨瑞河流域的原生鱼种,野外栖息环境和种群数量受到澳洲政府严格保护。澳洲鳕鲈因外型特殊,口感鲜美,肉质细嫩,风味独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
澳洲鳕鲈于1999年首次由梁忠宝等从澳洲引进我国台湾,2001年由青岛现代农业开发中心与澳大利亚水产公司联合引入大陆,首批引进苗种2300尾,浙江、江苏、广东和福建等地随后引进,先后开展了澳洲鳕鲈的水产养殖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由于对养殖水环境要求比较严格,又受到养殖技术、养殖条件的制约,澳洲鳕鲈在我国水产养殖领域推广的速度较慢。目前,我国环保新形势对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提出了新要求,针对当前水产养殖业普遍存在的经济效益衰退、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等问题,本文以澳洲鳕鲈为研究对象,探索研发其高效循环水工厂化生态养殖模式,以期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养殖品种。
南通龙洋水产有限公司三期集约化循环水车间试验厂房3600m2,由7cm厚的夹心泡沫板搭建而成,有4套循环水系统,每套循环水系统由11个养殖池组成,每个池子面积为40m2,池深为1.2m,水深为1.1m。
2019年7月12日将人工繁育的11万尾澳洲鳕鲈(平均规格:1.56g/尾)分别放入车间的11个池内进行养殖试验,此试验为第一套循环系统。使用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双歧杆菌活菌制剂、EM复合菌等。使用的饲料为缓沉性人工膨化颗粒饲料,主要成份为俄罗斯白鱼粉,蛋白质含量45%,脂肪含量9%,达到上市规格时总计投喂饲料59961.8kg。
图1 集约化循环水系统工艺流程图
这套澳洲鳕鲈集约化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采用框架式转鼓微滤机过滤大于滤网孔径的固体颗粒悬浮物(主要是生物排泄物、食物残渣和有机碎屑等),采用蛋白分离系统和流化床去除微小颗粒,采用四级毛刷和生物填料附着培育微生物菌群处理水环境,采用紫外光和富氧离子对水体进行消毒,并采用水质在线自动监测和电磁阀溶解氧控制系统以及液氧陶瓷纳米板和罗茨鼓风机微孔管双系统供氧等设施,此系统工艺流程见图1。
每天记录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采集的水温、溶解氧、pH值等数据,人工统计月平均值,总氮和总磷在排水口取水样测定,每个月均匀测定10次,取平均值。总氮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根据实际测量的水质状况安排换水时间和换水量,及时比较养殖水质指标与环保要求指标差异,定期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微生物菌群控制生物滤池内水质状况,维持养殖水环境健康稳定。
表1 养殖水体的水温、溶解氧和pH月平均值
澳洲鳕鲈养殖周期2019年7月12日至2020年8月30日,为期400天,养殖过程共开展7次生长测量,即当平均体重达到5g、10g、50g、100g、300g、500g和700g进行测量分析,此后规格达到销售标准。生长测量实验对11个生产养殖池开展平行分析,单池抽样数量不低于该池总量的20%,按养殖周期统计养殖密度、规格、日增重和成活率等关键指标。
澳洲鳕鲈从平均体重1.56g的苗种通过循环水系统养成700g左右的商品鱼历时400天,在此过程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3.5℃~26.8℃;溶解氧为7.2mg/L~8.5mg/L,pH值为7.0~8.5,详见表1。总氮和总磷水质指标变化趋势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由于第六个月发生一次寄生虫病害,随后增加了换水量,水温出现降低,溶解氧和pH值也有所变化,总氮和总磷出现拐点。总氮和总磷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到第九个月出现高峰,此时总氮和总磷含量最高,当微生物量增加和逐渐达到动态平衡后,总氮和总磷出现下降趋势,养殖尾水达到排放标准。
图2 养殖过程水体总氮含量变化图
图3 养殖过程水体总磷含量变化图
表2 实验期间澳洲鳕鲈生长情况
图4 单池总重量与养殖天数的关系图
图5 平均重量与养殖天数的关系图
本实验采用一套11个水池的集约化循环水系统对澳洲鳕鲈开展养殖试验,养殖周期从2019年7月12日放养到2020年8月30日,为期400天,在此期间共计测量7次,初放量为(10000±205)尾/池,平均规格为(1.56±0.03)g/尾;试验结束时数量(5989±36)尾/池,平均规格为(700.15±16.87)g/尾,平均日增重(1.75±0.04)g/尾,总体成活率(59.89±0.12)%,共计投喂59961.8kg饲料,饵料系数为1.3±0.0 2,单位水体养殖量(95.30±0.28)kg。详见表2、图4和图5。
从总重量和平均规格曲线来看,澳洲鳕鲈在集约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生长是逐渐加速的,规格在100g/尾以前生长较缓慢,100g/尾以后生长速度较快,规格为100g/尾时可能是这条鱼的早期生长拐点。
养殖的品种、放养的密度、养殖的模式都与养殖尾水排放紧密相关,如一亩牛蛙的产量大概在10000kg,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和破坏等,尾水很难达标排放或尾水处理成本较高。而澳洲鳕鲈为吞食性的肉食性鱼类,处于食物链顶端,抗病力强,集群性好,活动空间范围小,吃饱后静置在一起,动能消耗极低。且澳洲鳕鲈头大,有舌基,腹腔小,摄食量小,肠道短且消化吸收力度较强,饵料利用率较高,排泄有限的生理特征,适宜循环水养殖。
本研究表明,循环水系统养殖澳洲鳕鲈比传统温室大棚养殖可提前3个月上市,比露天养殖至少提前4个月上市,在同时放养苗种后,能优先占有市场,有较高的利润,单位水体产量可达(95.30±0.28)kg/m3,饵料系数为1.3±0.02,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尾水排放比较少,而且可实现达标排放,综上所述,澳洲鳕鲈比较适合循环水生态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