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 汪鑫 田巍
【内容摘要】 为响应党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加快构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格局背景下,与新中国同龄的华语环球广播积极加强内容建设,拓展传播平台,创新生产方式,向融媒体纵深发展。
【关 键 词】融媒体;内容建设;平台拓展;生产方式
在庆祝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之际,回顾与新中国同龄的对海外华侨华人广播的发展历程,思考传统广播如何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融入全新传播格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在20世纪50年代和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以海外华侨华人为主要受众的华语环球广播经历过辉煌时期,听众来信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然而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新媒体兴起,以短波为主的华语环球广播面临着听众逐年减少、传播力逐步下降的挑战。为改变这种状况,在21世纪的前十几年里,华语环球广播作出了许多努力:在内容建设方面,创建沿海(侨乡)节目制作室,实现方言节目制作前移,节目生产流程得到一定优化;在播出平台方面,拓展了海外落地、网络电台等渠道,并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和其他海内外新媒体账号,但尚未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信息化趋势,作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①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会议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自2018年成立以来,根据中央的要求,积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和传媒生态的变化,加快构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格局。②
在新的形势下,华语环球广播从节目内容建设、技术平台拓展和生产方式创新三方面发力,向融媒体纵深发展。
一、从优质、独特的内容出发锻造媒体竞争力
业界普遍认为,无论是从广播、电视到新媒体的不同媒体形态,还是在媒体全面融合的当下,虽然传播技术和方式日新月异,但是要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优质、獨特的内容仍是关键所在。
专业媒体与非专业的节目制作机构或自媒体人相比,拥有更多经验丰富的节目监制和策划人,拥有更加优秀的编导和主持人,拥有更加专业的制作团队,这些都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就从事对海外华人华侨传播的华语环球广播而言,传播语言主要采用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有着几千万潜在的海外受众,节目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拥有包括中国新闻奖、中国金话筒奖得主在内的优秀编辑记者、播音员和主持人,以及具有传媒专业或艺术教育背景的新人。因此,充分发挥母语特色和声音魅力、加强节目内容建设是华语环球广播向融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
近年来,华语环球广播坚持在节目中以文化为载体,融入浓厚时代气息,努力扩大潜在受众群体,如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等。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期间,节目侧重介绍民风民俗、社会风尚、生活风貌等。如春节期间,《悦听中华》栏目与民俗专家共话春节礼俗、人文风物,还适时推出《听经典,赏花灯》《清明我们去踏青》《端午美食话粽子》《二十四节气里的诗情画意》等节目,充分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环球华人》栏目策划推出海归创新创业人才专访系列节目《海归追梦人》,讲述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交通、生物制药、灾害预警、文化创意、中外交流等领域的海归创业故事,充分展现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精神。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方言,广州话、客家话、潮州话和闽南话保留了较多中原古音、古词、古义,有着古汉语的“活化石”之称,语言生动又极富表现力。2019年起,华语环球广播深入挖掘语言特色,发挥不同方言主持人的声音特点,精选古代和现当代经典诗词文章,推出音频版和视频版《方言夜读》新媒体产品,通过方言主持人在播音间或实景的演绎,诠释名家名篇和中国传统文化。此外,普通话《中华养生》栏目推出了10集系列短视频《中医养生奇遇记》,讲述中医养生知识,普及中医文化,在广播节目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
