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驰
比斯坎国家公园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以南的比斯坎湾中,这是一座美国少有的海洋型国家公园。公园总面积约700平方千米,其中95%都为海域。虽然地处北回归线以北,但由于北美洲冬季风不显著,加上加勒比洋流如一条巨大的热量传送带,从加勒比海源源不断带来温暖,公园一带最冷月均温超过18摄氏度,属热带气候,因此这也是一座热带海洋型国家公园。
随加勒比洋流而来的不仅有热量,还有众多加勒比地区的热带动植物区系成分,如加勒比乌贼和古巴铁线子等。虽然放眼望去,公园呈现的是水天一色的景象,其实这里拥有繁茂的红树林、低平的礁岛群、清浅的比斯坎湾和纷繁靓丽的珊瑚礁四大主要生态系统,不少濒危种和极危种也在这里“安家”。早在1968年,美国国会便设立了比斯坎国家纪念地。1980年,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海陆生态复合体,纪念地的范围被扩大,并改名为比斯坎国家公园。
笔者在佛罗里达半岛东部驱车向东行驶,一路地势低平,刚进比斯坎国家公园,公路便在比斯坎湾畔戛然而止。这里地处公园西部、佛罗里达半岛东岸,葱茏的红树林沿海岸分布,绿树与碧海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虽然红树林在佛罗里达半岛很常见,但比斯坎国家公园拥有整个半岛上现存的绵延最长的红树林海岸之一。
红树林主要有3个树种:红树科的美洲红树、马鞭草科的黑海榄雌和使君子科的对叶榄李。3大树种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美洲红树生长在海陆交接的最前线,性喜淤泥质基底;在地势稍高处,偏爱砂质土壤的黑海榄雌数量便多了起来;再向内陆进发,可见对叶榄李。这3个树种都不耐低温霜冻,其中要数对叶榄李的耐寒力最弱。它们都为常绿乔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落叶,实际上,它们全年都在落叶,只不过新叶全年都在生发,因此从外观上看几乎全年一个样。凋落的树叶在海水中被细菌等微生物分解,为红树林水下食物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红树林中的海水颜色往往较深,这是因为凋落的树叶中富含的褐色单宁(一类酚类化合物)为海水上了色,和“肮脏”或“污染”并没有什么关系。
既然公园95%的面积都为海域,仅在海岸上活动难以领略它的魅力,我们便登上一艘船,准备出海。可这船怎么像有故障似的,离开码头后也加不了速呢?原来体形巨大、行动迟缓的美洲海牛时常光临公园的红树林和周边海域。为保护这一水中巨兽,公园要求船舶在距海岸约305米的水域内都必须低速行驶。美洲海牛是海牛科的易危种,全身呈浅灰褐色,终身在水中生活,后肢已完全消失。它们不耐寒,分布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加勒比海中的大安的列斯群岛、中美洲东岸以及南美洲北部和东北部。佛罗里达半岛是其分布的最北界,这一带的美洲海牛体形较大,平均体长2.7~3.5米,体重200~600千克,雌性略大于雄性。有记录的最大的一头美洲海牛体长4.6米,体重1655千克。这一较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平均体形较大的现象并不偶然,这在动物学中被称为“伯格曼法则”。较大的体形更利于动物保存热量,进而有助于提高它们在较高纬度地区的生存概率。
我們的船向东行驶约20分钟后,东方的海面上便浮现出了博卡奇塔岛和埃利奥特岛等一系列低矮的小岛,它们是著名的佛罗里达礁岛群中最北端的岛屿。整个佛罗里达礁岛群是一个古老珊瑚礁露出水面的部分,这些岛屿都是由珊瑚造就的,它们的历史不算长,大约13万年前,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出约7.5米,包括礁岛群在内的佛罗里达州南部被一片浅海淹没,在海床上生长的珊瑚慢慢合成了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骨骼”,为礁岛群奠基。约10万年前,北美洲进入了最近的一次主要冰期—威斯康星冰期,气候变冷,冰川大量发育,海平面也随之下降。约1.5万年前,海平面比现在低了约110米。降水开始侵蚀暴露在空气中的珊瑚礁,含有二氧化碳的微酸性雨水长年累月地侵蚀珊瑚礁,将碳酸钙转化为碳酸氢钙,一些碳酸氢钙再次转变为碳酸钙,形成了一层较为致密的石灰岩,它们被称为“迈阿密灰岩”。这种石灰岩便是包括佛罗里达礁岛群在内的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基岩。威斯康星冰期结束后,气候转暖,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回升,于是便有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出水不高的座座礁岛。
