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叶春美,许荟,任梅,谢静,季国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据调查研究数据表示,其所占比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0%左右,近年来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定义为由B细胞起源,具有较高侵袭性的恶性淋巴瘤,随着此类疾病的发生率逐步上升,临床提高了重视程度。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通常好发于50~60岁人群,其对化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化疗措施一直是此证型的主要治疗措施,在传统治疗中一般选用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以及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患者病情易复发,在用药期间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存活率并不理想[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化疗的同时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对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和临床疗效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以供临床参考,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1月泰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5(54.02±4.16)岁;肿瘤分期:Ⅳ期7例,Ⅲ期11例,Ⅱ期4例,Ⅰ期8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9~77(54.16±3.41)岁;肿瘤分期:Ⅳ期5例,Ⅲ期12例,Ⅱ期8例,Ⅰ期5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具有知情权,于研究前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2]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淋巴结活检、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相符合;(2)所选对象免疫组化标志CD20呈现为阳性;(3)均可明确测量病灶;(4)患者均无用药禁忌证或者过敏症状。排除标准:(1)存在原发性、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2)心、肝、肾等脏器组织受损者;(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4)血清学检验结果示存在HBV感染者;(5)伴发严重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存在认知、精神障碍者;(6)临床研究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常规体检,包括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病灶基线CT扫描、骨髓活检、血常规、心肾功能及血液生化分析等。之后对照组患者接受化疗治疗:注射用环磷酰胺(Baxter Oncology GmbH生产,国药准字H20160467)首日剂量750 mg/m2,静脉滴注;注射用硫酸长春地辛(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7028)首日剂量1.4 mg/m2,静脉滴注;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瀚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0280)剂量50 mg/m2,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1969)剂量9 mg/m2,连续用药5 d[3]。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用药前30 min予盐酸异丙嗪注射液(上海禾丰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490)25 mg肌肉注射或盐酸异丙嗪片(常州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2104)25 mg口服,甲强龙(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生产,国药准字H20170198)40 mg静脉滴注;后予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美罗华,Roche Diagnostics GmbH生产,国药准字J20170005,规格:500 mg/50 ml)和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美罗华,Roche Diagnostics GmbH生产,国药准字J20170034,规格:100 mg/10 ml)375 mg/m2同0.9%氯化钠注射液依照1∶1比例混合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为50 ml/h,滴注100 ml后观察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再行滴注500 ml,每隔30 min增加50 ml/h滴注速度,将最大滴速控制在400 ml/h,维持此滴速至药物滴注完毕,使用利妥昔单抗的过程中给予氢化泼尼松注射液(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61023180)70 mg预防过敏反应。在第2天接受化疗[4]。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控制率)、3年内生存率、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轻度贫血、肝中毒、恶心呕吐、神经毒性)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者生活质量,包括患者心理状态、生理机能、疼痛评分及社会功能,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5]。
1.5 疗效评定标准 近期疗效评定标准[6]:(1)完全缓解(CR):可见的肿瘤病变完全消失,维持>4周;(2)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的最大直径及其最大垂直横经的乘积缩小≥50%,其他病灶无增大,无新病灶出现,维持>4周;(3)稳定(SD):肿瘤病灶的最大直径及其最大垂直横经的乘积缩小<50%,或增大≤25%,无新病灶出现,维持>4周;(4)进展(PD):肿瘤病灶的最大直径及其最大垂直横经的乘积增大>25%或新病灶出现。控制率=(CR+PR+SD)/总例数×100%。
2.1 近期治疗效果与3年内生存率比较 观察组近期控制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0,P=0.007)。见表1。观察组3年内生存率为86.67%(26/30),亦高于对照组的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P=0.037)。
表1 2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相较于对照组的4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0,P=0.007)。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在临床上较常见的侵袭淋巴瘤常见亚型,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不同亚型肿瘤细胞表明均存在表达CD20抗原,化疗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常见治疗措施,但是并不能促使淋巴瘤患者明显受益,在临床应用期间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7]。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近期控制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3年内生存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相较于对照组的40.00%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各项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如下: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作用于B细胞的嵌合型CD20,作为一种单克隆抗体在临床治疗中关于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研究报道越来越多,主要机制是对于CD20的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靶向治疗效果[8]。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机制,主要采用抗体、补液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起到肿瘤细胞的杀死作用,同时能够借助于抗体改变细胞周期,对提高化疗敏感性具有积极意义[9]。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期间应用利妥昔单抗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过程时能够诱导其凋亡。对于恶性肿瘤的化疗措施,用药安全性不能保证,采用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进行治疗时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并未增加相关不良反应风险,在临床应用利妥昔单抗时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在用药前应用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医护人员加强用药情况的监测,能够明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采用有效的抢救和处理措施,避免因过敏反应导致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此外,利妥昔单抗在临床应用期间较容易进入至淋巴瘤的细胞内部,与其他实体瘤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来讲,在免疫功能紊乱以产生免疫耐受能够清除体内正常B细胞,再加上在临床应用期间利妥昔单抗具有较高的靶抗原亲和力,联合传统化疗方案利于利妥昔单抗靶向作用,协同杀灭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10]。
综上所述,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具有积极意义,抗肿瘤效果较为理想,用药安全性较高,联合化疗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