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慢病”,长寿可期

2021-02-25 07:46郑莹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病死亡率

郑莹

中国人常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恐怕得倒着说。早在世界卫生组织发表《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中,就把70岁之前死于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也就是“早死”。

据新鲜出炉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我国正在通过实施和促进一系列的规划措施,降低由慢性病所导致的“早死”,以应对由迅速加快的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所导致的全民健康問题。

“早死”率达六分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8年世界卫生统计数据,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约为76.4岁,与发达国家相差5~8岁。而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慢性病。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监测数据,2019年我国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也就是说,我国居民中绝大多数的死亡都是由慢病导致的,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计占了80.7%。

慢病导致的死亡几乎都发生于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死亡发生在70岁之前,危害更甚。近年来,为了引起全球对这种死亡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用了一个“慢病早死率”指标来监测70岁之前死于慢性病的可能性,通过监测人群70岁前各个年龄段的各种慢性病的死亡率,对此概率进行估算。换句话说,这个概率越高,说明慢性病对人的生命威胁越大、对社会影响也就越大。

以我国为例,《报告》公布的慢病监测数据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也就是说,在我国居民这四种疾病的死亡中,每6例就有一例不满70岁,即“早死”。

“早死”可以预防

慢病所导致的“早死”之所以至关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对人类期望寿命的影响作用显著,另一个原因是它的可预防性。

据世界公共卫生专家评估,如果目前全球70岁之前死于慢性病的概率降低三分之一的话,人类的平均期望寿命可以延长接近一岁。

要做到这一点,最可能的途径就是改善与慢病相关的不良生活方式。具体来说,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静坐生活方式、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

要打破慢病从萌芽到重疾的链条,关键在一个“早”字。对慢病的预防,重在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只有行动得早,才能避免“早死”。

而控制吸烟、避免酗酒、改善营养,增加锻炼,筛查和治疗慢病,都被证实是有效的干预手段。例如在澳大利亚,1950-1970年期间, 30-69岁男性的慢病死亡率增速达到9%,后通过有效的控烟干预和控制血压、血脂的公共卫生手段,在1970-1990年期间,该年龄段男性慢性病死亡率下降了43%。

我国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于《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研究也表明,干预对于降低慢性病早死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未来我国能够实现对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和吸烟等的有效干预,预计到2030年,上述四类慢性病的早死率有望实现降低30%的目标。

预防越早越好

慢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隐性、缓慢发展、又不可逆的过程,如果不刻意预防,就会变成难以控制的重疾。

比如,很多人对自己长期高血压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被脑血管病意外击倒,才觉得疾病从天而降,非常突然。同样,大部分常见恶性肿瘤也没有特异性的自觉症状,等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因此,慢病所致的重疾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只是突然被发现。

要打破慢病从萌芽到重疾的链条,关键在一个“早”字。对慢病的预防,重在早干预、早发现、早治疗,只有行动得早,才能避免“早死”。

“早干预”就是针对与慢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根据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特点,国家卫建委倡导“三减三健”,就是“减盐、减油、减糖”,和“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早干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才能持续改变,产生效果。

国家卫建委的数据还提示了“早干预”的紧迫性。以“健康体重”为例,最新的监测表明,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

在这些超重肥胖的人群中,不少人已经过早患上了慢性病,更多人会在未来10-20年中遭遇慢病重疾侵袭。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给成年期肥胖构筑了厚重的基础,蕴含巨大的健康隐患。

“早发现”和“早治疗”针对慢病的症状和前期疾病,像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像与肠癌、宫颈癌密切相关的高级别瘤变等癌前期病变,都需要通过常规体检或专门的筛查得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获得治愈的机会。

因此,个人需要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积极参加癌症筛查。

预防省大钱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政府每投入1元钱用于预防保健,可以节约8元医疗成本。对于个人而言,预防筛查比临床诊断治疗更为重要,提早预防,可以降低慢病重疾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不仅大大减少医疗开支,也减少因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和间接经济损失。

针对膳食营养、体力活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生活方式的干预,不仅能够显著降低个人癌症风险,还能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带来预防慢性疾病的红利。甚至对于已经罹患慢性病的患者而言,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也能大大延缓疾病进展,预防并发疾病,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风险。

而且,取得这些效果的同时,也减少了疾病对自身和家庭的经济影响。

此外,针对慢病的预防服务,比如周期性的体检、接种疫苗、遗传相关慢病咨询等,相比慢病重疾的诊疗支出,价格更为低廉,早干预、早发现、早诊治的效果也更为显著。相对每年2000至5000元的预防性服务支出,与动辄每年几万乃至十多万的重疾诊疗费用相比,性价比极低,可谓是智慧的健康“投资”。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婴儿和儿童死亡率在大部分国家中都控制在很低水平,传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人的寿命迅速增长。所以在当下,我们更需要关注慢性病。只有防控好慢性病,才能牢牢把握健康的主动权,享受现代社会带来的长寿福利。

猜你喜欢
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病死亡率
慢性病管理对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评价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疫情七瞬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恶性肿瘤死亡率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2008年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