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铜说唱俑

2021-02-28 09:14李立华
乡音 2021年1期
关键词:百戏汉墓杂技

■ 李立华

河北博物院《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展出一对汉代铜说唱俑。

两件铜俑均为坐姿,面部造型基本相同,都是大眼睛、高颧骨、尖下巴;着装打扮也毫无二致,都是梳高髻、着错金云纹右衽衫。但是,他们的动作表情却有明显不同:一俑跽坐,手臂上扬,张嘴嬉笑,表情滑稽;另一俑则盘腿而坐,双手置于腿上,似在全神贯注地侧耳倾听,以作配合。二俑神态默契,相辅相成,生动刻画出俳优说唱的形象。

汉代的俑

俑,是一种人物形象的随葬品,用来代替某一特定身份的活人殉葬。说唱俑所替代的,是专门从事说唱表演的“人”,也即“说唱艺人”。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都是社会意识和人类愿望的反映。中国墓葬俑的产生,也不外如此,它们生动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相信,冥冥地下与阳世人间的社会生活结构是相同的,从而赋予这类俑特殊的灵性。

汉代盛行“厚葬为德”的社会风气,进一步促使了俑的多样性发展。汉代俑作为一个特殊的雕塑品种,无论格调,情趣还是意境,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物的时代风貌和身份性格。汉代的随葬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再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尽管这些俑比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小了很多,但它们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说唱俑的创作者截取说唱艺人最具代表性的瞬间,利用形体夸张以及人物面部表情变化来突出艺术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将“以形似求神似”的创作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代俳优

“说唱”是中国曲艺艺术的主要形式,它究竟起源于何时,已经无从稽考。不过,由侏儒演出的“倡优戏”,最早记载见于墨子《耕柱篇》“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国语·楚语》说“史不失书,朦不失诵”,意思是说古代的史官用文字写史,而“瞽矇”双目失明,善于记诵,以传诵说史或持鼓说唱史诗,所以“瞽矇”又称“瞽史”,他们以聪敏机智的口才,演唱史诗和民间传说。

在汉代,说唱艺人被称为“俳优”。按照当时的解释,“俳”是指诙谐滑稽的表演,“优”即表演者,所谓“俳优”,就是专门从事逗乐搞笑职业的人。俳优演出,深受各阶层欢迎,不但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皇室贵族更是养一帮俳优随侍身边,以供随时取乐。

从各地出土的说唱俑看,汉代俳优几乎都是由上身袒裸、体形短胖、形象滑稽的侏儒充任。据说,俳优的唱词编排得合辙押韵,无论说还是唱,都朗朗上口。他们善于模仿扮演各类人物,往往同杂技、武术、幻术等舞乐百戏同场献艺,有点类似于后世戏曲舞台上插科打诨的丑角或杂技马戏中串场的小丑。汉代盛行“百戏”,并建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百戏往往有数人或十几人组成,包括杂技、武术、幻术、舞蹈、俳优等表演,并有笙、竽、箫、瑟等乐器伴奏,热闹非凡。俳优和杂技百戏演员互相配合,经常能够生出些情节来,这些“情节”,看似节外生枝,却十分有用。如果杂技场面持续紧张,观众审美疲劳了,俳优的滑稽表演恰好令观众捧腹,一张一弛调节了演出节奏。有意思的是,“俳优”与“排忧”谐音,俳优们逗乐了观众,不就是为人“排忧”了吗?

汉代俳优从业队伍广大,奇人多多。司马迁在《史记》中,专有一篇《滑稽列传》,记载滑稽人物中的佼佼者。他笔下的滑稽人物,不但才能出众,品行也卓尔不群,有所谓“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之说。一些俳优高手,通过调笑方式针砭时弊,甚至讽刺权贵,颇有些“滑稽载道”的意思。

不过,总体而言,汉代从事滑稽说唱的俳优地位是很低的。在当时,如果把一个人当成“俳优”对待,可以说是一种相当的侮辱。汉武帝时著名的“智者”东方朔,一生精通经学、抱负远大。他尤其善辩,用“俳优”一般的说话技巧参与到政事之中,关心百姓,批评武帝得失。可能正是因为他讲话“滑稽”,汉武帝始终将他当作“俳优”看待,不予重用。在世人眼中,东方朔也不过是一位哗众取宠的文人。这些,不免让东方朔感到挫败,也成为俳优阶层悲凉的底色。

铜说唱俑

这对铜说唱俑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墓主人刘胜为汉武帝刘彻异母之兄。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国力逐渐强盛。贵族王侯们蜕变奢侈、纵情享乐。生时醉生梦死,死后更要厚葬,因此,“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的风气在当时极为盛行。他们想把生前所享受的东西,几乎全部带到死后世界去继续享用。所以,汉代统治阶层墓中随葬的俑,不但有门庭护卫、整套的仪仗,还有乐舞百戏等各色人物,丰富而又真实。由于汉代皇室贵族生活中离不开俳优的滑稽表演,他们的墓中自然少不了俳优形象的俑随葬,各类说唱俑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汉代说唱俑又称“说书俑”或“侏儒导俑”,较为常见的有击鼓式、立式和坐式,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四川郫县宋家林东汉砖室墓出土的立式说唱俑等都很著名。类似的铜制坐式说唱俑又称“人形铜镇”,除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外,大云山江都王刘建墓、陕西西安北郊第二砖瓦厂汉墓、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普驮汉墓、甘肃灵台付家沟汉墓、山西朔县汉墓、河南新安汉墓和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均有出土,均为俳优说唱艺人形象。这类铜俑,虽然不大,却身形健硕厚重敦实,与其作为“席镇”的实用功能是极为相符的。

秦汉时期,椅子还没有出现,人们都是坐在席子上。由于席子多用温软材料制成,边角很容易翻卷。出于“席不正不坐”的讲究,古人发明了席镇,用来压住席子四角,使其保持平整规正。进而,聪明的古人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精湛的工艺成就了一个个让人惊叹不已的席镇。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席镇,到西汉达到鼎盛,席镇越来越讲究,越来精美,实现了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完美统—。关于这一点,满城汉墓出土的铜说唱俑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百戏汉墓杂技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老鼠演杂技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