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颢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0)
温泉是指高于一定温度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矿物质的地下水天然出露。目前国内关于温泉的温度下限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如《地热资源地质勘察规范(GB11615-89)》中设定的温度是不低于2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设定为超过20℃或超过当地年平均气温。中国古代没有量化的温度标准,人们多凭视觉和触觉进行界定。近代我国参考日本、西方有关温泉温度的量化标准。民国二十八年(1939)成书的《中国温泉考》记载:“矿泉中比较温度高者曰温泉,比较温度低者曰冷泉;但两者之境界温度不一定,严密言之,地下涌出之泉水,其温度较涌出地年平均温度为高者称温泉,故依地点纬度高低气候等……查德国以二十摄氏度以上称为温泉,二十摄氏度以下称冷泉;又K.Schneider氏特称五十度以上为热泉;日本则以三十五度(或三十七度体温)为境界,在此境界以上者为温泉,以下为冷泉。”[1]温泉除了水温较高,还具有供人们养生、休闲的功能。从古至今,温泉都是价值极高的自然资源,受到人们重视。历史上诸多著名事件与温泉有关,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记载。
近年来,有关我国历史时期温泉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贾玲《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开发利用与温泉文化》主要研究历史时期西南四川、重庆、贵州、西藏、云南五省市的温泉,资料详实,内容丰富,但是贾文未涉及广西地区的温泉。[3]赵青霞、孔德安《历史上山西温泉的开发与利用》一文探讨了历史时期山西省温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4]何小芊、龚胜生《中国古代温泉资源分布及其空间演化》与何小芊的博士论文《中国温泉旅游的历史地理研究》是研究历史时期温泉的两篇力作。《中国古代温泉资源分布及其空间演化》一文分析了历史时期有关温泉的文献资料,并以此为基础绘制多幅不同朝代我国温泉地理分布的示意图。[5]《中国温泉旅游的历史地理研究》一文运用旅游地理的研究方法,还原了历史时期我国温泉旅游的盛景以及旅游群体研究等。[6]由于广西远离中央王朝政治中心且缺乏享誉盛名的温泉景观,因此何文对于广西温泉资源的关注有限。
根据《中国温泉考》一书统计,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广西共有温泉16处,排名第14位(统计了24个省)。[1]可见广西温泉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当前有关广西温泉资源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开发领域:毕燕《广西温泉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及开发利用对策》[7]一文最具代表性。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笔者试以清代民国时期广西地方志为主,结合其他历史文献,探讨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温泉的具体情况,借古鉴今,为广西县域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陈炎冰编《中国温泉考》(1939年成书)与章鸿钊著《中国温泉辑要》(1956年成书)两书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各类历史文献所载的温泉,以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广西温泉地理分布的基本数据。进一步考察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温泉的具体情况,则需要依靠一统志、地方志等历史文献。
