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传统求新 于低处高歌
—— 黄梅戏《开花的稻秸垛》观后

2021-02-25 03:26
黄梅戏艺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黄梅戏舞台传统

□ 汪 琦

2021年7月,由安徽省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铜陵市艺术剧院创排的红色题材大型现代黄梅戏《开花的稻秸垛》(编剧刘金妮、导演王青)在该市首演。作为一部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目,该剧以渡江战役为故事背景,以铜陵革命英雄刘四姐投身地下工作和其与女儿、丈夫的家庭人物关系为齐驱并进的两条主线,凭借黄梅戏撼人心魄的唱腔优势,带领观众深情回望了那段峥嵘岁月,也以其致敬传统、意在突破的舞台创新为所有人奉献了一部优秀的剧目新作。

一、江南风物的沉默表达

稻秸垛,这一江南常见的农家风物,是贯穿该剧始终的核心意象,也是多个重要情节发生时的主要场景。一部反映渡江战役题材的主旋律戏剧作品,没有将目光聚焦于惊涛骇浪的长江天险,也没有正面描写百万雄师的艰苦卓绝,而是将聚光灯转向沉默不语的稻秸垛,实为一种大胆的创新设计。

舞台上,稻秸垛错落有致,营造出一派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稻秸垛可躲可藏可遮掩,凤丹集人来人往最安全。”刘四姐与自己的革命领路人田田借着稻秸垛的掩护,扮作售卖凤丹的农妇穿行在众少女新妇间,完成了一次重要情报的交接。第一场戏,全剧主要人物悉数登场,以相聚丹皮集市的方式,三言两语间将该剧的时代背景和主人公的任务使命和盘托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信息的传递并非只是单向的——在今天“第四堵墙”已经被完全打破的戏剧舞台上,我们对于观众的全知视角并不陌生。当所有观众都得意于舞台上的某些角色还沉浸在某种浑然不知中时,我们不应该忽视,舞台上还有一位重要的角色,即使它一言不发,可它对事态的掌握却一点不输于池座中的观众甚至丰于后者。沉默的稻秸垛,安静地注视着田田的乔装打扮、刘四姐的脚步穿梭、药商周赐德的横眉竖眼、保安队长吴智和的脸色一沉以及众人的叽叽喳喳。在一些重要时刻,稻秸垛不仅是舞台上的观众,也是剧情的参与者,注视着众人的登台退场、低语高唱。由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导演和舞美等主创在这部主旋律戏剧作品中立足于后戏剧时代的某些思考,意在重塑被打破的“第四堵墙”,让演员回到那个相距甚远的生活真实的幻觉中,让现实主义戏剧回归到它应有的庄正和严肃。

此外,作为道具的稻秸垛,也无时不刻在该剧中发挥中“满格”的作用。全剧一开场,满地遍布的稻群将江南风光尽情展露,枯黄的稻秸垛中升起悠扬的歌谣:“那是一九四九年,长江两岸两重天。江北花开红艳艳,春风还未到江南。”冰冷的月色之下,幼小的月儿在稻秸垛中孤独地哼唱:“大风刮,大雨落,娘的翅膀最暖和。”此刻的稻秸垛是温情的,它是月儿亲密的小伙伴、忠实的倾听者和温暖的栖息所。还是在稻秸垛前,革命领路人田田英勇就义,她的凛凛正气令藏在稻秸垛后欲痛哭而不能的刘四姐深受感召。四姐成功传送江防图后,驾着一叶扁舟归来,丈夫李阿水江边守候一夜,夫妻即将重聚之时,保安队前来搜寻。依然在那片稻秸垛中,懦弱一世的李阿水为了保护妻子挺起胸膛迎上枪口,四姐饮泪在稻秸垛和月色的掩护中逃走。稻秸垛,见证着昏暗时代的沉沉落幕,也用自己点燃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冉冉升起。当全剧临近尾声,刘四姐在为解放大军引航的熊熊烈火中缓缓倒下时,月儿清澈的童声响彻全场:“娘,你快看呀,天亮了,稻秸垛开花了!”所有观众的心都随着此起彼伏的稻秸垛撕裂开来——大军已经登岸,黎明的曙光已经呈现,革命即将胜利,无数个刘四姐们,却永远地沉睡在稻秸垛中。在战火纷飞的喧闹嘈杂声中,安静的稻秸垛为舞台上丰富了一层“历史无言,而精神不朽”的“沉默表达”。多重形象和性格的稻秸垛,映射进众多人物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也使全剧的审美品位得以卓荦不凡的提升。

