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金发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国际化人才有力支撑。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作为国家科技部直属事业单位,长期致力于引进推广国(境)外先进、适用和成熟的知识体系,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技人才国际化建设工作。做好基金会“十四五”规划,对实现自身更高质量发展,提高对科技创新价值贡献,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依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重要政策文件,基金会认真分析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提出面向“十四五”的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金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引才引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引进推广国(境)外先进、适用和成熟的知识体系,着力科技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在事业单位党建、国外先进知识体系引进、国际人才交流基金建设、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摆在首位。制定落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加强党的领导的工作方案》,坚持政治机关定位,深入学习、严格执行党章和党内法规,融入工作全过程。党的思想建设更加牢固统一。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党小组学习和党建联学等形式,学习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组织建设更加坚实有力。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选强配优党小组长、副组长,成立青年小组,建立工会,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制定实施《加强作风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工作方案》,加强教育培训,推动形成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党的纪律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健全完善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制定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谈心谈话等规定,修订《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廉政风险点防控机制》,保持监督执纪力度不减、节奏不变。
一是国外先进知识体系引进打开新局面。项目管理在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20年来为我国培养大批国际化高层次项目管理专业人才,截至2020年12月,全国累计报考PMP考试超过74.5万人次,有效持证人数达43万,占全球PMP持证人数的1/3。2020年出版发行《中国项目管理二十年发展报告(1999—2019)》《中国项目管理最佳实践》。产品经理(NPDP)认证体系在我国快速推广,为我国相关行业领域培养大批产品开发管理国际化人才,截至2020年12月,全国累计报考NPDP考试人数超1.1万人次。2018年推动中海油海工集团荣获PDMA协会卓越创新企业大奖。多国别、跨领域国外先进知识体系引进步伐加快,人力资源、金融科技、医疗康养、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国际认证项目快速推进,呈现多点开花良好局面。修订授权合作考试和培训机构准入、退出、年度考核等管理办法,制定师资管理办法,国际认证项目考培机构和师资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二是国内外交流合作资源开发迈上新台阶。积极落实科技部外专司与英国国际贸易部教育技能司合作备忘录,与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剑桥英语考评部等机构推动项目合作。拓展中美合作渠道,与全球金融专业人士协会(GIFP)、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组织开展密切交流合作,开发维护国资委党校、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普尔文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大连高级经理人学院、广东邮电学院等合作机构20余家。
三是服务国家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新突破。与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合作,在江西井冈山、四川屏山、陕西佳县3个扶贫县,开展基层干部和科技特派员农村技术转移培训,面向基层农村科技人才讲授农业项目管理方法、农业技术转移理论与案例、农产品深加工政策法规、农产品网络新媒体营销推广等课程,培训基层科技工作者160余名,阶段性总结成果获得国家领导人和科技部主要领导重要批示。
四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新贡献。自2006年开始承接商务部援外项目,先后承办发展中国家就业服务体系设计与建设研修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进国外智力促进企业国际合作与创新发展管理官员研修班、“一带一路”国际企业创新发展研修班等援外培训班24期,培训来自非洲、亚洲、欧洲的学员683人次。与中医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和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创新人才交流,为促进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贸、人文、人才等交流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基金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与政府、高校、高新区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先后成立集成电路国际交流发展专项基金、金融风险管理国际化人才专项基金、医疗健康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企业管理创新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卫生医疗国际化合作发展专项基金、国际教育合作发展专项基金、中外双边人才合作发展专项基金等专项基金10余个,基金总额超过6500万元。
二是基金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结合财政部《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要求,制定修订《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章程》《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捐赠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暂行)》《专项基金项目指南》等5项制度,进一步提升基金会基金管理水平。
三是新型基金建设不断突破。借鉴德国洪堡基金经验,探索成立政府引导型国际人才交流基金,完成《政府引导型基金可行性报告》。与火炬中心、法政集团合作设立中国高新区国际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助力国家高新区招才引智和转型升级。成立都江堰市旅游精英人才国际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产业功能区视角下都江堰精华灌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
