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强
(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艺术自诞生至今,一直都是人类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对于艺术是敬畏的,也是迷恋的,我认为,艺术应该是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黑格尔曾提出“存在即合理”,我也时常思考艺术该是如何存在的,在未来,艺术会走向何方,要发生什么变化。
艺术从何而来,是表达艺术观的关键问题,是艺术感知和实践的基础,因其不确定性,在学术界被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而我认为艺术具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来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著名美学论断:美是生活。古今中外,关于艺术的来源有各种学说,不论是模仿说,亦或是游戏说、巫术说都不否认,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包括了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杜尚认为“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艺术,之所以说来源于生活,是因为生活给予了创作者以体验感,生活需要艺术,生活和艺术是密不可分,当然这一过程不能摆脱人们直接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和自由意志才能真正合而为一,为艺术品的创作及其公众的艺术鉴赏提供所需的一切素材。
艺术成为创作者释放情感、表达需求、展现理想的重要途径。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情感”,艺术需要感人的情感来激发受众的共鸣,情感贯穿了艺术创作过程,它是多种情感的积淀,是受众的心声,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升华。艺术是人类需求的一种补偿,已满足的需求是一种收获感,未满足的需求是一种渴望和诱惑。艺术的理想价值,是创作者在艺术领域的追求和尚未实现的目标。
在我的作品《弗兰克之树》中,皮鞋记录了旅程,践踏过无数尘土,是地点变化的印记,枯木记录了年轮,历经了无数风雨,是时间变化的印记。将两者组合,弗兰克之树是一棵由无数尘土与风雨供养的记忆之树,记录了时空变化,终将会成长为一片森林。这些灵感来自我触手可及的生活,也是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释放。
当然,自古至今关于“艺术的来源”的讨论,从未停止,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法国思想家巴迪欧曾认为,艺术既不是对理念的表达,也不是对生活现实或个人感受的书写,而是针对每一个人的真理产物,是通向真理的产物。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则是通过观察大自然,发现创作的灵感。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我认为生活、创作者的思想世界是艺术最重要的来源。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创作者的思想世界,那么艺术产生以后,它为谁而存在,服务的对象是谁,或者说发现艺术价值的是谁呢?
首先,创作者自身是艺术的首要服务对象,他能给予艺术最深刻、最初心的理解,最能感悟艺术的存在价值。在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本身在激发着创作者内心世界的需求,引导思想不断积聚和升华,仿佛创作者本身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创作内容上,艺术作品体现了创作者的切身经历或某种想法,艺术最终要表达的是创作者“这个人”对待和解释这个世界的态度和方法。
其次,艺术作品的“观众”也是艺术的重要服务对象,我们称其为大众。尼采认为:“大众无疑拥有某些你可以称之为艺术需求的东西,但是这种需求很少,满足起来很容易。”当大众在欣赏艺术时,如果当时心情由于艺术作品而陶醉,精神愉悦的话,甚至会导致之后对艺术的热爱。
在我的行为艺术作品《小憩》中,我拿着一块白布,走到了一个广场上,然后躺下,用白布把头蒙上,开始睡觉。我试图“让自己睡一觉”,但是周围人的窃窃私语、评价、嘲讽,始终让我无法入睡,只能做到小憩。有那么几分钟时间,我听不到周围人的声音,陷入只有我的世界中,仿佛自己被隔绝在了一个靠白布分割出来的宇宙中,感知体验非常丰富。我自己和周围路过的人成为《小憩》的服务对象,对我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关注的其他人也成为《小憩》的服务对象,我们都在这一作品中产生情感,甚至影响行为,这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艺术存在的最大意义是满足人类需求,这些需求包括精神愉悦、社会欲望和追求自由等。艺术作为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是人们追求共鸣、不断寻求精神平衡的选择。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激发人类奔腾不息的生命本能,从而获得满足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适应、维系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过程中,当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时,艺术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替代性的“臆想世界”,缓解压力,平复情绪,正确对待欲望。人类作为独立的个体,都会有对自由和创造的心里渴望,所以人类才有了永无止境的文明与进步。
艺术对人的价值分为三个层次:生理价值、心理价值、精神价值。
(1)生理价值。艺术作品的表达形式、表达内容各不相同,空间感、色彩感、设计感各不相同,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引起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优秀的作品能够有效地运用某些自然规律和人的生理规律对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进行合理设计,使之产生最佳的生理效果,带来舒适感,促进人在欣赏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放松与休息。
(2)心理价值。现代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日积月累,就可能产生某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甚至酿成严重的心理变态或人格分裂,如果能量积滞过大,会引发不合社会规范的、反社会的发泄方式,造成巨大的社会破坏。艺术欣赏能够给人提供合乎社会准则和要求的心理压抑的发泄机会,以实现人的心理平衡,进而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人的情感的细腻性、敏感性和灵活性。
在我的一组作品中,湖蓝丙烯涂满的画,我称其为“自我的审视”,可以用你的手,用你的随身物品当作道具,和你的眼睛,你的嘴,你的鼻子,构成一幅完整的画作。然后,基于OpenCV,我编写的程序实现了人脸识别启动程序、效果处理、实时抠像、矩阵绘制与运算、界面制作、多线程的OpenCV 操作功能。程序启动后,在蓝色丙烯画作品上,程序自动绘制已经识别到的眼、鼻、口。作品也传达出“人要正视自己,学会自我面对”的观点。在有趣的互动性操作中,体现作品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形式感。
(3)精神价值。主流艺术作品,往往契合社会价值追求,隐含着对人间真善美的高度赞扬和对假恶丑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因此,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设计,倡导社会责任感,社会的冷漠与封闭,激发人的生命活力和进取心,开阔人的心胸与眼界,树立人的崇高理想,净化人的心灵,升化人的人格,提高人的意志力与自信心。
艺术的内涵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更新,古典型艺术固然伟大,但其也是不可复制的过去,艺术观念也不断推陈出新。所以,艺术的未来必将发生一些变化。
艺术正在借助接受群体的扩大获得了空前广泛的关注度。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络在近年来的飞跃式发展,不仅大大加剧了粉丝群体的部落化进程,也进一步模糊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身份,人人都可以借助于二次创作等方式,实现参与到作品创造的过程中来。艺术作品的传播与实现依赖于更加庞大的群体的推动,这反过来又使得艺术本身被大众所消解,仿佛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
另外,伴随着技术不断革新,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还会出现“不是人”的艺术家,比如几页代码,就能实现按特定方式进行的创作,比如模仿艺术家创作风格。我把这种思考融入了我的作品《AI-Artist-A721》中。A721 是一位由python 程序构建的艺术家,它用它一生的经历来创作。那么,我们要思考,艺术家需要是一个人类吗?这个宇宙里会不会不存在这样一种生物,它只为艺术而生,也只为艺术而死?人类艺术家不是这样的物种?
艺术生态,是指艺术存在既是与人类关系密切,又是差异性和谐成长,艺术与自然、社会、生命、环境、物质、文化、机体、精神等有机整体发展。艺术也会发展成为更为纷繁复杂的系统,包括数字艺术、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造型艺术、音响艺术、静态艺术、动态艺术、表现艺术、再现艺术等等。艺术形式将更为融合,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艺术与科学更为融合,甚至出现目前还未知的艺术形式,给大众带来非同凡响的艺术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源于创作者的思想世界,又促使创作者思想的升华。艺术的存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甚至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广大创作者和“观众”们带来需求的满足,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形态。在未来,艺术势必会有长足发展,融合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科学技术,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