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湖南省高职生生涯发展规划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3-01 12:52:28徐代珍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7期
关键词:生涯高职生院校

徐代珍

摘 要:新高考改革使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增加学生选择权的同时,也突显出高职生生涯发展规划在生涯意识、专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要求高校适应新高考变化,强化高职生生涯规划意识,对接专业、学科,整合教育资源,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生涯指导体系,使高职生有更多的生涯规划沉浸式体验,从而提高高职生生涯发展规划能力。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2021年,湖南采取“3+1+2”选科模式,“3+1+2”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意味着它与学生未来要学习的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能力提出新要求,与此相适应,湖南省的很多高中开展了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使学生习得了基本的生涯规划技能,也给高职院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职生生涯发展规划能力的现状

1.专业选择随意,规划意识不强

大部分学生选择就读专业是按就业热门程度、声誉地位、录取时是否调剂、父母或他人替自己选择来确定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的,而能够响应国家政策需求选择专业的学生更是廖廖无几。部分学生沉浸在高考失利带来的挫败感中,对所学专业提不起兴趣,还有些学生入校后并不喜欢所学专业,甚至对所读专业不满意,但又没有换专业的能力和勇气。

2.自我认知不够,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专业测评工具,较客观地认识到性格、兴趣之间的区别和关联,但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却不确定或不清楚,对自我需要的定位不清晰,不能勇于正视自我。有些学生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缺乏了解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爱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3.对外探索能力较差,应变能力不强

高职生在认识环境的能力上相对较弱,不清楚就读大学及专业、职业的特点,不了解就业政策和社会对人才需要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于未来、职业一片茫然。不知道各职业所需要的资格条件、职责要求,也不知道如何获取职业信息,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

4.制定计划能力缺失,计划目标不一致

从调查、走访中发现,很多高职生,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接受过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生对于目标、计划的意识并不强烈,对制定计划的基本要素、时间要求、路径、反馈修正总体把握不好,对计划的实施与调控缺乏监督和指导。大部分学生不能根据生涯目标制定目标的学习计划,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自我调适和修正的能力较差。

二、高职生生涯发展规划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1.理想信念多样化,目标意识不强

许多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固化形成,理想信念不坚定,目标不确定,导致没有统一的理想信念作引导,做事无章法,计划行动不能达到统一,很多高职生的理念信念易受外界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不定。

2.认识自我的能力欠缺,自信心不足

对认识自我的知识和工具了解不够,缺乏了解自我的信心和勇气,有得过且过、及时行乐的思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职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能够明理不惑、自强自立,需要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将国家发展要求与个人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不断探索自我,激发自我潜能。

3.价值取向多元,功利化倾向明显

高职院校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较高,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很多大学生不是忙于追求理想信念,而是注重物质享受,囿于个人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整体的、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和生涯发展指导方面都是围绕就业展开,对学生自身的关注不够。

4.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生普遍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对信息的搜索、筛选、甄别能力有待提高,无目标、无压力,需要在专业老师、辅导员的引导下,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方式方法,提升整体素质,积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就业做准备。同时,由于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的表面化、理论化,高职院校生涯发展指导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学生缺乏真实的职业体验。

5.生涯规划师资有限,课程资源短缺

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性较强,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迫在眉睫,特别是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在高职院校,一般是辅导员或心理教师担任生涯规划任务,专业素养普遍不高,学历、专业背景不一,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课程资源匮乏,很多高职院校编写了校本教材,缺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构建,家长、优秀校友、企业等方面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生涯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率低。

三、提升高职生生涯发展规划能力的对策

⑴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高职生确立职业目标。高职生处在多元文化和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大,接触面广,要学会甄别信息,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定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需要高职院校、家长和高职生齐心协力。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专业和未来就业方向,形成规划职业生涯的良好习惯;加强家校合作,使父母对孩子的能力特质、未来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引导孩子敢于规划、学会修正;高职生也要调整心态,提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定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路径。

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生涯辅导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既有帮助学生制定“学涯”的义务,又有帮助学生确定“职涯”的任务。高职院校要帮助高职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以学业为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引导高职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个人全面发展。高职生在专业类型、成长环境、性格特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也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挖掘潜能,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教育方案。

⑶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精通职场素养提升的优秀辅导团队。要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以开展系列职业核心素养提升第二课堂精品活动为基础,以相关科学研究为引领,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促进高职生职业素养提升和全面成长成才;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学历层次、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从业门槛;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建立企业、社会组织和高职院校之间人员交流机制。

⑷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形成教育主体合力。充分融合校内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利用职教集团、创客中心、学生生涯发展工作坊等,为高职生提供多种职业体验,提高高职生生涯规划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生涯规划知识储备情况和年级的不同,开展不同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年级可以侧重于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找准定位,初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二年级侧重职业生涯选择的教育,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协同开展包含职业体验、技能培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三年级侧重职业生涯管理教育,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加大求职技能、面试技巧、就业形势和政策、就业信息利用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技能专长找准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⑸加快生涯规划课程内涵建设,完善考评体系。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不仅是指就业指导,更重要的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立足于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有条不紊地决策和执行自身生涯规划的全面發展的人,高职生生涯规划发展课程除了包含专业和职业的认知课程外,还应包括生涯过程需要运用的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内容。在推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情况作为学校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给予倾斜,使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同频共振、积极推进。

总之,高职生生涯规划能力的提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合力来推进,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同等地位,帮助高职生获得职业认同,未来获得良好的待遇与社会地位,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愿景。

参考文献:

[1]包海诚.“互联网+”新高考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教育探索,2017(6):41-45.

[2]李兵,杨婷.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的路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8-50..

[3]李丹.新高考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心理健康、大学适应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8.

[4]廖康平,付从荣.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河北职业教育.2021(2):5-11.

*课题信息:益阳市社科研究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湖南省高职生生涯发展规划能力提升机制研究》(立项编号2021YS220);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楚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培育大国工匠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JKX21A021_21)。

猜你喜欢
生涯高职生院校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56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