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艺术的美学省思

2021-02-28 16:31:08
人文天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美学人工智能人类

■ 张 阳

随着机器学习、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在诸多领域崭露头角,其中包括人工智能艺术。人工智能通过读取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著名音乐家的曲目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从中提取音乐元素,形成新的音乐创作模型,便能够自如地产生新的乐曲;科学家们将绘画作品按照风格和派别进行分类,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将习得的绘画特征自主组合,通过高效的生产方式创造出大量的画作,人类的双眼甚至无法辨别是真人创作还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微软的人工智能小冰创作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而小冰的诗歌创作能力是通过对20世纪20 年代后的519 位现代诗人的上千首诗反复学习而达成的。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取得的傲人进展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与艺术未来的讨论,激动、赞成、质疑和担忧共存。人工智能介入艺术不仅挑战了传统艺术创作的形式及其评价体系,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代表美的最高形式的艺术在有了人工智能之后带来的审美挑战,人们还能否用经典美学的视角去审视人工智能艺术?人工智能艺术能否取代人在创作中的主体性地位?人工智能艺术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一、人工智能艺术的生产逻辑及美学挑战

谈论“美学”或者“美学理论”时,通常离不开西方经典美学理论。西方经典美学体系大体上是由三个方面构成的:美的本质、审美心理和艺术。不论是柏克和康德强调的对美感的性质和体验作出描述,还是像黑格尔和丹纳那样对体现了人类美的理想的艺术来进行分析,西方经典美学理论中关于美的本质追问和回答都与艺术相关,黑格尔甚至把美学称为“艺术哲学”。在这样的视角下,如果要对人工智能艺术进行美学的审视,我们首先需要回答,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究竟算不算艺术?或者说,人工智能生产的作品究竟可不可以算作美?

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实践的最高形式。到底什么是艺术?在西方美学史上,有不少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追问了艺术的本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不过其只强调了人对自然的复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对艺术的本质是通过“游戏”来描述的:人身上存在物质方面的感性冲动和与精神方面的理性冲动,当两种冲动要求统一的时候会引起一种新的冲动,那就是“艺术冲动”,“艺术冲动”消除了一切强迫,使人感到自由,艺术是不带功利的游戏活动。①参见[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年,第93 页。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存在一种“绝对理念”,而艺术就是这种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的因素,也要有感性的显现的说法,认为二者能和谐地融到一起。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则认为艺术是心灵的直觉表现,这种直觉再现了心灵、情欲、感情和人格的各种境界,即艺术是心灵的创造性想象活动与表现活动。②参见[意]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年,第65 页。可以看出,上述几种在西方美学史上发生重大影响的关于艺术本质的论述都强调了在艺术中人的主体地位和感情投入,即艺术是一种从人性本质或人类学本质上体现出来的艺术定义。而人工智能艺术的出现,挑战了艺术的本质与定义。

目前阶段的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大多集中在绘画、音乐以及诗歌等领域,人工智能将收集到的庞大数据进行分析与归纳,把每一个对象拆分并换算成可量化的数值,通过重新对这些数值进行分配,建立一套操作性极强的艺术产品生产模式。③参见张登峰:《人工智能艺术的美学限度及其可能的未来》,《江汉学术》2019 年第1 期。在这种基础上,人工智能便可以生产出各式各样的作品。然而,这些看似风格多样的作品,其实早已预先以编码的形式存在于系统中,在生成作品时,即在解码的过程中产生了数值上的分配差异。总的来说,人工智能艺术的本质是复制,但这种复制,并非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因为它并不是自觉主动地去观察现实世界,将其作为自己创作的蓝本,而更接近于一种“存储—分析—输出”的模式。人类将海量的艺术作品转化为人工智能可以接收的数据,通过超强的运算能力,人工智能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如建立专门的模型将数十万篇人类创作的古典诗歌进行训练学习,便可以生成类似风格的诗歌;对毕加索的画作进行深度学习,便可生成毕加索风格的其他画作。