礁岛通常被一圈红树林环绕,岛屿内部则分布有加勒比海地区常见的热带硬木林。林中树木多为常绿或半落叶树种,由于土壤瘠薄,植物面临一定的干旱压力,加之飓风干扰较为频繁,这一硬木林树冠高度不高,往往不超过15米。这里的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加勒比群岛特色,而北美洲温带成分的比重很小。常见树种包括橄榄科的裂榄、苦木科的乐园树、豆科的刺桐状毒鱼树、蓼科的异叶海葡萄、紫茉莉科的鹑胸木和山榄科的古巴铁线子等。楝科的桃花心木曾经是礁岛上的“大路货”,不过由于其木材极为优良,已被大量采伐,如今在礁岛上很难见到。作为顶级群落,热带硬木林在佛罗里达礁岛群上已不多见,因此公园中所保留下来的热带硬木林显得尤为珍贵。
比斯坎国家公园中的不少礁岛人迹罕至,受到的干扰较少,成了不少濒危和极危物种最后的家园。仙人掌科的佛州旗号掌特产于佛罗里达州,如今仅分布在两个礁岛上,其中一个便位于公园中。这一仙人掌科物种的野生植株不到20株,为极危种,据说它有可能是美国数量最稀少的本土植物。
凤蝶科中的阿里斯凤蝶也以公园的礁岛為家,它们主要分布在公园中面积最大的埃利奥特岛上。阿里斯凤蝶具有典型的凤蝶科的形态特征,尾突明显,全身基色为深褐色,上有黄色斑带,翅展约9厘米。和许多凤蝶科成员一样,阿里斯凤蝶的幼虫也钟爱芸香科植物。阿里斯凤蝶分布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巴哈马、伊斯帕尼奥拉岛和古巴。虽然分布较广,但阿里斯凤蝶在佛罗里达州的数量极少,早在1976年,它便成为首批受到美国联邦法律保护的昆虫之一。2011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在佛罗里达州人们仅发现了41只阿里斯凤蝶,其中35 只都分布在比斯坎国家公园中。2012年,调查人员在公园中仅发现5只阿里斯凤蝶。情况十分危急。同年,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设立了阿里斯凤蝶人工繁育项目,希望能挽留住这一美丽的生灵。
我们的船一直在佛罗里达半岛和礁岛群之间的海域行驶,这片海域其实是一巨大的潟湖,人称比斯坎湾。它长约56千米,最宽处有13千米,总面积约700平方千米,它的南部就位于公园中。比斯坎湾虽然面积较大,但海水较浅。船上的显示屏上不断显示着水深,很多时候深度还不到3米。船长开玩笑说,即使船沉到海底大家也不用担心,只要大家都站到船顶等待救援就行了。由于水较浅,比斯坎湾的海水缺乏垂直的盐度梯度,不过由于海湾西侧有淡水汇入,因此海湾中具有水平的盐度梯度,西侧盐度低,而东侧因邻近大西洋,盐度要高一些。
碧波万顷的比斯坎湾是不少鸟类的天堂,我们在船上便看到燕鸥、角鸬鹚和褐鹈鹕等水鸟的身影。其中褐鹈鹕是它们中体形最大的,但它却是全球8种鹈鹕中体形最小的。褐鹈鹕体长1~1.5米,翼展超过2米,体重2~5千克,约是美洲其他两种鹈鹕体重的一半。褐鹈鹕分布较广,见于南、北美洲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最北可见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太平洋沿岸,最南可抵智利北部。由于分布较广,加上又在海岸带活动,褐鹈鹕很早便被乘船抵达美洲的欧洲人熟识。早在1766年,它便被著名的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描述发表。褐鹈鹕主要以鱼类为食,它们捕食的方式在鹈鹕中也颇为特别。只见一只在空中飞翔的褐鹈鹕突然收起双翅,大嘴朝下,一个猛子便扎入碧波捕鱼去了。在全球8种鹈鹕中,只有秘鲁鹈鹕也采用这种“空中跳水”的捕鱼方式,其他6种鹈鹕则是浮游在水面上,将头探入水中捕食。
褐鹈鹕分布广、数量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无危种,但在1970—2009年,它曾受美国《濒危物种法案》的保护。这是因为当年DDT等杀虫剂使用广泛,褐鹈鹕在食用受杀虫剂污染的鱼后,产下的蛋蛋壳很薄,在孵化时被亲鸟压碎,因此种群数量明显下降。1972 年,DDT 率先在佛罗里达州被禁,随后禁令扩展到美国全国,此后褐鹈鹕在美国的数量才有了显著回升。