广西位于我国版图南端,远离封建王朝政治中心,开发进程相对滞后,历史文献相对较少。根据何小芊、龚胜生的统计,明清以前文献记载的广西温泉有7处,明清时期有9处。[5]何小芊、龚胜生认为:“历史发展与社会需求是(温泉发现)主要推动力。如果人类对某种资源没有需求,那这种资源是不会被开发利用的,也就不会被文献所记载。”[5]笔者认为,广西温泉资源的发现应该与人类活动区域不断扩大有关。明清以来,广西地区得到了大规模开发,人口急剧增多,形成大量聚落。随着人类活动区域扩大,温泉资源被不断地发现,记载于文献资料之中。清代,上思、龙胜、凭祥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得到一定程度开发以后,地方开始编修方志,将温泉资源记载于方志当中。现存大量清代民国时期地方志有助于我们全面考察广西温泉的具体情况。综观之,广西温泉呈现出以下特点:
温泉名称多样化。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定量化的温度标准,人们多凭视觉和触觉进行界定,造成了温泉名称的多样化。除了记载为温泉,文献资料中还有其他的名称。乾隆《象州志》记为热水池[8];乾隆《重修北流县志》记为温汤井[9];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贺县温泉为沸水泉①注:贺县温泉于嘉庆《大清一统志》卷361,方志未见沸水泉称呼。;道光《博白县志》记为温水池[10];民国《贺县志》记为汤泉[11]。可见,温汤泉、热水池等称谓源自于人们的触觉,通过感受天然泉水涌出的温度,运用比喻的修辞,区分冷泉与温泉。
冬暖夏凉的特性。道光《上思州志》记载:“布透温泉,城北五里,六口岭之上,三台山之阴,其水冬温夏凉。”[12]同治《象州志》记载:“大乐泉,在昌化里大乐村前,水清澈,冬温夏凉。”[13]《中国温泉辑要》记载:“阳朔县,清泉在县西南二十步,涌出石渠之崖,冬温夏凉……平南县,小汾井离城三十五里,泉流不竭,其水夏凉冬温。”[2]《中国温泉辑要》亦记载:“龙井在县前(凭祥县),其水春冬则温,秋夏则凉。”[2]可见,上思布透温泉、象州大乐泉、阳朔温泉、平南温泉以及凭祥温泉最大特点是冬暖夏凉。冬暖夏凉之泉是否属于温泉呢?笔者持肯定的态度。温泉水温是恒定的,不会因为季节变化而改变,只是随着人们的感觉而变。道光《博白县志》对温泉冬暖夏凉的现象有着十分详细的记载:“池泉则天愈寒而愈热,洞泉则天愈热而愈寒,亦奇景也。”[10]北回归线横贯广西中部,因此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夏季漫长而炎热,白天的地表温度大部分时间维持在30摄氏度以上,体感温度常常超过35摄氏度,甚至达到40摄氏度。在夏季炎热的气候之下,人们接触一些水温低于体感温度的温泉时,感到十分凉快。冬季,广西的平均气温一般维持在15摄氏度至20摄氏度之间,这时候温泉就变暖了。由此可知,由于气温因素的影响,冬暖夏凉成为了广西部分温泉的特点之一。
泉涌成河,汇入江海。象州、北流两地的温泉出水量巨大,形成涓涓细流。清代象州籍历史文化名人郑献甫亲临热水池之后,对于热水池巨大的水流情况做了一番生动描述。他在《象州涌泉记》中写道:“象州城东去二十里而近,有驿曰青山,驿之南去半里许,有村曰热水,名以其水也。村之间有溪,溪之上有桥,泉出于东西岸;正者如滥,仄者如氿,流合于溪,当弥漫时,涨不辨源,然远而望之,蒸如甑上气,近而探之,热如鼎中汤。”[1]清代象州地方志将热水池涌出的水流称作江。乾隆《象州志》记载:“热水江、横桥江,北下里田亩资其灌溉。”[8]可见象州热水江涌出的泉水能进行大规模的灌溉,流量应该是不小的。乾隆《象州志》卷一《山川》记载:“濮泉在城东二十五里,即热水之下流也。北流汇于象江。松桧森森,水石交映。名曰濮水名泉,为州八景之一。”乾隆《象州志》记载:“象江在城西,上接榔、雒诸江,下浔、梧,会左滩,两江直达东粤。”[8]由此可见,象州热水池涌出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汇入象江(柳江),然后汇进西江,从广东省流入南海。北流县的温汤井涌出的泉水,亦成为涓涓流水汇进大海。光绪《北流县志》记载:“温汤水源出双威山之东,至温汤墟合白米水入化州。”[14]光绪《北流县志》卷五《山川》亦记载:“伏来水源出王相山,汇并塘,六里岭二水,经榕木墟至大昆墟入茂名县界,至袭裟堡合温汤水,经化州至吴川县入海。”[14]温汤水发源于北流县温汤井,流入广东化州,从高州府吴川县汇进南海。广西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降雨较多,加上地表河网密布,温泉涌出的涓涓细流能够轻松地汇入地表发达的河网系统,最后流入大海。
图1 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温泉分布图①