以上人工智能大展身手的艺术领域,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艺术元素共时地拼接在一起,各个要素之间并不存在强的逻辑关系。在此,我们可以援引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中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来阐释。索绪尔认为,句段关系是在话语之中,要素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在言语链条上,以长度为支柱的结合关系;而联想关系则是在话语之外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要素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的类聚关系。①参见[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第170-171 页。这两类关系后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改称为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在组合关系中,要素之间根据特定的逻辑次序排列在一起,遵循固定的叙述语法获得在组合之中的结构性位置,某一要素的缺失会造成结构的破损,如小说、剧本等;而聚合关系中,元素所处的场域构成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元素的缺失和排列次序的打乱并不会造成作品结构的损坏,而是可以通过其他元素加以替代和修补。在人工智能技术作出突出贡献的艺术领域,如对音乐编曲的改进,绘画风格的模仿及再创作,上述领域的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各个要素都是横向搭配在一起的,从而形成完整的作品。而在小说和戏剧领域里,各个要素历时性地处于不同的位置,承担着独一无二的特定功能,构成紧密的叙事链条,形成各个要素和谐统一并具有特定结构的整体作品。

但是,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运算缺少总体统筹规划的能力,无法确保要素之间的逻辑严密,因而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局限于叙事性较弱且具有较强编码性的艺术领域中。当人类建立好了模型,人工智能就可以进行运算,机器便可以生成一件件艺术作品。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感情和逻辑脱离,也正如很多艺术家所认为的,人工智能创作出的艺术,并非真正的艺术。

二、“艺术终结”后的人工智能艺术

随着技术革命和消费社会的到来,新型审美形态应运而生,作为艺术品专有的艺术性和消费品融合在一起,出现了如人工智能艺术的全新的审美客体,艺术也进入数字复制时代。在后现代社会,文化艺术面临着“边界”消失的窘境:以往雅与俗、艺术与非艺术、艺术的所指与能指之间泾渭分明的“边界”逐渐被模糊。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对艺术本质的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才是艺术?艺术叙事的终结之后,艺术不再扮演异化了的哲学角色,而是以丹托所言的“后历史艺术”的形式存在,没有先前的历史意义、历史方向和叙事导向。对于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而言,一切形式和价值都能得到肯定,而以传统哲学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和评价的本质主义不复存在了。艺术在自身的发展中,对美学和哲学进行了反抗,艺术走向了它的对立面——现实生活。

丹托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艺术的终结:哲学化,历史意义的终结,发展与进步可能性的耗尽,以及叙事的终结。但是,艺术的“终结”何尝不是一种艺术的“进步”,这一点在人工智能艺术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哲学化传统的艺术作品被今日的复制品所冲击,技术降低了艺术的成本,使人人都能接触到艺术的复制品,人工智能可以针对某一风格类型的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进行深度学习,并基于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作。此外,人工智能也降低了艺术创造的门槛,使一般的绘画不再困难,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让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大众化。

面向市场的艺术,已经越来越感性化,艺术的哲学化是以更为巨大的艺术的感性化为对立面存在的。艺术的历史意义的终结,只是一种在精神和意识范围之内对作为绝对理念的艺术的考察,这种思考带来的实则是无视生活和现实的理论狂想。社会生活的发展使人类的审美文化也得到了巨大发展。人工智能带给艺术的,是空前的发展机遇,它搭通了艺术与技术的桥梁,使艺术创造者能够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全新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作品。艺术发展与进步的可能性被耗尽,只是相对于一种艺术形式而言如此;而人类发展的进步与可能性永远不可能被耗尽。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它代替了创作中大量重复无意义的工作,使得艺术家能够更加专心于创作中的核心部分。有了人工智能,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宏大叙事遭遇了危机,但叙事远远不止于此,甚至正在经历着繁荣,人工智能使得艺术叙事的大幅拓展成为可能,艺术家的不断探索能够突破艺术创作原本叙事形式的单一性,将图像、文字、声音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艺术的终结是伴随着艺术复制时代的艺术祛魅的。不少学者在谈到艺术时,都认为从手工复制、到机械复制、再到今天的数字复制,复制本就是艺术和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黎学军在思考人工智能艺术时,便大胆指出——艺术就是复制。“最开始的时候先民们以自己的手、脚、嘴感官为工具来复制大自然的场景、造型、声音,而后每个时代的最新工具系统来复制大自然或前人的作品,每个时代都必然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新的艺术复制工具,整部艺术史就是一部复制史。”①黎学军:《艺术就是复制:关于人工智能艺术的思考》,《学习与探索》2020 年第10 期。人工智能就是发展到21世纪的艺术工具,我们应充分肯定人工智能之于艺术的解放性与进步性。在机械复制时代,本雅明所言的机械复制艺术有着“破坏性”和“社会意义”的美学内涵,将分层次的、等级的、封闭的艺术转变为承载着社会功能与大众文化意识的无阶层的、开放的和大众性的艺术。在数字复制时代,人工智能艺术蕴含了更为深刻的文化特性与美学意义,复制规模上的批量化与精细化,复制工序上的“主动复写”,复制效果上的“拟像”与“仿真”,复制形态上的虚拟化,等等,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技术观和艺术观。充分把握人工智能的美学限度,带给当代艺术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解构与颠覆,还有融合与创新,以及为新艺术形态的生成所创造的可能和契机。

三、主体性创造与人工智能艺术的美学再探

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最大疑问就是,机器能否像人类一样拥有主体性意识?延伸至艺术领域,人工智能能否真正自主地进行艺术创造?