二、革命高歌的低婉吟唱

作为淮河以南的主要流行剧种,黄梅戏风格委婉细腻,唱腔阴柔优美,传统题材多为抒情明快的爱情生活。应该说,渡江战役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对于该剧种有不小挑战。我们看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创并没有轻易改变传统黄梅戏的声腔曲调,而是将思考的重心放在了剧本叙事的切入角度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发出的感慨——“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给予该剧主创极大的启发,也坚定了该剧的创作方向:选择战争的某个截面,写好一个人,一个老百姓。而该剧编剧刘金妮在关于其另一部作品《御史夫人》的创作谈中也曾表示:“戏剧创作不是简单地复制史实,而是要在历史缝隙里寻找到未说尽的话语和未发出的声音,与当代形成关照。”《开》剧力求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历史之未言”,以当代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理解、演绎一个在历史中被定义为渡江英雄的普通女性。因此,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女主角,首先是一位母亲、一位妻子、一位饱尝旧社会辛酸的童养媳,其次才是我们的革命英雄刘四姐。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刘四姐在该剧中的形象定位也充分反映出了当下主流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立足于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关注“人”的思想和情感,而非概念式的口号说教。

剧中刘四姐的人物原型,是解放战争时期皖南铜青南游击队的一位交通联络员。现实中的刘四姐自幼随亲人来到铜陵县顺安城山落户,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新四军北撤后,隐蔽身份,从事地下工作,为游击队收集情报,1947年末在一次反“清剿”战斗中壮烈牺牲。虽然刘四姐并没有参与过渡江战役,但是在著名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电影编剧沈默君将其作为皖南敌后人民武装力量的化身,描写成配合我解放大军先遣渡江侦察敌情的女游击队长。沿着这一思路,《开》剧将渡江战役中涌现出的多位江南地下工作者人物形象融入到全新塑造的“刘四姐”中,使得剧中刘四姐从事的革命工作有了更加生动具体的舞台细节。在组织前期围绕刘四姐生活踪迹的采风中,该剧文学创意徐常宁曾捕捉到一个细节:顺安镇城山村一带,在很多与刘四姐同时期生活过的老人回忆和口述中,刘四姐并非“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投身革命以后,为了配合游击队的行动,她常常将自己的孩子往门前的草垛里一“丢”就是十天半个月,是个不顾家的“野女子”。正是这个细节,为该剧主创重新理解刘四姐打开了一个新入口:世上哪有不疼爱孩子的母亲?而在人们眼中不为常人所理解的“异常”,也许正是该剧需要铺陈开来的广阔空间。

秉持着这样的创作思路,在革命英雄大义凛然的“高光时刻”之外,该剧重点着墨于一个普通农妇暖意萦怀的“温情瞬间”:当追忆起与丈夫李阿水相处的点点滴滴时,四姐痛歌:“人都说童养媳受不尽的气,你却从不把我欺。”“有肉你埋在我碗底,有钱你给我裁新衣。还记得七夕月下悄悄话,你说不做牛郎和织女。一辈子都要跟我在一起,长长久久不分离。”当烈焰升腾,本应奏起慷慨激昂的革命高歌处,我们听到的却是一位母亲对女儿的倾诉衷肠:“从今后,你要独立,你要坚强,莫哭泣,莫悲伤,家事学着自己做,辛苦学着自己扛。有话就对风儿讲,风儿会传信给爹娘。”在“柔情”和“决绝”的对立反转中,该剧的英雄主义色彩更加丰富多元、真实可信,也使人物区别于以往大多数革命历史题材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英雄形象,具有清晰的辨识度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根植传统的创新呈现

