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翀
众所周知,老年人群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极高, 且常常起病隐匿,不容易被发现,所以大众对老年人群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均较为重视,但也相应地忽视了一些特殊人群、特殊时期的糖尿病风险。朱教授告诉我们,目前需要格外关注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
国际糖尿病联盟早在2017年就曾统计出一组数据:全球糖尿病的成人患者约有 4.25亿,其中全球20~79岁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8.4%,虽低于男性9.1%的患病率,但女性患病率的增速及其发生的特点却令人十分不安。朱教授告诉我们,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死于心脏病,而糖尿病正是女性发生心脏病的强危险因素,相比没有糖尿病的女性,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将增加4倍。
女性的一生中有三个重要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女性与血糖的抗争贯穿始终,稍微不注意就会迈进糖尿病患者的行列。这三个人生阶段为女性独有,分别是更年期、绝经期和妊娠期。
1. 女性更年期的糖尿病风险
糖类主要以葡萄糖和糖原两种形式存在于人体内,其中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常说的血糖值就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饿着肚子或是剧烈运动大量消耗体力时,人体通过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来在不进食的情况下提升自身血糖水平,饱餐后随着食物的吸收、淀粉的分解,人体血糖值随之升高,但葡萄糖并不能全部转化为能量被消耗掉,这时多余的葡萄糖就会转化为糖原,存储在我们的肝脏和肌肉中,这便是糖类代谢的整个过程。在糖代谢过程中,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所以胰岛素作用不足是糖尿病的根源。一旦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的“工作能力”不强、体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医学上称之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值就会上升。如果身体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就会不断向糖尿病迈进。
但对于更年期的女性来说,调控好血糖并非易事,这是因为女性在更年期时的雌激素水平会不断下降。雌激素对于女性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维持着女性的生殖功能,还对血糖有调节作用,能稳定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另外,雌激素还可以通过肝脏改善血脂成分,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所以,雌激素可谓是女性的一把强效保护伞。
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的波动或持续下降容易导致生理机能紊乱,引起血糖波动,使女性更不容易控制好血糖,一般来说会引起血糖逐渐增高,一旦量变产生质变,便会患上糖尿病,雌激素对女性机体的保护功能也会就此失效。与此同时,血糖波动还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事件等。
另外,更年期女性的体重往往容易有所增长,脂质代谢也容易出现异常,常常出现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等问题,大大增加女性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朱教授强调,更年期是女性正常的生理过程,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更年期,雌激素虽然会带来很多好处,但是若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不降反升,导致雌激素过高亦会增加糖尿病和肿瘤的发病风险。所以更年期的女性不可盲目地擅自补充雌激素,在补充雌激素前一定要到医院找专科的医生,评估自己的情况是否需要补充雌激素。另外,女性更年期的症状与低血糖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果自行分辨较为困难,可通过测量随机血糖来帮助我们快速分辨。
2. 女性绝经期的糖尿病风险
绝经后,由于卵巢萎缩,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雌激素是胰岛素的刺激物,低水平的雌激素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同时,低水平的雌激素也减少了对雄激素的拮抗作用,从而间接地表现为高睾酮血症,加重胰岛素抵抗,促进了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此外,一旦绝经期女性发生糖尿病,糖尿病会与性腺功能相互影响,一方面糖代谢异常会影响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功能,导致患者性激素紊乱,另一方面激素分泌异常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由此可见,进入绝经期后,女性雌激素的保护功能将几乎完全消失,发生糖尿病甚至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将变得与男性一样。而且,由于女性的血管比男性血管更细,一旦发生梗塞,放置支架和扩张血管的机会相对更小,所以女性如果在绝经期并发糖尿病或心脏病,其病情往往比男性更加严重,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
3. 女性妊娠期的糖尿病风险
妊娠期糖尿病在孕期女性之中并不少见,其中只有约 20% 的患者是在妊娠前就已患有糖尿病,为糖尿病合并妊娠;而剩下的绝大多数患者则为妊娠期糖尿病,也就是在妊娠前她们体内的糖代谢已经出现异常,但异常程度较轻,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加重才导致新发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大多能够在产后得到恢复,但产妇进入老年后患糖尿病的风险将明顯增加。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糖尿病孕妇的病情相对复杂,如果病情较重或血糖控制不良,除了母亲,对腹中胎儿也会有较大危害,须引起高度重视。
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程度基本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如果血糖长期过高或波动较大,则很有可能使胚胎发育异常甚至死亡,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流产发生率可达15%~30%。除此之外,血糖水平控制不佳还会增加羊水过多、 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概率,导致难产、产道损伤、手术产及孕早期胚胎发育落后等的概率增高。所以女性妊娠期的糖尿病风险不可小觑。
