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身免疫抗体联合检测在糖尿病分型中的应用效果

2021-02-28 06:28:54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期
关键词:脱羧酶谷氨酸分型

刘 新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 本溪 117200)

社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出现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等,并且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在我国居民群体中还有着较快的蔓延趋势,这也是导致近年我国居民患上糖尿病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且逐渐呈年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3]。自身免疫抗体联合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测疾病的方法,但其对糖尿病分型的应用效果,仍需通过临床研究进行探讨,本次研究选取100例患者研究糖尿病自身免疫抗体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分型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1型、2型各50例),并将同一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且体检结果显示无糖尿病的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及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此次研究的知情且同意书。②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语言沟通有障碍的患者、无人照顾的患者。③排除患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患者。④排除患有恶性肿瘤或预计生存期<3个月的患者。⑤排除在此次研究进行之前,服用过会影响此次研究结果类药物的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人数与女性患者人数比例为48∶52,平均年龄为(59.63±3.48)岁;观察组:男性患者人数与女性患者人数比例为50∶50,平均年龄为(59.83±3.37)岁。患者、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同意,患者一般资料经组间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取血清,均进行糖尿病自身免疫抗体联合检测,对患者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抗胰岛素细胞抗体进行单项及联合检测,按照试剂盒检测要求进行临床的检测[7]。

1.3 观察指标 将对患者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抗胰岛素细胞抗体、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作为观察指标,并分析这些指标对不同分型糖尿病的阳性比例[8]。

1.4 统计学处理 SPSS22.0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两组阳性率的检测及观察组不同糖尿病分型阳性率的检测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检测阳性率结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素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三项联合检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不同糖尿病分型检测阳性率结果对比 观察组1型糖尿病患者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素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2型糖尿病,P<0.05。见表2。

3 讨 论

糖尿病属于我国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代谢类疾病[4]。该病因相对复杂,临床表现以高血糖为主,容易引发包括眼、血管、神经以及其他器脏的慢性损害以及功能障碍,同时诱发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相对较高[5]。众所周知,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均是人体肝脏分泌的两种调节人体自身血糖水平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可以增加人体血糖含量,一般在人进食后大量分泌,当人体内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到达一个数值峰后,人体肝脏就会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有着降低人体血糖含量的作用,当人肝脏受损,就会导致上述两种激素分泌和代谢机制紊乱,进而导致糖尿病的产生[6-7]。糖尿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多尿、无力、肥胖、消瘦等,临床研究显示,环境、种族、生活方式以及遗传等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所在,而不同型糖尿病的治疗需求也不同,众所周知,诊断是治疗的第一步,有效的诊断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医师确定患者的病变位置,而且也可以帮助医师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表1 组间检测阳性率结果对比[n(%)]

表2 观察组内检测阳性率结果对比[n(%)]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是1型糖尿病的标志性抗体,在缓进型1型糖尿病、隐匿型1型糖尿病的诊断之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是最早出现于患者体内的免疫抗体,可能于临床症状发生以前,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便已出现于患者体内。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指出。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在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早期的阳性率在40%~70%,在Ⅰ级亲属中阳性率达78%~81%,其中大部分为谷氨酸脱羧酶抗体65,谷氨酸脱羧酶抗体67的分布较少。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在2型糖尿病患者之中的阳性率为0~5%。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高达62%,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仅为26%,该试验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1型糖尿病患者亦或是2型糖尿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这也意味着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在早期糖尿病的诊断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对于鉴别糖尿病的类型也有着一定的作用[8]。

抗胰岛素细胞抗体属器官特异性抗体的一种,抗原主要为微粒体组分以及胰岛细胞质,同时也是胰岛细胞之中β细胞损伤的主要标记。就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而言,抗胰岛素细胞抗体在其中起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抗胰岛素细胞抗体对于胰岛自身免疫细胞具有针对性作用,当胰岛细胞抗体与胰岛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之后,就会引发免疫反应,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细胞溶解、死亡,导致糖尿病的产生。对于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经由初次诊断抗胰岛素细胞抗体多呈阳性,不过随着患者病程的逐步延长,抗胰岛素细胞抗体的阳性率则会呈逐步下降的态势。就本次试验数据结果来看,1型糖尿病患者抗胰岛素细胞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2.00%,而2型糖尿病患者抗胰岛素细胞抗体检出率为6.00%,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可以将抗胰岛素细胞抗体应用于诊断糖尿病的分型。

胰岛素自身抗体是一种能够与胰岛素进行结合的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接受外源性胰岛素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二是从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结合本次试验数据结果来看,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以及抗胰岛素细胞抗体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胰岛素自身抗体,同时胰岛素自身抗体的阳性检出率相对较低,即便是在非糖尿病人群中仍存在着检出的可能,这也意味着胰岛素自身抗体并非糖尿病患者的特异性抗体。通过对比联合检测与单一检测的阳性率,可知:观察组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素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胰岛素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三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对早期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与周培刚[9]报道相一致。观察组中1型糖尿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抗胰岛素细胞抗体、三项联合阳性率均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P<0.05。说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抗胰岛素细胞抗体、三项联合阳性率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与张培莉等[10]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来说,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抗胰岛素细胞抗体三项联合检测的效果显著高于其单一检测的效果,且对于糖尿病的分型也有着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脱羧酶谷氨酸分型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0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42
基于正交设计的谷氨酸发酵条件优化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问:如何鉴定谷氨酸能神经元
氧自由基和谷氨酸在致热原性发热机制中的作用与退热展望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没食子酸脱羧酶及酶法制备焦性没食子酸研究进展
右旋糖酐对草酸脱羧酶的修饰研究
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