清代,广西的温泉已经受到世人关注。清代象州文人刘元春在咸丰年间所写的《象州沸泉志》一文提到:“惜通志不载,州志仅以温泉目之。夫天下温泉凡数十处,即广西亦有五,大都皆下有硫磺,或有丹砂,故温暖仅可浴耳,未闻有沸若此者。”[15]刘元春对于温泉资源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受限于时代,他对于历史时期广西温泉数量掌握不够准确。民国时期,温泉资源关乎国计民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中国温泉考·序言》提到:“是篇之主要目的,指出中国温泉分布之区域,及古代对于温泉之见解。”[1]地质学家们从古籍中整理出有关温泉的记载,编成《中国温泉考》与《中国温泉辑要》两书。梳理清代民国历史文献资料可知,广西温泉资源分布于象州、昭平、平乐、阳朔、钟山、贺县、怀集、平南、桂平、容县、北流、陆川、博白、上思、凭祥。象州、怀集、容县、陆川等县境内拥有多处温泉资源。笔者以上述两书为基础,结合其他历史文献,绘制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温泉分布图。
从图1能够直观地看出广西温泉资源分布的地理特征。清代民国时期记载于文献资料的温泉资源,主要分布于南宁—柳州—桂林一线的东侧,即广西东部和东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则基本上没有温泉资源。毕燕在《广西温泉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及开发利用对策》一文提到:“广西温泉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温泉,大约在25摄氏度以上,目前在广西已发现45处…从行政区分布规律看,温泉资源遍及广西十个地区24个县,以桂林、梧州、贺州、玉林等地区较为集中。”[7]由此可知,当下广西温泉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清代民国时期的分布格局大致相同,总的特点是东多西少,东部、东南部属于温泉资源分布的密集区。
温泉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民国时期,温泉的价值被世人高度重视。《中国温泉考》记载:“吾国温泉,多而且广,苟能加以研究,善为利用,不独为医界放一异彩,抑亦利国福民之一端也。”[1]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温泉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与利用。不过,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温泉的开发程度较低,利用程度亦不高。
清代地方志未记载温泉的开发情况,民国地方志则有相关记载。民国《平乐县志》的相关记载,有利于我们考察当时温泉开发的具体情况。民国《平乐县志》记载:“温泉在马江里,从山下出,四时常温,鱼口村温泉在金华乡鱼口村,泉在田中,凡三穴,一大二小,大者深三尺,面积约一方丈,略成三角形。泉水长年温暖,水气升腾,嗅之有硫磺气。村人就浴者,日夜不息,不惟便于清洁身体,且能愈皮肤病。据村人云,附近居民每年节省柴草燃料不下十万觔。”[16]从地方志记载来看,平乐温泉在水量、温度两方面都属于上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平乐县请来时任广西大学医务主任、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陈炎冰先生对平乐温泉进行全面的科学考察。陈炎冰先生经过一番细致考察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查该温泉位于偏僻,虽有汽车可通,源头墟离温泉十里,然距平乐、钟山两县尚远,且温泉涌出量少,只可略加设备,以供乡民之用而已。”[16]陈先生认为此处温泉距离平乐、钟山两县较远,水量并无地方志记载那般巨大,开发利用价值不大。另外,陈先生还提到:“远望温泉蒸气从田中升腾如白雾,颇为美观。该处四面山环,稻黍蔚绿,农夫牧童戏浴泉中,斯不啻一幅天然图画,惜地属偏僻,游客少至耳。”[16]根据陈炎冰先生的描述可知,虽然温泉周围风景秀丽,但是交通不便导致难以吸引游客。由此可知,自身因素制约了平乐温泉大规模开发。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温泉的开发受到时局动荡、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广西地区政局稳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温泉资源条件较好的陆川等县份陆续建设温泉旅游疗养区。象州县建立了地热电站,利用温泉的热能进行发电。
一是温泉的灌溉功能。乾隆《象州志》记载:“热水江、横桥江,北下里田亩资其灌溉。”[8]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热水江,在象州东北十五里,其源曰温汤泉,在州东三十里热水村,平地涌出,沸如滚汤,下流渐冷,溉田甚广。”[23]《象州沸泉记》云:“其尤奇者,夏多雨,溪水涨,农人潴以灌田,溪侧之沸泉尽淹,乃于西上田中别涌一泉,清且沸,农人围以土,作小洫使自流出,亦无害于苗也,水消则复故。”[15]同治《象州志》记载:“大乐泉,在昌化里大乐村前,水清澈,冬温夏凉。数里田亩悉资灌溉,州东水利以此为最。”[13]由于象州温泉的涌水量比较大,形成了溪流,从而成为了当地农田的重要灌溉水源之一。
