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马虎,今年十二岁,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然后就被棒球爱心基地捡到了。”这是“强棒天使队”里的马虎在片中的自我介绍。
马虎是主要拍摄对象之一,来自宁夏,生下来3个月,妈妈和爸爸吵架后离家出走,靠卖羊肉串为生的爸爸把他丢给奶奶,就出门打工去了。
马虎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成了村里的“小老大”,自封“游侠”,自由散漫,有着一股难以管教的野性。
刚到基地时,马虎无法融入集体、遵守纪律,他想当“老大”,处处惹事,和队友打架,表现欲也极强,喜欢倒立,喜欢翻跟头,还喜欢跟着网络神曲《摩托摇》唱跳。
总教练“师爷”张锦新是爱心棒球基地创办人孙岭峰教练的恩师,他希望能从这群来自山沟沟的孩子里,带出一个打进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明星球员,他认为马虎是个好苗子。
总是惹是生非的马虎会听“师爷”的话,但只是在表面上,往往上一刻服从,下一刻就忘了。比如“师爷”在训练场上对球员说“应该把你们都训练成一匹狼”,刚刚被教育的马虎却在一旁泪眼婆娑,气鼓鼓地抱怨:“我就是只流浪狗!”
马虎的表现令人失望,但电影很快就拍到了他的另一面。当没人愿意和马虎睡一屋时,怕黑的他会找来一条安全带把自己捆在床上睡觉;当夜晚一个人在外游荡,他会哼唱起“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离开我之后,我的天空就下起雨”。
马虎虽“虎”,他仍然是一个需要温暖与关怀的孩子。
另一个主角是比马虎年长的小双(梁正双),出生前他爸爸因病去世,妈妈生下他和双胞胎哥哥后就离开了他们,后来哥哥被送给别人,唯一的亲人二伯独自抚养他。
小双的性格和马虎完全相反,他是球队里的“元老级球员”,但个性内向,缺乏自信,抗压力不足,作为主力,常常会因为比赛表现不好陷入自责与无助。
马虎和小双在电影里是“一体两面”,犹如棒球比赛里的“一攻一守”,投球、接球、挥棒……基地是他们短暂停留的家,棒球是他们冲破命运的武器和踏板,以在未来抵达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完整的家。
“强棒天使队”还有更多如同马虎、小双这样来自破碎家庭的贫困少年。这是孙岭峰创办爱心棒球基地的主要原因,集中4岁到18岁的少年进行专业化棒球训练,管吃管住管学习,避免他们在闭塞的贫困环境里成长为“混混”。
孙岭峰,这位前中国棒球国家队队长:
1995年第一次参加全运会,率领全队拿到了全国冠军;
刚满18岁的他,入选国家队;
20岁,他成了中国棒球界最好的外野手。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带领中国队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成绩,随后的几年里,孙岭峰几乎站到了中国职业棒球的顶峰,被誉为中国队的“第一棒”;
2010年,退役后的孙岭峰,曾担任过江苏省棒球队总教练,但他更希望能将“棒球运动推广”和“帮助贫困儿童”的公益事业结合起来,这也是他内心埋藏了十多年的梦想。就这样,2015年,他成立了“强棒天使棒球基地”。他也有远大志向,要为正在起步的中国棒球产业培养更多运动人才。
在“强棒天使”爱心棒球基地,这群来自偏远山区、留守家庭、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是失去双亲的孤儿,将人生交给棒球,组建成了一支零基础棒球队。在硬件设施落后、身体素质差、棒球技术零基础的条件下,短时间里刷新了多项纪录:
2017年,有4个孩子入选国家少年棒球队,赴日本参加著名国际青少年棒球赛事PONY杯,荣获成长组冠军;
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代表亚太区赴美国参加世界少棒联盟PONY国际青少年棒球赛事的球队,和芝加哥队对决;
2019年球队受邀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包揽了U10组别所有的个人单项奖。
莫欺少年穷,这群孩子叫板着他们的命运。要从贫困与弱势中翻身,何尝不要通过努力?
这部热映的纪录片《棒!少年》,荣获第十四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强黑马”影片,拿下了“最佳纪录片”“观众选择荣誉”双料大奖,还收获了影展开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掌声和欢呼。
这部影片好像讲述的是一群棒球少年为梦想而努力的故事,却又不仅仅如此。在激动人心的棒球运动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逆袭故事。
这部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不是棒球赛事多么精彩,也不是孩子们挥棒投球之间的帅气潇洒,而是生命的绽放和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