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场所精神与景观的营造

2021-02-27 02:36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上海杨浦分公司郁青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殡仪馆悼念场所

文|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上海杨浦分公司 郁青

一、研究背景

我们每天身处的场所很多,对于每个场所的感官都不一样。这种心理感受建立在建筑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上,当场所具备的氛围符合建筑功能以及人们对于场所的期待,则使我们对场所产生认同感,进而激发出我们对于场所的精神寄托。诺伯舒兹在书中对于场所精神是这样定义的:“场所精神是指场所具有某种特性,这种特性也通常被认为是场所特有的某种氛围……也可理解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场所氛围是对空间特性的集中反映,不同的场所空间表现出不同的感受,例如:博物馆场所表现出的文化历史感,商业空间表现出的活泼热闹等等,每个场所所反映出的空间特质依托于建筑功能,也取决于场所与人的联系。随着空间要素的变化,我们所构建的场所精神也随之改变。场所精神存在于能够容纳体验,能够产生共鸣的空间之中,场所精神是空间体验的产物,也是空间的再创造。而场所设计与建筑功能越契合,也越容易产生场所精神。

殡仪馆这种特殊的建筑群,本身具有它独特的建筑氛围和情感体验。由于传统风俗的影响,人们对殡仪馆普遍是比较避讳的态度,但其实这些殡仪建筑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传统文化提出“未知生,焉知死”,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宇宙往复,顺应自然,死亡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永生。这种强烈的文化特质,影响着我们对生死的认知,指引我们在庄严肃穆的建筑中思考生命,与未知对话。

二、存在的问题

早期建设的项目,场所设计都以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需求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的认同感,这时就要求每个场地根据它的功能、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独特的场所精神。来访者通过使用空间,感受情感的交流和认同,而我们塑造的场所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来访者的心理,如果能做好这一点,可以通过景观场地的体验,减少场所本身的负面情绪对人们的影响。

殡仪馆建设同样以功能需求为主,在场所设计中形式单一,大多空间以硬质广场为主,缺乏设计层次,也容易造成冰冷的感觉;植物千篇一律,多以松柏类植物为主,虽保证了庄严肃穆的感觉,但不够贴近自然,与人们形成隔离感;在雕塑小品的构建中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形式呆板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营造场所时不足的地方,也无法形成精神共鸣。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案例,殡仪馆场所作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平日也有人去休闲散步,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园。我国的殡仪馆场所仅仅满足特殊时间的功能需求,这是文化的不同,也是场所功能设计的缺失。与国外殡仪设施的多样性相比,国内殡仪馆及周边为普遍缺少配套设施,更无法通过场所精神的营造,给予人们感情寄托和缓解人们的沉重心情。

三、殡仪馆的场所精神和景观营造趋势

图1 场所功能分区

首先,场所功能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和居住条件的改变,殡仪馆不再是单一的悼念场所,人们需要在场所中思念亲友,举办追思会,甚至根据不同的宗教信仰举办一些活动,这就要求场所功能的复合性,以及设计各种不同需求的人群互不打扰的空间,对于场所交通流线也需要提前考虑。其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追求精神认同感,突出场所氛围。对于殡仪馆来说,这种宁静、肃穆的氛围就是我们营造的场所精神,容易与来访者产生精神共鸣,进而升华感情。用场所精神结合当地文化,环境与建筑一起形成独特的空间磁场,安抚来访者的悲痛心情。第三,场所的精神塑造优先考虑生态化和景观化。自然条件是每个场所特有的,因地制宜的打造场地环境,利用自然元素,如:光、水、植被、地形等,将冰冷的殡仪馆与自然结合在一起,感受生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才能凸显场所精神。靠近建筑的周边引入景观植物,弱化建筑带来的压抑感,在功能中加入景观休闲空间,也可以减弱常规殡仪馆带给人们的沉痛心情。

四、本项目中营造场所精神和景观的方法

1.与场所环境的对话

场所环境是一个项目场所精神构成的基础,它承载着场所的特质和精神,如果将一个场所忽略自然条件,地域文化等要素突兀放在环境中,很难带给人们认同感,也不利于场所精神的构建。强调与环境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遵循地理环境,而是注重与环境对话,与历史对话,使建筑和场所都融于环境中。深圳殡仪馆建于龙岗区,紧邻龙岗大道,整体依据环境地形设计,建筑外围形成紧贴地面的效果,以不同的建筑群形成不同的围合空间,这种处理方式保护了原有地形,使场所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形成与周边环境自然过渡的效果。

