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静雯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在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傣族作为少数民族的重要构成,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色的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化形态,特色鲜明,且能够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特征,将更多美学信息带入大众视野,使大众能够更深层次了解傣族舞蹈音乐特色。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傣族舞蹈音乐美学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傣族舞蹈;音乐;美学;呈现
引言
傣族人民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山多水胜,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对其舞蹈音乐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展现出来民族特色的舞蹈音乐特征与艺术魅力,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在舞蹈音乐上体现尤为明显。目前,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均对傣族舞蹈音乐的美学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取得初步成果,并在舞蹈创作中加以融合,对于傣族舞蹈音乐文化特色、审美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联系实际对傣族舞蹈音乐美学的呈现方式进行详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傣族舞蹈音乐概述
(一)傣族舞蹈音乐简介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整个民族都具有神秘与独特性,其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宗教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发展角度来看,傣族舞蹈产生于本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继承了民族优秀文化,舞蹈动作中,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表演过程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是傣族舞蹈的鲜明特征。其中,“三道弯”、“一边顺”的舞姿造型十分普遍,而傣族的传统审美心理,也能在这两个舞蹈造型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是由于傣族人民对三道弯的体态较为崇拜,而孔雀的自然形态,就被认为是“三道弯”经典。
傣族舞蹈音乐,主要是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象脚鼓是最为主要的打击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1)孔雀歌,歌唱与孔雀舞穿插进行,轻快、活跃、徵调式是其主要特点;(2)打鼓调,歌唱与舞蹈穿插进行;(3)十二马调,12个男女青年腰间套上竹扎的彩色纸马边歌边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傣族人民12个月的生产活动,属于抒情调式;(4)依拉恢,属于一种非群众性歌舞,每年的泼水节、赛龙舟等,都会有这一舞蹈音乐存在,傣族民族特色鲜明;(5)喊扎,整个曲调欢快、清新、风格独特,在傣族区域较为流行[1]。
(二)傣族舞蹈音乐的功能性分析
傣族舞蹈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首先,提升劳动效率,任何音乐最初都是诞生于劳动之间,与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劳动为题材,创造的舞蹈音乐作品,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将劳动生产知识融入到音乐与情感中,能够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共同感受民族节日所带来的美好体验,而在劳动实践中,舞蹈音乐也能起到振奋人性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其次,促进人际交往,在傣族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中,舞蹈音乐都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还存在节日群舞,通过舞蹈音乐,在人与人之间构建紧密关联,和谐人民关系的同时,男女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相识相恋。最后,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节庆假日、民族活动,都可以利用舞蹈音乐来营造良好氛围,同时也能使劳作生活不再单一、乏味,而是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为人们创造娱乐环境、空间。由此可见,对于傣族人民来说,舞蹈音乐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既是其民族特色的充分体现,同时也兼具着社会功能,具有重要价值[2]。