一是基地建设规模质量不断提升。承担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的建设、联络、管理工作,截至2020年,已建成基地20家,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17家、软件园3家。连续15年举办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工作会议。通过加强基地产学研联动,积极开拓国际合作资源,不断扩大基地影响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和项目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二是集成电路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大力开展集成电路、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引进和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集成电路大师班、集成电路国际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高端论坛和学术活动。邀请美国工程院、中科院、台积电、台湾“中研院”、香港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集成电路领域专家开展讲座和座谈,助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对接国际前沿、破解技术难题、促进人才培养。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副主任万金发
三是产业和人才发展研究支撑不断深化。统筹谋划基地建设发展思路,优化基地管理架构,研究制定《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未来五年工作规划》。启动《全球集成电路人才地图及技术趋势研究》软科学研究课题。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合作,连续两年出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全面分析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状况,为政府人才政策的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一是国外先进知识体系引进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外先进知识体系引进缺乏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知识体系的国别和领域结构、引进和推广运营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二是国际人才交流基金发展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受经济、政策、渠道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基金社会募集难度逐渐增加,本金薄弱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支撑基地发展的资源和手段相对不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渠道和合作模式相对单一,资源整合能力和优化配置能力有待加强,基地平台整体优势尚未形成。四是管理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有待健全完善,整体管理效率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五是研究能力和人才结构尚不能满足新时期发展要求。对国家内外部重大形势,尤其是科技创新最新形势的宏观分析研判能力不足,对国家和产业政策、行业和企业发展等事关基金会长远发展的调查研究工作还不足够,员工整体研究素质和人才结构亟待优化提升。
按照“一体两翼三平台”发展思路,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全球科技、人才、知识、金融等创新要素集聚和资源整合,推动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体”指的是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体推进。即以党建统领工作全局,把业务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党建抓不好、业务上不去”理念,发挥基金会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建与业务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考核,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促党建。
“两翼”指的是项目与基金两翼相互促进。即统筹好国内与国际、供给与需求、输入与输出关系,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加强基金集中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加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基金资助项目战略性、针对性、协同性,为高端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更高质量支撑服务,积极推动优秀项目为基金建设提供支持。
“三平台”指的是推进知识体系平台、基金平台、基地平台共同发展。高质量建设国外先进知识体系引进平台,引进国外先进、成熟、适用知识体系,推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先进知识体系,提升国际化人才供给质量和效率。发挥基金会“半政府、半民间”属性优势,做大、做活、做精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提供灵活基金支持。提高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建设质量,面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创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新模式。
到2025年,国外先进知识体系引进的战略布局更加完善、市场空间更加宽阔、供需对接更加高效,提出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标准,建成国际知名、国内权威的国外先进知识体系引进平台。国际人才基金募集渠道更加畅通,在国际人才交流领域,争取建成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政府引导型基金。科技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引进方式更加创新多元,对软件与集成电路等国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国际化人才智力支撑更加坚实有力。基金会与国家科技部业务融合更加紧密,价值贡献更加突出,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引才引智工作全局中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支撑力量。
平台建设方面:到2025年,累计引进国外先进知识体系3—5个。通过基金会接受国外先进知识体系教育规模达到130万人次,其中项目管理(PMP)考试规模突破125万人次,产品经理(NPDP)考试规模突破3万人次。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训规模达到1000人次。
基金建设方面:到2025年,国际人才交流基金社会募集渠道更加畅通多元。经上级批准,国际人才交流基金本金规模达到2亿元。主动推动建立政府引导型国际人才专项基金,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推动地方国际人才交流基金发展。
