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展:概况、议题与前瞻

2021-02-24 05:12付文军
兰州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特色

付文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1)习近平:《坚定信心增强定力 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2016年07月09日。总结70年来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状况,进而加强对相关问题研究规律的认知,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意义重大。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章的文献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笔者以“政治经济学”为篇名和关键词、以1949—2019年为时段,选取CSSCI数据库进行期刊类型检索,得到文献1241篇。由于CSSCI文献收录开始时间是1998年,于是笔者再次以“政治经济学”为篇名和关键词、以1949—1997年为时间段,选取左侧CSSCI索引指南进行检索,得到文献474篇,经过去重处理,最后得到有效文献1715篇。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方法,使用的文献处理工具是Cite Space软件。使用Cite Space 5.3 R4版本,通过对所得文献样本进行作者、关键词等的可视化分析,以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状况概览

在对有效文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历年的发文数量、作者状况、研究机构和理论阵地等研究概况,这些数据是我们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状况的基础。

(一)发文数量

研究成果都会以“量”的形式呈现,文章数量直接反映着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热度。根据检索到的1715篇有效文献,可以绘制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历年发文量趋势图(见图1)。

从1949年到1965年,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正式拉开帷幕,这一时段符合条件的文件仅有45篇,数量并不是很多,研究的范围也不是很广;从1966年到1977年,这一期间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仅有十余篇,研究处于停滞;从1978年到2011年,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蓬勃开展,迎来了一个小高潮。同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遭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冲击,研究历程起起伏伏,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从2012年到2019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作者状况

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收集到的文献作者进行处理,可以反映出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员的基本情况。

1.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阵型也趋于合理。在Cite Space软件中,设置years per slices=10,time=from 1949 to 2019,其他设置默认,进行author共线分析,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作者分布时区图(见图2)。图中作者姓名字体的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的多少,字体越大,发文量越多,连线代表作者对该问题的持续关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队伍分布与发文趋势是吻合的。在1974年之前,仅有以王亚南为代表的少数人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974—1994年间,卫兴华、马家驹、洪远朋、宋涛、刘永佶和丁任重等成为了研究的主力;1994年之后,以顾海良、洪银兴、任保平、胡家勇、张宇、丁晓钦、逄锦聚和杨承训为代表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不仅如此,现有研究队伍的阵型也趋于合理。以卫兴华和胡培兆为代表学界泰斗依旧笔耕不辍,以逄锦聚、程恩富、洪银兴、顾海良、胡家勇、任保平、张宇、丁堡骏和邱海平为代表的学界权威依然活跃在教学与研究的一线,以刘凤义、周文和赵峰为代表的新生力量迅速崛起并承担着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任。

2.研究模式多样,独立研究和团队合作为其主要方式。在Cite Space软件中,设置years per slices=1,time=from 1949 to 2019,考虑到数据的庞杂,选择pruning sliced networks,其他设置默认,进行author共线分析,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作者合著共线图谱(见图3)。在该网络图谱中,作者姓名字体大小代表发文量多少, 发文越多,字体越大;连接边表示合作性,合作性越强,连接边越粗。由图可见,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以独立探索为主、合作研究为辅的模式。卫兴华、杨承训、宋涛、洪远朋、逄锦聚、钱津、顾海良、刘凤义、丁任重、刘伟、刘永佶、洪银兴和胡家勇等是独立研究的重要代表;任保平和白永秀、张宇和邱海平、王立胜和周绍东、丁晓钦和尹兴等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

(三)研究机构

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收集到的文献所属单位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当前政治经济学研究机构的基本状况。

1.经济学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绝对主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研究的辅助力量。在Cite Space软件中,设置years per slices=10,time=from 1949 to 2019,其他设置默认,进行institution共线分析,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研究机构合作共线图(见图4)。由图可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头号重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三驾马车”,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也为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其他机构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也存有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生力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机构持续增多,各机构的联系也逐渐增强。在Cite Space软件中,设置years per slices=1,time=from 1949 to 2019, 其他设置默认,进行institution分析,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研究机构分布时区图(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湖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是改革开放之前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是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确立这一时期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力。21世纪以来,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为代表的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济学院(部)逐渐加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队伍当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理论阵地