近年来,传统戏曲为了收获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注,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创新。其中,不少面向时尚潮流、迎合青年审美喜好的探索之举,将流行音乐、现代舞蹈、缤纷绚烂的声光技术引入戏曲表演。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一部现代黄梅戏,《开》剧似乎有意反其道而行之,遵循着“根植传统、致敬传统”的创新原则,带领观众走进更为悠久的传统深处。

在戏曲音乐的声腔设计上,该剧最大的特点是巧妙融入了枞阳腔(吹腔)和高拨元素。枞阳腔是明清以来兴起于安徽枞阳、石牌一带的戏曲声腔,在历史上也有吹腔、吹拨腔等称谓。枞阳腔(吹腔)曾是徽调主体声腔的重要组成部分,后随徽班辗转天下,三百多年来不绝如缕,至今还在全国五十多个剧种中保留着原初的风貌。作为这份珍贵遗产的发源地,铜陵市近年来将传承保护和振兴发展枞阳腔工作提上重要议程。也是因此契机,该剧作曲徐志远首次将枞阳腔的曲调旋律尝试性地融入《开》剧的第一、三、四场中的部分片段,别开生面地“黄梅调里唱吹腔”。在剧中扮演刘四姐的演员王丽娟,同时也是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枞阳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希望借助黄梅戏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优势推广普及这门独特的声腔艺术。为此,她暗下苦功,沉浸在黄梅调和枞阳腔两种完全截然不同的唱腔训练中。令人惊喜的是,这两种跨度较大的曲调“杂糅”在舞台上竟毫无疏离之感,堪称和谐:吹腔和高拨的引入,恰如其分地补充了黄梅曲调难以完成的高亢激越之场面,且无喧宾夺主之嫌。这一尝试,提振了该剧回归传统、面向传统往深再走一步的信心,也为传统戏曲各声腔之间的相互借鉴联融做出了成功示范。

同样作为江南地区传统艺术遗存的钹舞,也是该剧中的一抹亮色。正如前文提及,舞蹈艺术在戏曲舞台的运用,如今已不新鲜。而在大量新创剧目中,舞蹈段落多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戏中之舞,即剧情涉及到某些具体舞蹈片段;二是为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注释情节而嵌入的装饰性舞蹈。该剧中引入的钹舞元素,效用却不仅于此。该剧的大部分场面中,存在着一支穿梭于“虚拟”和“写实”之间的钹舞队,作用其一是辅助叙事:钹舞队时而以第三人称视角充当观众的“引路人”,补充前后剧情,时而变换为群众角色参与剧情发展。作用其二是乐队伴奏:钹舞是舞,特色是钹。钹舞队在不同场景中敲击铜钹,托腔保调,丰富配乐,衬托表演。作用其三,也是最具创新之处:钹舞队员们手持的一对铜钹由彩带相连,而不同颜色的彩带也在各场次中承担着不同的舞美道具功能。丹皮集上,它们是少女新妇的竹篮扁担;江防工地上,它们是民工壮丁的锄头夯具;刘四姐孤舟渡江时,它们是无边暗夜下的波涛漩涡;刘四姐壮烈牺牲时,它们是迎风燃烧的燎原烈火。这种取法于传统艺术的创新改编,颇具现代审美中极简、写意之功效,与舞台中心的戏曲旋律交相辉映,引人注目。可以说,这是面向传统的致敬,也是来自传统的馈赠。

作为一部首次登台的戏曲新作,该剧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包括高潮处的节奏较拖沓、部分唱词的调门较高,与整体的平实风格未能保持一致、刘四姐要求执行渡江任务时缺乏“非我莫属”的必要性等。但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该剧和它的主创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守正创新的康庄大道上。正如江南大地上的稻秸垛,虽然委身于平凡的低处,只能迎风浅唱,当燎原星火点燃时,这浅唱也将成为高歌,并且开出灿烂的花儿来。

猜你喜欢
黄梅戏舞台传统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军迷大舞台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军迷大舞台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建院60周年优秀剧目集锦
我们的舞台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