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 涛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举措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彰显的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一种维护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也是深入贯彻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必将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增长带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在这部分重点任务中,特别强调了自贸试验区等各类开发区开放平台的重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自贸试验区已经或即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
第一,自贸试验区是兼具多种复合功能的对外开放平台,可作为集中推进2021 年各项重点任务的先行先试平台。自贸试验区作为深化改革的制度创新高地,更利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证照分离”改革、数字政府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自贸试验区作为各类企业的集聚平台,更利于率先优化、落实制度性和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积极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自贸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合作的国际化交流中心,更利于提升对全球创新资源的聚集能力,进而依靠创新活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中国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自贸试验区网络,累计向全国推广复制260项制度创新成果,成为推进各项国家战略加速落实的整体性力量。自贸试验区“以深层次改革促进市场相通”,更利于打通国内、国际市场,进而推动全国空间尺度上的区域间协调发展;自贸试验区“以产业链开放加快产业相融”,在彰显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聚集优质市场主体,更利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局部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内协调发展;自贸试验区“以高端要素集聚推动创新相促”,在人才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集聚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合作,更利于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自贸试验区“以高水平开放推动规则相连”,用制度创新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市场化共识机制,更利于联合国内外商业、政治伙伴高水平共建“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合作质量效益。
第三,自贸试验区以贸易投资便利、营商环境优化、创新生态优异、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国际交流活跃、市场监管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为主要特征,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实体空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各国货币超发累积了巨大的经济运行风险。在对外贸易中,则体现为国际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和比较优势变化带来的进出口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最具开放优势的实体空间,更利于积累先进的国际交流实践经验,集聚国内外高端生产要素,强化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放大协同创新优势,为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增长动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做法。
第四,自贸试验区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了各自省份的制度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公共服务高地,在与周边区域有机协调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自贸试验区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包括准入负面清单、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放管服”改革、“证照分离”改革等,树立了改革开放的样板,探索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引导周边区域的制度建设向更加规范、高效、公平的方向发展。自贸试验区与其他类型开发区在管理部门间、园区功能间、政策体系间、产业领域间实现了深入融合联动,使国际合作伙伴分享到国内大市场和稳定增长带来的巨大收益,也使国内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增长空间和全球红利。自贸试验区还面向国际市场集聚了高端生产要素,有利于国内企业顺利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成为保证全球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健康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还在互惠的基础上促进了园区内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优化。
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这些经验也勾勒出了未来自贸试验区的重点发展方向。一是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如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国际物流畅通和通关便利化,制定跨境电商负面清单等。二是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如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试点,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加强跨境科技合作,促进教育服务贸易等。三是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数字技术标准检测,优化人才服务体系等。四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如黑龙江省依托地缘特色不断深化对俄开放合作。五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如推进“放管服”改革、“证照分离”改革,探索新经济业态的监管模式,谋求有效政府和有为市场良性互动等。
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从21个自贸试验区的260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汲取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发挥自身优势在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写下了独具特色的一页。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在带动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建议还应着重解决好几个主要矛盾,如对东北亚地缘优势与本地产业基础薄弱的矛盾、重点发展产业与发达地区优势产业重构的矛盾、重点产品结构与目标市场需求结构不一致的矛盾、人才供给结构与自贸试验区的人才需求结构错配的矛盾等。为此,除借鉴他山之石,实施打造黑龙江省制度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和公共服务高地等做法外,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还需要一个具有巨大引力的独特资源来聚合优势要素,即国际化的、具有黏性的外贸人才。首先,要强化本地的俄语教育优势,结合其他优势专业培养熟练掌握外贸业务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数字贸易人才。其次,在科研立项、技术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制定措施,鼓励高校与蒙、俄、日、韩高校开展科研合作,深入挖掘东北亚国家市场需求与本地比较优势的契合点。第三,在自贸试验区建设面向东北亚各国人才的国际贸易培训基地,鼓励高校进行项目制的人才培养,开设中俄贸易留学生项目、自由贸易区留学生项目等,将其“绑定”在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所需的专业领域,也可增强未来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国家的产业关联,并扩张潜在国际市场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