二是温泉的社会生活功能。同治《象州志》记载:“温汤泉,在阳寿县东二十里,洞出武单里,洞心石穴水常热,可以煮食。即旧志之濮泉,今云热水。”[13]《象州沸泉记》则记载:“象州城东二十许里,有热水村二。中间一溪,溪旁东西,各有穴出泉,沸如鼎中汤。溪东一大泉尤沸,游人以鸡卵投之,移时即熟可食;鱼肉亦可熟,微有磺气,故不堪食。土人之宰猪牛,皆以此汤之。或汲归沐浴,能愈疥癞,然鲜饮之者。溪西畔一泉,与溪水相合,冷热参半,可以浴。”[1]光绪《容县志》记载:“温泉在县南一百里,平畴间有二泉参差相望。一广寻丈深三尺,许水微灼,土人冬夏日悉资盥濯。一差小深如之,烘烘然如釜气上腾,炙手可热,里中燖宰多集于此。然终古水色湛然,挠之不浊,其利济诚便且溥也。泉上旧有亭,今废。”[17]道光《博白县志》记载:“水泉涌出,热如沸汤,可宰牲。流下数十步,暖燠可浴,能除瘡疥,百步内烟雾熏蒸,有硫磺气。”[10]民国《陆川县志》记载:“有硫磺气,人有癣癞,浴之即愈。小温泉,县西南五十里,其水常温,秋冬益热。樵夫、牧童时抉沙为池而浴。愈深愈热,称曰小温泉,以别城南温泉也。”[18]民国《怀集县志》记载:“温泉,在鸡村路旁,泉宽五尺许,其温可浴。”[20]由此可见,温泉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涌出滚烫的泉水能够满足附近居民取水做饭、宰杀动物的需要;温泉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能够在人们沐浴的同时,到达医学疗养效果。
温泉既是自然资源,亦演变成文化景观。拥有温泉资源的一些地区,在地域文化之中会带有不少温泉元素。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温泉对于地域文化的塑造有一定的作用。
在陆川、象州、上思、博白等地,温泉作为一县之代表景观,往往列入地方志的八景之一。乾隆《象州志》卷一《山川》记载:“濮泉在城东二十五里,即热水之下流也。北流汇于象江。松桧森森,水石交映。名曰:濮水名泉,为州八景之一。”民国《陆川县志》记载:“温泉浴日乃县八景之一。”[18]温泉热气蒸腾的壮观景象,使得人们无比敬畏,列入八景之中。博白、上思两地的温泉不是单一自然景观,而是以温泉为主的复合型景观。道光《博白县志》卷十二《胜景》记载:“温水池在三墐堡将军洞陵山中,离县治东南三十里。山间有池深数尺,广余丈。水泉涌出,热如沸汤,可宰牲。流下数十步,暖燠可浴,能除瘡疥,百步内烟雾熏蒸,有硫磺气。山下有石室,室中常出石脂,久之凝结,形色秀润,离奇可爱。室前有洞,洞中泉水流出,气甚清凉。产石莲形如木耳,可食,味与葛仙米相仿。池泉则天愈寒而愈热,洞泉则天愈热而愈寒,亦奇景也。”[10]博白温泉与将军洞内的奇石交相辉映,令人叹为观止。上思县的布透温泉亦为当地八景之一。道光《上思州志》只记载四景,民国《上思县志》记载了八景,布透温泉得以进入八景之一,逐渐受到世人重视。民国《上思县志》卷六《八景四奇》记载:“温泉在城北十五里,昔传鲁城南。《地志》谓:‘有温泉,兹县属亦有之,在蕾庐山左偏。’泉从石中涌出,其气熏蒸,四时常暖,泻下成小溪,诸村水塘皆资灌溉。晴天登高远望,境内峰峦、城郭、草木一览无余。”[19]布透温泉与附近山峦、溪流、草木、城郭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温泉能够称为地域文化景观,不仅体现于地方志将其列入八景,更多体现于文人墨客对其留下的诗赋。清代象州籍文化名人郑献甫游览象州温泉之后,创作一篇脍炙人口的《热水铭》,原文如下:
昔者秦皇行幸,厥有温泉。玉女投车,非无沸井。炎州南纪,热海西流。易著虚词,难为实录矣。吾州去城二十里,有热水焉!夏无火而焰青,冬有冰而烟白,浑包正出,沦涟旁流。其温者可以浴鹄,其沸者可以沦鸡。而乃青冷草间,汨没尘外,谢公之屐未到,桑钦之经不收。洵志地者一大恨事也!余生其乡,流览兹胜,觉江乘地纪或曰半温,华阳国志亦云长热,特较此中,具在其下,乃为铭曰:
煮百斛鼎,其水常冽。涌万斛泉,不火而热。地志未详,天浆自泄。浴可去疾,浸可烹鲜,藏砂蓄硫,亦想当然。曲阿沸井,枣阳汤泉,格功量德,莫之或先。郑子为铭,刘生代镌,水峙一石,长垂千年。[15]