将目光从远处的褐鹈鹕身上收回,笔者不由得惊叹于比斯坎湾海水的清澈。粼粼波光洒在浅色的砂质海底,如梦似幻,而海湾看上去那么浅,真让人有了“春水船如天上坐”之感。船长特意减速,好让大家看得真切。原来海底还有一片海草构成的“森林”,它们的叶片呈长条状,看不出明显茎干,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广阔茂密的海草群落。在比斯坎湾中部,约3/4的海底都生长着海草。这里常见的海草有3种:水鳖科的龟裂泰来藻、丝粉藻科的莱氏二药藻和丝状针叶藻。虽然名字中都带有“藻”字,但它们都不是藻类,而是传统植物分类学上的单子叶植物,和我们熟悉的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的亲缘关系远比它们和藻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在这3种海草中,龟裂泰来藻数量最多,为优势种。这一多年生植物的地下茎横走,节上长出长达30厘米、宽2厘米的叶片,叶片顶端圆钝。龟裂泰来藻偏爱受浪潮影响较小的清浅潟湖,不耐寒,生长适温为20~30摄氏度,它是海湾中重要的生产者,不少鱼类和海龟等都以它为食。
人们把海草生长集中的区域形象地称为“海草床”。由于比斯坎国家公园没有围墙,也不收门票,公众可乘私人游艇全天候进出。在海水较浅的海域,这些船舶的底部和螺旋桨很容易破坏海草床。公园中平均每年会发生约200起船舶破坏海草床的事故,这给海草群落带来了不小的威胁。被破坏的海草床恢复较慢,完全恢复可能需要15年之久。
在公园的礁岛群以东,水深开始渐渐增加,海床也向大西洋底俯冲,但一道珊瑚礁突然中断了海床的俯冲。这一弧形的珊瑚礁和佛罗里达礁岛群伴生,长约270千米,宽约6千米。这便是全球第三大堡礁—佛罗里达珊瑚礁,其规模仅次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和伯利兹堡礁,是美国本土最大的现生珊瑚礁。
佛罗里达珊瑚礁位于公园东部,这并不是珊瑚礁在公园中的唯一分布区。在佛罗里达珊瑚礁和礁岛群之间,还零散分布着上千处“块状珊瑚礁”,在礁岛群周边水域也有珊瑚礁的身影。据介绍,公园约一半的面积都是珊瑚礁的地盘,园中的所有珊瑚物种都受美国联邦法律或佛罗里达州法律保护。树枝状、鹿角状、脑纹状、仙人柱状、扇状……这里珊瑚的多样性之高令人啧啧称奇。
和园中的不少植物一样,这里的珊瑚也具有浓郁的加勒比区系特色,如鹿角珊瑚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公园几乎位于其分布的最北界。加勒比鹿角珊瑚是軸孔珊瑚科鹿角珊瑚属成员,在水深1~5米的浅水区中数量较多,可算优势种。它曾是加勒比珊瑚礁中最重要的造礁石珊瑚之一,换句话说,它就是珊瑚礁的重要建设者,如今它们却受到珊瑚白带病的严重威胁。加勒比鹿角珊瑚分枝生长,较为扁平,形似鹿角,颜色在褐色至黄褐色间变化。大多数珊瑚生长缓慢,而加勒比鹿角珊瑚却以生长迅速著称。它们平均每年可生长5~10厘米,最终可形成直径达3.7米的硕大群体。
空间结构复杂的珊瑚和珊瑚礁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家园。龙介虫科旋鳃虫属的大旋鳃虫喜欢将自己固定在珊瑚上,这种旋鳃虫体长不超过4厘米,但在旋鳃虫属中已算大个头了。它们具有两个羽状的螺旋结构,这是用来觅食和呼吸的器官,这一器官色彩鲜艳而多样,有白、红、黄、蓝等,不一而足。由于看起来又似两株小圣诞树,它们还有一个形象的英文名,中文译作“圣诞树管虫”。平时这一螺旋结构展开,一旦遇到危险,便会缩回管内。
在珊瑚间的空隙中,还能见到不少形态各异的海绵。海绵曾是佛罗里达州最重要的物产之一,从19世纪末起,不少希腊裔移民便开始从事海绵捕捞和加工业,大量海绵被制成浴绵等物品行销各地。如今,海绵捕捞和加工业在佛罗里达地区已式微,海绵主要作为旅游纪念品小规模销售,而且价格普遍偏高。
除旋鳃虫和海绵等固着少动的动物,珊瑚礁中的眼斑龙虾、加勒比珊瑚乌贼、加勒比海礁章鱼……就活跃多了,光看这些名字就让人觉得自己置身加勒比海。而公园有记录的鱼类更是超过600种,其中既有温带鱼种,也有热带鱼种,栉齿锯鳐等极危种也见于公园海域。
比斯坎国家公园中丰富的鱼类等资源自然吸引了垂钓爱好者的目光,公园向他们展开了欢迎的怀抱。在佛罗里达州渔业等相关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公众可以在公园中开展垂钓和捕捞龙虾等活动,当然在种类、季节、每人每天的捕捞量和捕捞的最小尺寸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公园在保证生态系统健康和完整的前提下,也为公众提供了难得的休憩空间,这也是美国国家公园公益性的重要体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