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吴梦影
螺髻山镇的田园风光。 图/轩视界
四川是中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资源大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是基本省情。2013年年底,全省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占全国7%。国家明确的“三区三州”贫困地区涉及四川的就有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所以,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特别是在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四川大地上处处涌动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热潮。而在这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我省各级人社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责任担当,用好用活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社保兜底、人才支撑等政策举措,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四川人社特色的“战贫”路径。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扶贫是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稳定、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稳定脱贫的重要措施。
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找饭碗、造饭碗”,近年来,我省各级人社部门立足本地实际,在就业扶贫上“有的放矢”、精准发力,针对不同贫困劳动力需求实际,创新推进就业扶贫举措。在纵深推进转移就业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让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应出尽出;在做实就地就近工作上,设立扶贫车间、扶贫基地等就业载体,让无法离乡的贫困劳动力,挣钱顾家两不误;为把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就业最困难群体稳稳托住,为其量身定制公益性岗位,补齐了就业脱贫的“短板”。贫困群众端稳了就业“饭碗”,走上了就业脱贫的大道。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脱贫攻坚答卷
“输血”能解一时之需,“造血”才纾长久之困。技能培训激发的“造血功能”,成为了解锁贫困劳动力“脱贫之困”的有利“武器”。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技术可靠,致富有道。近年来,按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路,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我省各级人社部门做好深度贫困地区“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大力推进技能培训扶贫模式,细化完善技能扶贫政策措施,加大技能扶贫工作力度。通过精准掌握贫困劳动力数据信息、就业失业情况和培训愿望,精准分类施训,深入实施“一帮一”对口帮扶技能培训,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技工教育。同时,在培训内容上也下足功夫,立足地域优势和特色产业,量身定制培训“菜单”,进一步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技能培训,让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有“术”,增收有“路”。
社保扶贫是落实中央提出的“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重要抓手,是脱贫攻坚的“底线工程”,是对不能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等措施实现稳定脱贫的贫困家庭实行的政策性保障。
为不让一个贫困户在脱贫路上掉队,我省各级人社部门,做细做实贫困人口参保工作,通过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政府代缴,实现劳动年龄内贫困人员“应代缴尽代缴”;完善待遇保障政策,实现老龄贫困人员待遇“应发尽发”;全面落实社保扶贫政策,实现贫困人员“应保尽保”这一系列举措,织密筑牢了民生“保障网”,用社会保障把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兜了起来。
千秋功业,关键在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离不开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级人社部门紧扣贫困地区人才发展薄弱环节,不断开展平台建设增强“稳才”引力,不断强基固本提升“育才”内功,不断完善招引政策畅通“引才”通道,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培养政策机制,拓宽基层人才成长通道,大力支持人才培养,降低人才招聘门槛,扩大贫困地区招聘权限,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规模、高频次地组织开展专家智力帮扶等举措,着力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永久牌”人才队伍,以人才振兴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如今,全国已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已全部摘帽。在四川这个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四川人社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作风,积极推进了全省贫困地区特别是45个深度贫困县的扶贫工作,为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贡献。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四川人社将会在接下来要做好的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继续贡献“人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