《热水铭》前半部分描写了象州温泉的壮观景象,后半部分则抒发对于家乡的感情。另一位象州本地的清代文人刘元春所作的《象州沸泉志》写作手法与《热水铭》类似。两位清代象州地方文化名人郑献甫、刘元春亲临热水池之后,不但生动地描述象州热水池的壮丽景象,而且抒发对于家乡的喜爱之情。对于象州热水池的文学作品,除志、铭之外,乾隆、同治两朝的《象州志·艺文志》亦收录众多描绘温泉的诗词。文学作品的作者不仅有象州本地人,还有邻县之人。例如,乾隆《象州志》卷四《诗钞》收录了一首清代马平县文人方克任的五言律诗《热水泉》。道光《博白县志》、道光《上思州志》、民国《上思县志》、光绪《北流县志》、光绪《容县志》的艺文志部分都收录众多以当地温泉景观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既有散文、游记,亦有诗歌词赋。由此可见,温泉景观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灵感,大量以温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丰富了当地文化内涵。
中华地名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任何一个地名都蕴含丰富历史地理信息。目前,我国许多地名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天津的葛沽、塘沽、咸水沽、汉沽与天津的水域条件有关;华阴、淮阴、洛阳、江阴则与山河位置有关。从历史文献中能发现广西部分地名与温泉有关。清代象州籍文化名人郑献甫《象州沸泉记》记载:“象州城东去二十里而近,有驿曰青山,驿之南去半里许,有村曰热水,名以其水也。”[1]《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记载:“热水村温泉位于象州县城以东8公里的寺山乡热水村内,村因热水而得名。”[21]象州县热水村的地名一直延续至今。《陆川县志》记载:“温水县城,设在县内关厢堡温泉井北边的小平原上。”[22]陆川县拥有丰富温泉资源,曾得名温汤县。温泉地名影响深远,现今陆川县人民政府驻地为温泉镇。清代,北流县温汤池附近的墟市名为温汤墟。光绪《北流县志》卷五《山川》记载:“温汤井在卞二里,其热如汤。”光绪《北流县志》亦载:“温汤墟在县二百里卞二里内。”[14]可见,温汤墟与温汤池都在同一地区。参看地图,发现温汤墟紧挨着温汤井,极有可能温汤墟之名来自于温汤井。
清代民国时期,有关广西温泉记载的文献资料增多,得以考察广西温泉的诸多情况。例如温泉名称多样化,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地方志记载的名称各异,呈现多样化特征;由于广西夏季气候炎热,温泉会出现“冬暖夏凉”的情况;部分温泉出水量极大,往往成为河流之源,流入江海。清代民国时期,广西温泉地理分布格局呈现东多西少的态势,分布格局与当今基本符合。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开发情况不甚理想。在温泉资源的利用方式上,除了灌溉农田,主要满足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温泉对于地域文化的塑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地方重要的地域文化景观,地名文化亦融入温泉元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质调查工作,广西温泉资源得到进一步发现,温泉数量不断增加。例如,广西西北部喀斯特山区的南丹县发现了温泉,改变广西西部地区没有温泉资源分布的情况。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人们愈发追求健康,推崇健康旅游。温泉具有疗养、休闲价值,发展契机已经到来。从文章内容可知,广西温泉资源主要分布于县级行政区划之中。因此,温泉资源应该成为推动广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之一。2017年,广西先后发布了9 个政策文件,全方位支持广西境内以县为单位的经济发展。相关文件《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对农业、工业、旅游、特色小镇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主要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特色旅游、县域城镇化、生态环保、开放合作等县域经济6 大重点领域。特色城镇方面,提出实施中小城市培育工程,力争2020年广西所有县城(不含城区)建成区人口规模达到5万以上,其中5万—10万的34个,10万—15万的17个,15万—20万的10个,20万以上的10个。县域经济发展应该着眼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建设特色小镇应该依托于当地特色资源进行。比如拥有良好温泉资源的象州、陆川等地应该加快建设温泉旅游小镇,打造温泉旅游特色招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