在处理场所与建筑的关系时,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生态条件和高差关系,也利于建立我们对于环境的认同感。悼念小庭院的建筑地势较低,形成景观场所的下沉空间,这其实有利于塑造宁静的空间效果,也符合建筑功能,我们保留现状场所标高,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割庭院,形成相对独立的静思空间,给家属带来心灵的安定。

在深圳殡仪馆的建造过程中,将原有的老地面铺装材料黄色条石保留下来,运用在场所的前广场和中心广场中,利用材料不用的完成面和颜色,随机穿插在新建材料中,将殡仪馆的历史呈现出来,从而让人感受到时间带来的变化和历史印记。在场地西北角,有三棵老榕树,树根低于场地标高一层,我们利用榕树形成的立体空间,设计一处休闲静思场所,形成情绪转化的场所。

2.构建事件空间的场所特质

场所中功能形态的变化,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官体验,而人们在场所中通过对于空间事件的参与,产生对场所精神的认同感,尤其对于特定目的功能的场所,人们常常带有主观期待,或自然蜿蜒或规则庄严。

(1)仪式感

深圳殡仪馆依托地形呈南北走向,平面布局为轴线对称式,以不同功能的建筑主体围合空间,有利于殡仪服务功能的开展,以及避免各辅助空间的干扰。景观节点依次分为几大区域:连接殡仪馆与城市空间的主入口、入口大台阶空间、服务中心区、时间广场、民俗悼念区。整体场馆一条主轴串联,建筑随着地形的逐渐升高沿轴线两侧对称布置,轴线的尽头是山体的制高点,通过轴线的逐步展开,一步步带领人们思考“生与死”的意义。这种布局手法,能赋予场地庄严,稳重的视觉感受,形成有序的悼念空间,带来安静的精神共鸣。

(2)特殊的流线规划

由于殡仪馆建筑功能的特殊性,我们在考虑交通流线时,除了常规的人流车流以外,还有专门运送遗体的流线。主要的人流车流的服务对象是工作人员和悼念家属,在广场区域要考虑人流的疏散安全,每个悼念厅的布置应避免不同群体之间的干扰,不同的人群尽量形成独立的交通组织。对于车流也要保重内外有别,人车分流。

在深圳殡仪馆的场所流线设计中,到访者由南侧广场进入,沿着主轴线到达各个功能区域,这也是场所景观营造最丰富的区域;工作人员办公区集中在场地东侧,由东北角入口进入,与到访者汇合在主轴线的末端,便于对到访者提供服务。而由于遗体运送通道会对人们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场地中独立规划,安排在西侧,避免与人流交叉,并通过高差和植物进行遮挡,形成隐密的空间。

3.营造场所的情绪体验

(1)弱化场所内外的边界

边界是场所所属的界限,通常有明确的标志物,如大门、围墙等,边界关联着内外两个场所,形成不同空间属性。弱化边界就是将泾渭分明的两个空间连在一起,内部场所向外渗透,外部功能向内延续,打破边界的实体感。深圳殡仪馆在这方面有一个新的尝试,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用大门或围墙圈定所属场所,而是通过一片公共绿地和广场到达殡仪馆轴线的起点,形成感知的节点。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试图将这片区域打造成街边绿地,置入休闲功能,使附近的居民也可以使用,同时对于殡仪馆的来访者,通过一片不那么严肃的公共区域,两个属性不同的空间变得畅通,有利于过渡心情,创造不同的感知氛围。

(2)感知情绪的开放

通过将建筑和景观场所分离,创造开放的室外感知节点,有利于弱化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形成更多的空间节点。在本项目中,服务大厅设在前广场之后,并结合地形隐藏在环境中,弱化了建筑体量,而通过一段长距离大台阶,逐级而上,充分感受场所的不同情绪。在大台阶上有植物形成的树荫,也有两侧的风雨长廊,方便来访者在极端天气也可以舒适的到达。一级级走上台阶,这是对场所仪式感的体现,也是让来访者转换心情的过程。