基地建设方面:到2025年,国家集成电路和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规模达到30—40家。资助基地引进关键人才和团队,支持基地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及研究人员赴境外培训。开展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人才资源研究。充分利用社会募集等多种渠道,建立集成电路和软件国际人才交流基金。
基金会将坚持不懈抓好政治机关党建。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进一步找准基金会在政治机关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政治机关建设要求贯穿到引才引智工作的全过程,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是稳健运营现有国际认证项目。继续加强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深度合作,稳健运营项目管理项目,拓宽项目管理在服务政府工作、科技创新、“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建立国内外优秀项目管理专家资源库,并实施分类管理,分批建立项目管理人才培训基地(高校)和示范基地(企业),推动建设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及标准。做好产品经理(NPDP)项目运营推广和推介宣传,开展与大中型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努力将NPDP推介到我国高新产业园区和创新型企业中,在我国创新国际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积极开发增量国外先进知识体系。推动与全球金融专业人士协会合作的注册金融风险管理师(CFRM)项目、与英国剑桥英语考评院合作的医护英语职业考试(OET)项目、与IBM(中国)合作的数字化人才培训项目、与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ITTN)合作的国际技术转移职业经理人(APEC)项目、与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合作的数字化管理会计(DMA)项目尽早签订协议落地实施。着力开发国际智力资源,特别是科技管理及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认证体系的引进,为基金会积累优质引才引智资源。
三是大力开拓国内外合作资源。提高与国内外优质客户资源合作广度和深度,及时跟踪客户发展需求,提高与已开发资源的合作黏性。加强自身资源能力建设,整合国内外师资、专家、学员等自有资源,建立基金会专家人才资源库,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和管理,为开展定制化国际人才培训、对接特定领域专家资源和拓展合作空间等构建坚实基础。与科技部系统单位、中央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持续开展广泛交流合作,持续开拓国际合作资源,加大对中东欧等创新大国、关键小国的高等教育、农业种植、畜牧养殖等领域调研力度,开拓社会各界高层次交流合作渠道,为更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搭建合作平台。
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编著的《中国项目管理二十年发展报告(1999—2019)》《中国项目管理最佳实践》
四是持续深化与科技部业务融合。与科技部相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科技部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和方案制定,促进基金会与科技部重点工作快速有效融合。保持与农村中心等部直属单位的业务交流合作,做好基层干部和科技特派员技术转移专题培训班、农高区科技干部和省级特派员培训班以及科技局长和主管农业县级领导培训班。为科技部系统各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定制化服务,聚焦高新区、开发区、软件与集成电路国际人才培训基地等重点地区,开展数字化转型、项目管理、产品经理、金融风险管理、科技成果评估、技术转移等领域国际化专项培训,为科技创新管理提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配套服务,提升平台在科技创新和科技部工作中的地位作用。
五是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创新人才交流项目和商务部援外项目实施,做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文化沟通交流,把国内优质先进的技术资源、合作项目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完善平台的线上线下服务功能,逐步开展大中型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咨询和培训业务,使平台成为国家援外政策的宣传阵地以及开拓海外培训市场的信息通道。
一是建设政府引导型基金。借鉴德国洪堡基金会成功经验,争取国家的支持,设立政府引导型国际人才交流基金,并顺利开展运营。
二是开展社会募集和项目投融资。以“中国高新区国际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为试点,开展地方国际人才交流基金建设和社会募集,逐步推动各类专项基金的建设和社会募集工作。启动项目投融资工作,引进、培养项目投融资人才,把投融资作为基金会重点工作来抓。
三是培育品牌基金项目。重点培育国家支持的政府主导型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作为基金会的品牌项目,以地方国际人才交流专项基金项目为辅,力争培育出5个品牌基金项目。
一是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加强国际化师资力量培养以及高水平人才培养。争取继续选派优秀教师赴海外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国际化师资队伍水平。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各类平台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产业企业资源,加强“高精尖缺”人才培养。面向全球吸引凝聚优秀人才,加大力度引进一流大师,培养一流人才。推进基地与更高水平国际机构的合作,建立共研共享平台。
二是统筹资源要素,深化产学研融合,促进成果转化。吸收更多一流企业加入基地平台,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校人才、科研优势,通过定期举办项目对接会、专业论坛、实习实训基地等形式,打造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推动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成果转化,孵化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
三是加强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基地需求,不断提升基金会在高端专家资源开发、高端渠道开辟以及资源共享、成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未来,基金会将把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摆上重要日程,作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完善基金会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现有工作制度和业务内容进行风险梳理,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对外发声宣传,通过国内外合作机构、科技部官网、纸媒、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为基金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