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解发明时如何准确把握发明构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案例,从专利文献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得到有益结论。
关键词:发明构思;检索;现有技术
1.引言
专利的说明书一般5个小标题,背景技术记载现有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其技术问题;发明内容描述技术方案,一般在其最后一段描述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文着重对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比较多样的发明专利进行研究,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探讨如何准确的把握发明构思。
2.发明构思把握难点
除了发明内容部分明确记载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带来的技术效果,说明书实施例中还记载具体的技术手段,部分其他技术手段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甚至是申请人强调的具有特别的意义的技术手段,该些技术手段不知该如何准确的判断是否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
3.解决分析
一方面仔细研究背景技术和发明内容,结合本领域素养和知识积累判断,另一方面可进行该技术手段的检索佐证,该技术手段相对现有技术是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4.案例分析
申请号:2018102055276
发明名称:一种基于终端设备的充放电安全监控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终端充电时电压过大致电池温度高,放电时CPU占用率高致设备温度升高导致器件损坏和人身安全。”
发明内容:“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终端充放电时可采集终端当前系统信息如电压、温度和CPU等,以此对终端进行充放电安全监控。”按常规方法,可确定发明构思为上述内容。
但本申请(1)说明书记载“在终端充电时当终端当前电量处于第一预设电量区间时每隔t1采集终端系统信息,该区间据充电过程设置得到,也可用户需求自行设,或依充电中危险性大的电量区间设。”在终端充电中任意电量区间内获取终端系统信息节省终端内存提高准确性。(2)申请人意见陈述中多强调,“本申请的关键在于当终端在充电中且当前电量处于10%-15%的区间时,每隔一段时间采集温度……选10%-15%低电量区间为监测重点,既可监控安全缩短监控时长……在小设如智能手表上具有重要意义。”
该区间的选择是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在该区间时电池充电比较可能发生危险,因此是本申请的发明点所在呢?
①该区间选择是说明书列举的一例子;([0065]……第一预设电量区间据终端充电过程设置得到……可用户据当前需求自行设,也可依终端充电中危险性大的电量区间来设)。
②检索发现在本领域中设备电量百分比10%~15%区间不是电池易危险时,申请人强调该区间特殊性以及意想不到的效果无依据,如A参见(董艳艳,王万君主编,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04,55页)“兼顾充电过程的安全性、电池使用的高效性,锂离子电池通常采用恒流恒压充电,过程先后分预充、恒流充、恒压充三段。
1)预充电阶段。先检测单节锂离子电池电压是否较低(<3.0V),是则采用涓流充电即用比较小的恒定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直至电池电压上升到安全值;否则省略该阶段,这也是最普遍的情况。主要是对过放的锂电池修复。
(2)恒流充电阶段。充电电流保持不变的较大值,电池最大充电电流取决于电池容量。通过连续监控电池的电压和温度可采用以下两种恒流充电终止法,终止恒流充电。(3)恒压充电阶段……(4)再充电状态……”
B.参见(中国煤炭学会编,第十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09,第356页)记载“电池管理系统的要求
(1)采用恒流-恒压充电。锂电池由于过放而致电压低于安全值(3.0V或者低于3.0V)时,先以0.1C的电流对锂电池进行预充(也叫涓流充电),主要锂电池修复和激活。待高于3.0V后进入恒流充电。该阶段磷酸铁锂电池最大充电电流为1-1.5C,据厂家建议值来设。此阶段电池电压、容量上升比较快,当达到截止充电电压(磷酸铁锂电池一般为3.6V±0.5V)时,停止恒流充电,转进入恒压充电。此时充电电压保持恒定,充电电流不断下降,当下降到1/20C时,该阶段终止。”
C、参见(李朝青编,《新型电源IC技术手册》2012,第735页)记载“10.2.4CN3056线性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 CN3056采用锂电池标准充电模式(预充电模式、恒流充电模式、恒压充电模式)具体充电过程是:若充电电池电压低3V,則小电流预充电模式对电池充电;当升3V,按设定恒流充电模式充电;电池电压较快上升,当接近终止充电电压4.2V,恒流充电模式自动转换成恒压(4.2V)模式充电;此时电池电压上升甚小,充电电流下降;当充电电流减小到10%恒流充电电流时,终止充电,充电结束。” 3篇公知举证表明充电电池的电压低于3V时电池比较危险需要被保护。
D、参见图1,充电电池的电压低于3V时电池的容量低于3%。(《电源技术》,2016年第10期,第1928页)
E、参见图2(《制造业自动化》,2017年第8期,第146页)记载
因此真正危险的电量区间段是在充电电池的电压低于3V时电池的容量低于3%时。故在终端电量百分比为10%~15%的区间时充电不是最危险时也不是发明点所在。
结论
理解发明时结合说明书技术领域和背景技术快速地了解现有技术,结合发明内容来判断技术手段相对现有技术是否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同时检索现有技术加以佐证,该技术手段相对现有技术是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可以作为一个技术手段是否是发明的发明构思的判断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 董艳艳.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设计[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55-56.
[2] 中国煤炭学会编.第十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J].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356-357.
[3] 李朝青.新型电源IC技术手册[M]. 2012:735-736.
[4] 毛鹏军. 动力驱动系统锂电池单体充电特性的实验分析[J].电源技术,2016: (10): 1928-1929.
[5] 苏成志. 降雨径流采集器的无功损耗分析及节能电路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7: (8): 146-147.
[6]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国际专利分类表[M].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柯露(1991-),女,硕士,审查员,研究方向:电数字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