二、傣族舞蹈音乐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環境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区域民族,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点,音乐也同样如此。傣族作为云南西南位置最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依托山多水胜的良好自然环境,形成了特色舞蹈音乐,并且在审美心理、音乐风格、题材等方面都能充分展现出来[3]。从审美心理上来看,受美丽自然环境、舒适气候条件的影响,傣族人民形成了温婉的性格,舞蹈音乐也是以柔美为主;在音乐风格方面,大部分舞蹈音乐都是旋律柔美,节奏舒缓,曲调悠扬、细腻,是傣族舞蹈音乐的主要特点,比如《竹林深处》就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傣族音乐,其中乐器主要是使用葫芦丝,音色能够充分展现傣族舞蹈音乐以柔为美的风格特点;在题材上,傣族舞蹈音乐通常都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紧密关联,比如《版纳印象》、《水之灵》等作品,都是依托特色风景、环境、自然之景创造完成的,还有一部分作品,是与傣族人民特色民族、节日有关,比如《傣族祝酒歌》,这些作品都能较好展现出傣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对自然环境、生活的热爱。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云南西南地区的美好自然环境,傣族舞蹈音乐最终才能形成以柔唯美、温婉大方的特征,在五十六个少数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
(二)宗教信仰
除了新平、元江花腰傣以外,均信仰南传佛教,佛教的传入,对傣族的舞蹈音乐产生了直接影响,但佛教传入以前的鬼神崇拜与原始信仰,却一直保存,在两种不同信仰、文化的影响下,傣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等均发生较大变化,而舞蹈音乐与宗教音乐之间又存在紧密联系,舞蹈音乐温婉、平和、柔美特征,以及利用象脚鼓、铓锣等打击乐器伴奏,也成为现下傣族舞蹈音乐中最为古老的形式,在审美方面,同样延续着宗教神秘色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傣族舞蹈音乐,是基于鬼神崇拜、佛教双重影响下形成的,部分舞蹈动作中也能体现佛教内容,比如“三道弯”这一造型动作,与佛寺佛像的体态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4]。
(三)人文社会环境
傣族舞蹈音乐归根结底,是基于历史文化发展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势必会受到生存条件、人文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历史政治,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更替,同时也经历了较多的历史事件,对舞蹈音乐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民俗文化,傣族本身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予以体现,再加上传统文化、节日丰富,为舞蹈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泼水节、岗洼节、堆沙节等,而这些节日也有着不同含义,节日舞蹈、音乐各不相同,最终诞生了多样化的傣族舞蹈音乐。
三、傣族舞蹈音乐美学分析
傣族舞蹈音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其发展受到傣族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环境、宗教等影响最终形成,从美学角度上来看,其“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旋律美
从傣族人民现下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来看,主要是在群山环绕的河谷、平坝地带,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呈现出的是一片田园风光,同时又带有鲜明的南方地域特色。在这样优美、自然、清新的生活环境下,傣族人民形成了温婉、含蓄、内向的心理结构,舞蹈音乐旋律,也是更加趋近于这一相审美心理。通常情况下,傣族舞蹈音乐旋律音域较窄,主要是在一个八度内,利用级进、小跳的方式呈现音乐,没有过多的装饰,使整首音乐呈现给人简单、清新、柔美之感[5]。
比如,《孔雀调》这首音乐作品,整体音调十分舒缓,采用五声音阶,la、do、mi、sol为旋律主要骨架,唱腔部分在六级音域范围之内,旋律音程在全音、半音间,这也就使得整个旋律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好似山泉一般,带给人清澈、清新、舒缓之感。
(二)形式美
受到趣味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舞蹈音乐也会存在差异性。通常情况下,傣族舞蹈音乐大致可以被分为喊嘎喊黄、嘎光两大类型,其中喊嘎喊黄最为代表的就是依拉恢,在西双版纳区域流传十分广泛,是最为主要的形式,起源于傣族特色的“泼水节”;嘎光则是利用橡胶鼓、铓锣等乐器进行伴奏,属于自娱性舞蹈,不会受到民族、节日等的限制,备受喜爱。
(三)音色美
从音色上来看,傣族舞蹈音乐所使用的民族乐器,主要有葫芦丝、叮琴、竹琴、牛角琴、象脚鼓等,其中葫芦丝音色细腻、圆润,与人声有着相似的“吟诵性”特征,其他乐器则也具有音色柔和的感觉,使整个舞蹈音乐偏向于婉约、阴柔的音色,营造出较为祥和的意境,这种独特的音色,能够更加契合傣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取决于其审美心理,是民族文化、特色的充分体现[6]。
(四)调式美
在调式上,傣族舞蹈音乐主要是以五声调式为主,为了更好的契合阴柔、婉转、平和、柔美的音乐风格与特征,舞蹈音乐多以“羽”色彩调式相似的调式,比如羽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在具体调式选择上,还会受到区域因素的影响,德宏东部汉傣地区,就是以宫调式为主,少数为羽调式、角调式,德宏西部地区的水傣地区,则是以徵调式为主,音乐呈现出明朗、豪放的特征。不同地区的调式,能够为听众、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展现了傣族舞蹈音乐多样性特点。