(3)以水景映衬场所

图2 入口空间

自古以来,我国的场所营造中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也使室外场所变得有灵气。而在特殊场所中加入水元素,可以使来访者在环境中感受生命的力量,消减对于死亡的哀痛。在本项目的服务中心建筑是对症布置在主轴线的两侧,形成有序的空间结构,我们在轴线与两侧建筑之间,引入镜面水,使整体建筑漂浮于水面之上,这片水景被命名为“莲池”,局部种植莲花。平静的“莲池”将周边建筑和环境联系起来,构成统一的空间,体现了静谧、深沉的精神。这片水是场所内的灵魂所在,将内外空间完全的分隔开来,形成场所内部精神。悼念者在这里可以完全的安静下来,在水景中穿梭,看着建筑的倒影的变换,思考生命的意义。同时,镜面水还能舒缓人们的心情,抚平悼念者的悲伤,逐渐将情绪沉淀下来并得以升华。此外,在特殊的纪念节日,可以在水中摆放花灯,象征亲人美好的祝愿以及为家人祈福。

(4)围合空间的精神升华

围合空间是室外场所的焦点,也是轴线延伸的尾端,这片豁然开朗的场所往往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也是情绪体验的高潮。在本项目主轴线的尽头就到达一片悼念广场,我们命名为“时间广场”,以硬质铺地为主,用特质材料将殡仪馆的历史镌刻下来。两侧以树阵结合座椅小品,形成休憩园,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景象,整体广场作为大悼念厅的前景,形成围合空间,在时间的变化中引发悼念者对场所的共鸣。

4.植物的运用

中国古代室外场所中对植物的选择有文化的影响,例如君子依竹而居,以植物寓意场所以及场所使用者的精神,建筑也可以通过植物的过渡融入到周边环境中。植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思,我们常常通过植物与场所情感交流,也是情绪体现的重要载体,在项目入口处,采用大草坪和修剪整齐的灌木传达场所的宁静;在高差较大的坡地区域,通过观花观叶的植物美化立体空间;在殡仪馆周边选用抗污染的植物品种,减少烟尘对周边的污染。

图3 镜面水景

时间的体验感对本项目尤为重要,这是我们在打造场所精神时很重要的一环,但深圳的四季变化并不分明,为了突出时间性,我们通过落叶植物的配置以及不同的植物色彩上的变化,在殡仪馆的不同片区营造出四季变化的节奏,人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从而感受生命的珍贵。春天的黄花风铃木、木棉、宫粉紫荆交相辉映;夏天热烈的凤凰木绚烂夺目;秋天终于有了一丝萧索,芦苇、观赏草有了些许微黄;冬天依旧不缺乏生机,美丽异木棉、刺桐、宫粉紫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整体植物的搭配以常绿品种为主,这也是一般纪念类项目常用的原则,搭配季节性落叶树种,再点缀观花或观叶的植物,保证四季较高的造景效果。在水景中局部种植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且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利于场所精神的体现。

五、结论

在殡仪馆的场所精神与景观营造中,以注重场所本身的精神特质为基本,强调人与场所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情感共鸣为核心。场所精神往往产生于场所营建(区域氛围和固有属性),空间体验(知觉体验和事件体验)两个层面,注重人对场所的认同感。总的来讲有三个方面的营造策略:注重场所本身的环境基础和固有特质的表达;注重场所内部的功能区分和特殊流线路径,减少负面因素对人们的影响;注重来访者的心理感受,以情入景,引发人们对于场所精神的思考。

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使殡仪馆场地一直处于隔离的空间,无论是人文关怀还是生态体验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公共空间的建筑,更缺乏相应的场所精神。本文以构建这一独特的场所精神作为出发点,提出发展现状和问题,试图通过不同的空间结构和设计元素,营造“步步升华”的感官体验,进而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这个项目只是一个开始,而这类特殊场所也必然会发展成为新型的景观空间。

猜你喜欢
殡仪馆悼念场所
沉痛悼念张庆林教授
沉痛悼念何鲁丽同志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去殡仪馆
远离不良场所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魂锁殡仪馆
恋爱场所的变化
沉痛悼念黄荣波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