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鹏,李成敏,刘子凡,周旭,和龙
复方甘草片、复方甘草合剂、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处方同源,都源于棕色合剂(Brown Mixture),复方甘草合剂最先上市,复方甘草片是其固体化剂型,复方甘草口服溶液是合剂的改良制剂。上市以来,偶有相关不良反应病例甚至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道。为探讨其过敏及过敏性休克反应的特点与规律,旨在为合理用药及处方改进提供参考,本文对文献报道的过敏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以“复方甘草片”“复方甘草合剂”“复方甘草口服溶液”“过敏”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期刊、万方数据库。剔除重复病例,获得22篇文献[1-22],共25例病例,时间为1986-2019年。未检索到相关英文报道。对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联合用药等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2.1 病例报道时间及数量 报道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病例数随时间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笔者认为其与监管政策有关。1999年,卫生部发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我国开始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ADR病例报道开始增加。1985-2000年,平均每5年出现3例,2001-2010年,平均每年出现1.5例。2004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含麻醉药品复方制剂管理的通知》,复方甘草片等被纳入处方药管理。同期,由于监管部门宣教工作力度加大,患者合理用药意识增强,药品使用日渐规范,自2010年后,相关不良反应报道数量开始下降。
2.2 患者年龄、性别及过敏情况 25例过敏病例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最小1岁(女)、最大82岁(男)。其中,68%的过敏发应病例在21~50岁区间。复方甘草片所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全部为女性,年龄30~40岁。见表1。
表1 25例过敏反应及5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 (例)
2.3 给药剂量和给药方式 复方甘草片推荐的成人剂量为每次2~3片,每天3次,连续用药不超7 d。在10例复方甘草片所致过敏反应患者中,日均、次均给药量均未超出说明书规定。在15例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导致的过敏反应患者中,除2例外其余日均、次均给药量均未超出说明书规定。
研究发现,吞服或含服给药方式对复方甘草片的安全性无显著影响[23]。本研究中,10例复方甘草片致过敏反应病例中8例为吞服,2例为含服。提示在说明书规定剂量下,过敏反应与给药方式无关。
2.4 不良反应症状出现时间 在10例复方甘草片所致过敏反应中,70%的病例在1 h内出现过敏症状。在15例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致过敏病例报道中,53%的病例在连续给药1 d以后开始出现过敏症状。
2.5 药物过敏史 在复方甘草片致过敏病例中,4例有复方甘草片既往过敏史。在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溶液致过敏病例中,2例有酒精过敏史,1例有青霉素过敏史,1例其他有药物过敏史。笔者认为,在给药前应增加询问患者既往过敏史。
2.7 过敏性休克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及神经系统多见。见表2、3。
表2 20例过敏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表3 5例过敏性休克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3.1 复方甘草片/合剂/口服液处方分析 从文献报道的信息看,临床症状主要集中在皮肤与呼吸循环系统。经查,甘草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其水解产物甘草次酸结构与皮质酮相似,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长期大量使用甘草成分会影响水、电解质代谢,促进水钠潴留,排钾增多,从而引起血钾降低、血压升高及水肿等症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及代谢性碱中毒。阿片粉主要成分是吗啡和磷酸可待因,除了发挥镇痛止咳作用,同时具有欣快、中枢抑制、呼吸抑制、缩瞳及消化道痉挛等不良反应,中毒表现为呼吸缓慢且不规则,口周发绀,瞳孔变小,神呆,对刺激反应差。罕有吗啡及磷酸可待因致过敏反应的报道。八角茴香油常用于食品加工,未见过敏反应文献报道。樟脑通常作为外用制剂,且文献报道樟脑及其制剂可能会导致明显的过敏反应。复方甘草片处方中樟脑的含量是复方甘草合剂的1.6倍,是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的1.1倍。因此,笔者推测,樟脑成分可能是造成患者过敏反应潜在的诱因。
3.2 对企业的建议 建议企业开展相关研究,排除现组分致敏风险,提高制剂安全性。建议药品说明书中增加已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信息描述及“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