华语环球广播的受众——几千万海外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祖国和家乡是他们永远的牵挂。突出“乡情”是华语环球广播的一个重要的节目特色,而策划、制作春节和中秋特别节目是其中的重要环节。2018年总台成立前,华语环球广播各种语言的春节特别节目是分别编采、独立制作的。近年来,华语环球广播在“大融合”中进行“小融合”,取得了明显效果:节前成立特别节目组,由每种方言的资深编辑、主持人采写介绍当地春节特色的稿件供所有语言使用,介绍各个方言区的过节习俗和乡土文化。例如,特别节目《春节变奏曲》《广府人过年,最紧要……》《春节习俗涯来讲》《潮汕人的滚烫生活》《〈正月调〉说正月》,分别介绍了广府、客家、潮汕、闽南和台湾的春节习俗,呼应了受众的思乡之情。同时,节目组征集了海内外有关新春、过年、思乡的诗歌散文,策划了融媒体节目《方言斗诗会》,中国侨联两位副主席还分别提供或创作了诗词。整台节目精彩纷呈,乡音中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思乡之情。另外,2020年,普通话融媒体品牌栏目《环球华人》与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合作,推出33集系列短视频《环球华人·人物志》,讲述了海外侨胞的精彩故事。
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华语环球广播积极围绕主题主线开展报道,推出一系列具有对外和涉侨特点的特色节目,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在海外受众中引发强烈的共鸣。围绕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和中国主场外交等重要外交活动以及涉台、涉港、涉疆、涉藏和人权等话题,融媒体专栏《华人舆论场》通过视频连线权威专家学者、海外华侨华人和海外华文媒体总编辑等嘉宾进行“云录制”,回应美西方的抹黑、甩锅,对国际舆论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2021年,《环球华人》推出系列专题《海外侨胞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全面展现海外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对党的祝福。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联合推出视频直播《“百年航程 赤子侨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特别节目》,以及系列专题《赤子侨心话百年》,以海外侨胞的心声积极评价建党百年和中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听众在线交流会”,邀请多位知名侨领、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等畅谈感受与体会。
二、大力拓展传播平台为融媒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广播要实现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必须找到与新媒体的契合点,深入思考传播特点和受众需求,积极拓展融媒体传播平台。
2020年10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全国重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供需座谈会。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会上表示,在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过程中,要加快实现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向国际一流原创视音频制作发布的全媒体机构转变,从传统节目制播模式向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4K/8K+AI”战略格局转变。①根据总台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华语环球广播积极利用境外社交平台进行视频直播和各种主题互动,拓展西方主流电视台播出渠道,增强节目在境外的互动效果,提升国际传播力。
以华语环球广播融媒体品牌项目《发现东方之美》为例,该品牌活动通过每年不同形式的主题互动,向海外华裔青少年征集并展示他们以国际化视野和创意拍摄的影像作品,多维度、多视角、多形式地讲述他们心中的中国形象,并参与在线互动,从而加强海外传播和平台拓展。相关活动有效增强了海外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成为中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2019年,《发现东方之美》围绕全球华人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推出海外华裔青少年“新中国印象榜”融媒体互动活动,由参与者亲身讲述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印象”。活动从新西兰、加拿大、荷兰、英国、葡萄牙以及东南亚地区共计数十个国家征集到上千件短视频、图文等原创融媒体作品,在微博、脸书等社交平台话题互动量累计逾5663.4万次。活动征集到的热词生成“新中国印象标签”,产生全球华裔青少年眼中的“新中国印象榜”。从中可见,在长城、故宫、饺子、火锅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外,移动支付、外卖点餐、5G、高铁、新式奶茶、网络游戏等已经成为海外华裔青少年最关注的新兴中国符号。
2021年,讲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融媒体节目《何以中国·围龙屋之约》以新媒体为主要发布平台,短短几天境内外平台阅读量就超600万次。居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多国的客家人积极反馈留言,单篇阅览量超过20万次。普通话视频节目《海归追梦人》中的《汪品先院士:在海洋面前我永远是个小孩》发布后,得到《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新媒体端以及央视频、环球网、Bilibili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转发,视频观看量近150万次。
