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在清代长江上如何开展水上救援呢?那时有一种被叫作红船的救援船只,是专门为保障水上行船安全而打造的,因为船体通常涂红漆以示醒目,也称救生红船、救生船。相当于现在的水上119。
东濠涌是广州市治理污染的样板工程。
历史上,广州城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羊城与水的联系甚是密切,或是婉转水系的河涌,或是秀丽物美的池塘。水,不仅给广州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瑰宝。
大塘街位于广州的中心城区,据史料记载,文溪经城东门边流入主城区,有一千多年的整治历史。唐宋年间,文溪可行舟,但春夏易水患。明成化年间,官府开凿水道引文溪水向东南入东濠涌。原文溪河道逐渐淤塞为大水塘。后填平大水塘建成内街,取名大塘街。
历朝历代还以文溪(东濠涌)为“文脉”。《羊城古钞》称:“文水居在大塘街,万历间建设,明末淤废,成为长塘、大塘,即文溪涸后之残迹。”文溪百米内建成大批书院、宗祠、会馆,广州府学宫、番禺学宫以及广东贡院也坐落于此,成为岭南文脉,延续千年。作为行政区划的大塘街,其辖区基本上位于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根据《大塘街志(1840—2000)》记载,早在秦代,辖区已在古任嚣城的东近郊,宋代在东城内,明清时属番禺县捕属管辖。
大塘街东濠涌是广州治水的缩影和代表。东濠涌的知名度不仅因它是广州仅存的护城河,更重要的是作为治理污染的样板工程,成为近年国家领导人和外地宾客到广州重点参观考察的项目之一。1950年,正式设立大塘街办事处。1998年组建成现在的大塘街,面积为1.06平方公里,辖1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是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民主革命的阵地。
文溪虽涸,文化却兴。大塘街文化底蕴深厚,辖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1个,其中国家级有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国民党一大旧址、广东咨议局旧址。省级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东贡院明远楼、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市级有四烈士墓、万木草堂、整理东濠下游碑记、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甚至南越王宫署也坐落于此。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近代史博物馆等4个重要文化单位也坐落在街内。这里还是近现代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历史风云人物曾常年或多次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
据考证,世界上只有3个古城城市中心两千年不移,包括希腊雅典、意大利罗马、中国广州。大塘街正是位于广州两千年不变的中心之中心地带。作为行政区划的大塘街,其辖区基本上位于广州市的中心城区,亦是古今广州延续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德文化街”历史上与北京琉璃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并称“中国四大文化街”。在岭南地区久负盛名的文德路字画古玩专业街是广州市经营古玩、字画、裱画、陶瓷的文化市场。2007年以来,大塘街道、区文化局、文德文化商会拓展“文化+产业”新品牌,举办“广州文德文化艺术节”、“文德文化产业市场发展与投资”论坛、“古玩字画鉴赏沙龙”等系列活动,推动实施“文化大塘”战略品牌。
作为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东濠涌的身上承载了广州太多的兴衰记忆,苦乐悲欢。曾经污秽不堪的东濠涌经过整治,已是涌水清澈,不仅是市民岸边戏水休闲的好地方,也成为游客们品味老广州的新平台。
龙津西路、泮塘五约至荔湾湖公园一带统称“泮塘”。水,孕育了泮塘“五秀”,也是泮塘地名之根源。泮塘位于广州市西郊,远在10世纪初是南汉末代帝王刘鋹御花园“刘王花坞”旧址的一部分。现在泮溪酒家对面的文塔脚(云津阁),过去还有一块刻着“刘王花坞”的石碣。在清代,泮塘属南海县思洲堡辖下十八乡之一,也是十八乡中最富庶的乡。
“泮塘”最初叫“半塘”,据《广东新语》记载,自龙津桥至蚬涌方圆二十多里内,池塘遍布,占地一半有多,人们因此把这个地方叫做“半塘”。今天位于泮塘五约的闸门,还保存刻有“半塘”二字的石牌坊。至于“半塘”是何时改为“泮塘”的,如今已难考究。
美食让泮塘人气鼎盛。相传,禅宗祖师达摩于公元527年来到广州后,在所建的西来庵种了莲藕、荸荠(马蹄)、菱角(红菱)、茨菰(慈菇)和茭白(茭白笋、茭笋)5种菜,并以5缸米供养。因5种水生蔬食都是瘦物,故称为“五瘦”。“五秀”之名,据说是光绪年间几位来此游览的文人所取,以显雅致。此后,西禅寺的一位老僧将“五秀”请入寺内池塘种植,成为三宝殿前的供品。西禅寺的方丈无量禅师则将“五秀”送给泮塘乡人种植,大获丰收。泮塘“五秀”味鲜物美,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泮塘乡人也由此富裕起来。
古时,泮塘一带原为一片汪洋,后由于城市发展,泮塘低洼地大部分被填为陆地,成为居民区。1958年,政府号召群众义务劳动,在泮塘内开挖建成荔湾湖公园。随着广州城区扩展,荔枝湾涌两岸渐成菜农、贫民聚居之地。与此同时,旧荔枝湾附近的西村发展成为广州市近代工业的基地,河涌受到污染,荔枝湾水系沦为臭水沟。1992年,泮溪酒家至逢源桥的最后一段水道也被覆盖。1999年,荔湾区政协提出“复建荔枝湾故道”的提案。为迎接广州亚运,打造亚运景观,2009年,荔枝湾复涌工程开始实施,2010年10月,荔湾湖湖水引入河涌,荔枝湾涌重见天日。
泮塘路还是香火鼎盛之地。仁威祖庙的大殿内,北帝塑像端坐中央,黑脸黑须,身后竖着黑旗,颇为威严。除供奉北帝外,庙内还设有玉皇殿、慈航殿、文昌殿、财神殿、太岁殿等。仁威祖庙原有建筑分三路五进,后面还有厢房、花园,占地面积约有6000多平方米。而现存的祖庙只剩下三路四进,占地面积也只有1600多平方米。庙宇建筑庄严古朴,富有鲜明的岭南传统工艺特色,1983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是建筑与工艺艺术的宝库。如今,庙内还保留着比较完好的木雕、陶塑、石雕、灰雕等工艺作品。
荔枝湾涌每年一度的龙舟盛况。
龙舟文化是泮塘村传统文化的缩影。每逢节假日,泮塘路上的荔湾湖公园总会上演龙舟表演。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泮塘村民参与到龙舟文化的传播活动中,其中的女子龙舟队也备受关注。从传统的习俗来讲,过去女子是不能划龙船的。而出于各种禁忌,男女龙船同时“装”(制作)的情况也很少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女子参与到划龙舟的活动中,去年泮塘就同时容纳了男女两艘新龙船,鼓励女子参与划龙舟。
现如今,无论是旧城护城河的大塘路,还是集美食、香火和龙舟文化等为一体的泮塘路,皆是与水结缘,广州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以悠久的水文化孕育着城市的开放、包容和创新精神。虽然我们已难以寻觅这些水文历史的昔日风采,但它们给广州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