以往大家关注得更多的是糖尿病肢体病变,比如烂手烂脚的糖尿病足、手,还有就是眼底病变,可能让人失去视力,比失去四肢的并发症更让人震撼,这些往往令人害怕又不敢忽视。但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可不止这些,至少有两种常被大家忽视,很多“老病号”也不知道的并发症,可能会带来并不亚于四肢损害、眼底损害的威胁。
1. 癌症,令人胆寒的“并发症”
血糖的升高看起来和癌症风马牛不相及,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朱教授告诉我们,高血糖只是糖尿病的主要表现,糖尿病的实质是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代谢紊乱,其中首要的就是糖类代谢。糖化血红蛋白是一项能够有效地反映人体在过去2~3个月内血糖控制情况的检验指标,医生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不幸的是,科研成果表明,癌症的发生与糖化血红蛋的升高呈线性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癌症风险就会增加约18%。
因此在血糖持续升高的情况下,患有包括胰腺癌、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等人体各个系统恶性肿瘤的风险都会明显增加。在一线临床工作中,医学专家们发现糖尿病和肿瘤发生呈正相关,糖尿病患者患肿瘤的概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以上。葡萄糖是肿瘤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作为营养基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此外,长期的血糖增高可能导致细胞呼吸发生障碍,无氧酵解增加,通过糖酵解的增强,充分代偿呼吸酶系统的损伤,从而使正常细胞变为肿瘤细胞。
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目前已经证实,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胰岛素是人和动物体内一种主要的合成代谢激素,影响细胞代谢和生长,并调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肪的代谢,与恶性肿瘤关系极为密切。而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在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方面的效能下降,导致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过量的胰岛素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细胞增殖,最终诱发肿瘤。
2. 自主神经病变,黑暗中的刺客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止癌症,其多种慢性并发症更是令人胆战心惊。朱教授用“危机四伏”来形容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因为除了我们熟知的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肾病等,还有好多并发症是不被大众所熟知的,但其后果却同样可怕。
有些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患者便是因为在糖尿病疾病早期,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从而导致自主神经出现了隐匿性的缓慢病变,而一旦由量变上升为质变,自主神经的病变便足以影响我们的心脏健康,影响尤其之重的便是心脏的传导系统,一旦心脏电生理的正常传导通路被破坏,那么便有可能出现房颤、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会突然死亡。
除了心脏,糖尿病还会影响颅内血管,这也与自主神经病变有关。朱教授告诉我们,自主神经病变所导致的脑卒中与普通脑卒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影响的并不是承载着重要供血功能的大血管,而是大血管的走行分支——比较细小的微血管,它会引起颅内微血管收缩功能的障碍,加重大血管并发症以及本身引起微循环的改变。古语有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微血管病变也是如此,少量的微血管病变并无大碍,但是一大片的微血管病变便有可能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或微梗死的发生,后果亦十分严重。
大动脉有动脉斑块,多半有比较大的梗塞或出血。
比较小的血管,微血管病变出现腔隙性腦梗死或微梗死,一般CT 检查难以发现,可通过磁共振检查识别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平均年龄相较普通脑卒中下降了5~10岁,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甚至还有可能在确诊糖尿病不多久之后便发生脑卒中,即诊断糖尿病就有腔隙性脑梗死。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时,症状往往也比普通脑卒中患者更加严重,且容易反复发作,相比非糖尿病患者的梗塞难度更大,治疗难度更大,如果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那么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本人来说都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当前,除了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病因已经被明确,绝大多数糖尿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临床医学研究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不良生活方式,包括长期饮食不节制和缺乏运动带来的肥胖,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或姿态导致的慢性的、持续性、低度的炎性状态以及胰岛功能受损导致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等都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
因此,想要降低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才是科学之路。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是最关键的方法,往往就是以简单、质朴的方式呈现,朱教授建议:
(1)科学合理地的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尽量避免突击性地工作或学习。
(2)每日均衡饮食,进餐量及三餐的分配每日应大致相同 , 活动量较大时,应适当增加饮食量。
(3)应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但切记量力而行,不可过度疲劳。
(4)充足的睡眠亦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条件,每日应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如有条件每日午休30~60分钟,对于控制血糖水平也有一定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