康德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意识——人作为认识的主体、逻辑的主体、思维的主体、知识的主体,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康德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而“创造性”是艺术家确认自身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关键要素。人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确立起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后,开始有表达自我的冲动。主体能动的艺术创作成为表达其独特体验、观念和情感的创造性行为,成为个体以审美方式确认自身主体位置的美学实践。在主体性意识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他的艺术观:“艺术与自然不同,正如动作与行动不同……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当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而进行的生产,称之为艺术。”①[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112 页。这里强调了主体的创造性,创造性是理性和自由的基础。

康德将艺术称作“美的艺术”,他认为天才是艺术的源泉,美的艺术体现了天才的独创性。康德给“天才”下的第一个定义是“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其后又给予了“天才”第二个定义:“天才是一个主体在自由运用其诸认识能力方面的禀赋的典范式的独创性。”②[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第116 页。在他看来,天才的第一特征便是独创性。人工智能艺术生产中,主体性意识和实践意识的缺乏使之无法成为积极能动的创造活动,去意识化是当前人工智能艺术的主要特征。人工智能尚处于以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和行为的阶段,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只是一种程序运算,通过数理逻辑模仿出了人类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非理性、意识、直觉、情感和记忆等复杂的精神活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一种模仿人类的艺术创作,其思维本质是一种技术理性。

康德还提出了关于“天才”的第二个特征,即典型性。天才的作品同时又必须是能够成为典范的,对他人有启迪和示范作用,天才是与模仿的精神完全对立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作品能够促进后世的天才萌发出新的审美理念,创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并且能够成为评判的准绳和规则。目前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其创作出的艺术是将经典的作品打乱重组,而并非真正创造出新的艺术范式,伟大的作品仍更多地依赖于人类主体的直觉、灵感和情感等主观因素。康德还认为,“天才”具有自然性和不可习得性,他将牛顿的伟大科学和历史上不朽的艺术进行了对比:科学理论可以向世人一一阐释,但那些充满幻想又丰富的理念却无法言喻,更无法把它教授给任何人。

人类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在自身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情感、技艺、规则以及现实得以完成的精神活动,人、作品和世界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在人工智能艺术中,这种关联被割断,艺术作品中人类的情感体验与积淀转化为算法和程序。人工智能依照人类建立好的程序和编写好的规则生成艺术作品,这是一种自发运行的程序,不需要人类的参与和干涉。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脱离了作为主体的人类,也没有情感的参与,一切都是按照规则运算的编码。大多数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作为技术工具参与到人类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中的,因而人工智能创造的并非真正的艺术,艺术创造仍专属于人类。不过,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正是能够进行自由自觉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甚至能够自主生产下一代,即超级人工智能。我们甚至可以设想,未来如果拥有主体性意识的超级人工智能从事艺术活动,并且能够进行自主的审美活动,那么人类现有艺术形态的主体唯一性会受到影响,人类对于美或者艺术的定义也会发生改变,新的艺术概念会诞生。换句话说,如果人工智能艺术的审美和活动超越了人类的认知,那么建立在人类观念基础上的美学体系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本行之有效的规则和范本会遭遇危机。

结语

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创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即使人工智能拥有了自主的意识,这种意识也不同于人的意识,可能无法被人类所理解。人类的艺术创作是基于与现实世界的感知联系,这种联系甚至可以穿越古今,去体会历史、现在乃至未来,是创作者个人感悟与社会历史独特的结合,这种自主的意识是缺乏先天主观意识和后天客观社会环境的人工智能所难以体会的。目前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源于艺术风格的成熟和艺术家、科学家强大的智力活动,是脱离了社会语境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制作”活动。我们当前能做的就是与人工智能技术和平共存,帮助人们解决艺术创作中的难题。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作为否定性的存在,促使艺术家通过对既有艺术形式的不断扬弃创造出新的范本。

猜你喜欢
美学人工智能人类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