与“新中国印象榜”活动不同,2020年推出的55集系列公益短片《发现东方之美·“枫”华正茂》,主要通过短视频拓展在西方主流电视台的播出渠道。入选的50多位华裔青少年拍摄者都在各自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他们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国际化的视野诠释了中华文化在各自成长过程中对其思想及行为方式的影响。
三、创新生产方式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对传统广播来说,向融媒体纵深发展也是一次自我梳理、完善、提升和创新的过程。要做好节目内容建设和技术平台拓展,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节目生产方式。只有从策划到生产全流程大力优化,才能将广播节目与融媒体产品有机结合,增强节目厚度和传播广度,在更加贴合融媒体时代受众需求的同时,释放部分生产力进入新的节目研发与创新。
众所周知,与视频节目相比,伴随性是音频节目的一大优势,这一优势已被延伸到新媒体音频产品中,云听、苹果播客等手机应用在传统广播用户中也具有较高的流行度。由于传播对象的不同,与通常不足10分钟的新媒体音频相比,广播音频节目大多超过20分钟。在流程上,只有充分认识二者的特性和差异,才能将传统广播节目与新媒体音频产品的生产更好地结合。
新媒体传播主要以手机用户为主,使用场景和收听设备会限制收听时长,所以移动端音频平台需要碎片化产品。如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对一段20分钟的长音频进行碎片化分割,通常需要花费2倍,甚至3倍于音频时长的时间;而如果在策划阶段就将文字或提纲设计为碎片化章节,就可以大大减少后期分割制作的成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找到传统广播节目与新媒体产品的不同优势,注意伴随性与碎片化的平衡。这种平衡可以分為两个方面。一是时长上的平衡,即找到话题转换的最佳时间,在策划时就严格控制字数和时长。二是编排上的平衡,比如在话题之间加入歌曲,便可把握好相邻段落的节奏关系,做到松紧结合、有张有弛。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推送时,应根据新媒体要求做二度剪辑,缩短时长,精简话题,加快节奏,以适应新媒体平台碎片化传播特点。
在优化广播节目生产流程时,多元化的手段能够使节目制作更加精细化,与自身的节目类型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具有新媒体基因的改造,不是制作一个广播节目的“新媒体版”,而是打造真正满足新媒体受众需求的“定制节目”。在这一过程中,对照新媒体数据,及时调整创作方向和思路,有助于节目质量的不断提升。例如,华语环球广播的系列融媒体产品《何以中国》在央视频平台进行视频直播时,内容设计既兼顾与现场视频受众的互动,又考虑到音频受众无法看到画面,对现场情况进行了迅速有效的描述。
近年来,华语环球广播在新媒体端不断尝试新内容、新形式、新手段、新渠道,努力提升“好感传播”水平。2020年11月,推出“欣玲工作室”,通过两位“95后”年轻人的视角,向海外青少年受众讲述中国的发展变化。例如,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议,策划制作《热点看Total(透透)》系列互动短视频,从“双11”活动出发,讲述中国“双循环”的战略格局;分析“十四五”规划建议与年轻人生活的紧密联系;从细节入手,观察上海浦东30年的发展成就;通过贵州人阿旺伯的田园梦,展现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围绕“科技”“生态”等热点,通过“演播室+外景”等方式予以呈现。2021年5月,推出《仲夏的旅行》系列视频,探访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广东南澳村等地,以Vlog和图文互动讲述建党百年的故事,向海外青少年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广播媒体在专业化生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向融媒体纵深发展的过程中需进一步扩大这一优势,加快主持人、制作、播出和推广的全面转型,打造具有融媒体特色的品牌节目。其中,主持人转型是广播节目“新媒体化”流程改造中的关键一环。广播因传播手段所限,主持人大多是“宽音大嗓”,以便能“说得清,传得远”。如今,新媒体音频早已进入“超清”时代,这就要求主持人从声音形象塑造、话筒前状态调整等方面适应新媒体发展,进一步提升语言的功力与张力,朝着“播得了新闻,评得了时事,带得了特产,上得了春晚”的方向努力,主持风格还要“可盐可甜”,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受欢迎的融媒体主持人。
近年来,广播媒体对可视化直播方式开展了许多探索,但音频节目“新媒体化”不能仅仅是“直播间架摄像机”,因为这只是广播电视的“1+1”,并没有强化新媒体的互动性。广播与电视必须充分进行音频与视频的融合,同时利用时空的转换,创新视听产品的表达方式,比如将广播和电视的直播打通,广播中可以“听”电视,电视里可以“看”广播,并将这一过程融入新媒体传播之中,以实现“1+1+1>3”的效果。
总之,在融媒体时代,新产品不断涌现,新技术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纵深融合是大势所趋。坚持不懈加强内容建设,灵活运用好新平台新技术,努力创新生产方式,广播媒体才能成功实现向融媒体的纵深发展。
(责任编辑:林凌)
作者简介:李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播音指导;汪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方言广播节目部制作人;田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普通话广播节目部制作人。
①王君超:《坚持守正创新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