随着现下音乐发展,传统音乐与傣族音乐逐渐走向融合,民族调式美充分体现,比如《有一美丽的地方》舞蹈音乐,借鉴了德宏地区的喊秀、桑烘等音乐元素,采用商调式、羽调式,利用弹拨乐器伴奏,最终形成一首旋律性较强且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傣族舞蹈音乐调式美也被吸收融合,得到充分体现。
四、傣族舞蹈音乐美学的呈现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傣族在舞蹈音乐美学上有着鲜明特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中国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而其自身的美学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较好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营造“天人合一”意境
傣族人民世代生存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中,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和谐的共生关系,并在其舞蹈音乐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傣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融入每一个傣族人民的心中,具有深远影响。随着开始不断推进,文化艺术不断发展,这种思想观念不断被放大,并在舞蹈音乐中通过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予以充分显现[7]。比如《孔雀舞》,孔雀舞是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由杨丽萍将其带到观众的视野,从舞蹈音乐中均能感受出,傣族人民对于自然、孔雀的崇拜,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形式。再比如,《水色》的音乐风格灵动、俏皮、温柔,旋律线条趋近于平稳,利用短小、重复的音调,模仿水滴下落声音,使整首音乐的旋律更加舒缓、安详,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在展现人文气息的同时,也呈现出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二)展现“阴柔之美”
根据《美学辞典》中的相关描述,阴柔之美是一种徐缓悠远的艺术风格,傣族舞蹈音乐,就是一种婉转清丽、柔情的美,能够充分展现阴柔之美的特点。一方面,傣族人民生活在山水秀丽的场所,喜爱水,从泼水节这一传统节日上不难看出其对于水的喜爱,因此在舞蹈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也会借鉴水清澈、悠扬、迤逦的特征,将其灌输至舞蹈音乐作品中,尽显民族特色。另一方面,“阴柔之美”与南传佛教信仰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在宗教中真善美、唯我独善的思想,对傣族舞蹈音乐产生一定影响,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阴柔之美,展现淡雅、婉转的民族美学。比如,《水之灵》中的旋律,就是对水的模仿,音乐结构十分自由,动静互相衬托,整首音乐也十分舒缓宁静,柔美特征显著。
(三)融入淳朴“自然之美”
热爱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且艺术的本身,也是只求自然、淳朴,傣族舞蹈音乐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然、清新、悠扬、婉转的特点与风格,由于与其劳动生活十分贴近,并未经历过多的雕琢,因此更加贴近大自然,大多是处于原本的状态,体现了傣族人民对于家乡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这种原生态的舞蹈音乐,借助自然之美,更深刻地诠释了阴柔、悠扬的傣族审美特点[8]。以《竹林深处》为例,这一首舞蹈音乐作品,就是利用独特音色与演奏技巧创作出来的,整首作品为人们展现了缠绵、幽静流水旋律,将傣族人民心目中唯美、柔和的田园自然风光,更为真切地诠释出来,进而更好地呈现傣族舞蹈音乐美学特征,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而不同少数民族也具有各自的特色。傣族地处我国南端,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受自然环境与宗教信仰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特色的舞蹈音乐形态,在旋律、形式、音色、调式等方面,都能充分展现出傣族舞蹈音乐的基本特征与“美”之所在,主要以营造“天人合一”意境、展现“阴柔之美”、融入淳朴“自然之美”等方式,向世人呈现傣族特色的舞蹈音乐,使人们可以通过舞蹈音乐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共鸣,具有传承与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睿. 美学视域下傣族舞蹈音乐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042(002):157-160.
[2] 余艳燕. 论傣族舞蹈中的审美[J]. 成功(教育), 2012, 000(10X):278-279.
[3] 李妮亭. 傣族舞蹈与当代审美的融合与创新[J]. 大众文艺, 2017(16).
[4] 张桐瑶. 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美学价值[J]. 2021(2018-34):87-88.
[5] 王晓晗. 浅谈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与美学意义[J].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3.
[6] 丁国美. 傣族传统民间音乐中的美学思想研究[J]. 民族音乐, 2020(1).
[7] 钟小勇. 傣族民族民间音乐美学研究[M].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
[8] 吴令杰. 从审美视角看少数民族舞蹈——傣族舞[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