相对而言,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阵地并不是很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理论阵地分布图(见图6)可以清晰看出,刊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多是经济学的专业期刊。其中,2002年创刊的《政治经济学评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为重要的理论阵地(发文量占13.22%),《经济学动态》是一直持续支持理论经济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发文量占10.17%),《当代经济研究》作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的会刊在刊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方面也不遑多让(发文量占9.49%)。当然,《经济学家》《经济纵横》《当代经济》和《世界经济与政治》这些经济学专业刊物也鼎力支持着国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国外社会科学》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栏目来支持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议题与范式的综合分析

在Cite Space软件中对收集到的有效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继而明确研究的热点。同时,结合具体的文献来展开对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议题与范式的综合分析。

(一)研究热点议题: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Cite Space软件中,设置Top N=50, Top N%=10,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见图7)。该图谱有174个节点,534条边,网络密度为0.0355,Q值=0.5391,聚类效果良好。聚类分析共得到9个聚类标签,主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生产方式、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四人帮反党集团、社会经济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些“聚类标签”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图7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关键词聚类图(1949—2019)

(二)研究议题与范式

在学界研究成果图谱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文献和讨论的问题,可以发现70年来学界围绕以下十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讨。国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其要旨在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故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民族化、具体化就是必然和必要之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得到了深入的研讨。截至目前,国内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先后出版了多种教材、研究文集,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2)周文、宁殿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渊源、发展契机与构建路径》,《经济研究》2018年第12期。形成过程、(3)王立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逻辑》,《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4期。科学内涵、(4)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内涵》,《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逻辑理路、(5)葛扬:《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改革》2016第3期。根本遵循、(6)付文军、胡岳岷:《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4期。理论特点、(7)于金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方法原则、(8)程恩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八个重大原则》,《经济纵横》2016年第3期。话语体系、(9)洪银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3期。建构路径、(10)张占斌、钱路波:《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管理世界》2018年第7期。学科定位(11)丁任重:《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定位》,《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年第1期。和历史贡献(12)王立胜:《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第1期。等问题展开了持续而有效的讨论。当然,在探讨过程中,学者们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辩证方法、研究对象、建构原则和理论性质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些正面阐述和论战争鸣的广泛开展,对于发展、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向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2.《资本论》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阐析。《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与“源”,它与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也最为紧密,学界对于《资本论》中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抽绎也最为系统。王亚南率先提出《资本论》不仅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还可以“应用《资本论》体系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问题”。(13)王亚南:《关于应用〈资本论〉体系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问题》,《经济研究》1961年第5期。何建章也撰文确证了《资本论》能够让我们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阐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继而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14)何建章:《略论〈资本论〉的体系及其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意义》,《经济研究》1961年第9期。马家驹透彻研究了《资本论》中唯物主义辩证方法,并指出要以该方法来展开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15)马家驹:《〈资本论〉的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胡培兆则深入《资本论》的文本,细致考察了《资本论》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起点”问题。(16)胡培兆:《从〈资本论〉的研究结论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起点》,《中国经济问题》1983年第1期。洪远朋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像《资本论》那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轴心,即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同时,社会主义经济学应该按照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部分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劳动为其逻辑始点,并坚持“史论结合”的方法来建构完整的体系。(17)洪远朋:《〈资本论〉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经济研究》1983年第8期。梅荣政和唐昆雄阐释了《资本论》之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性贡献”。(18)梅荣政,唐昆雄:《〈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性贡献》,《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1期。邱海平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化、系统化的经济学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它对《资本论》的理论、方法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19)邱海平:《〈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财经问题研究》2017年第8期。

3.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争。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界一直争论的核心话题,围绕该问题也刊发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仔细梳理这些成果,大体可将学界对于此问题的关注分为三种研究路径:一是正面阐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洪远朋针对学界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狭隘理解,撰文指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包含的十大内容——价值实体即抽象人类劳动、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或价格、价值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规律、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劳动力的价值、价值转型理论即生产价格理论、关于虚假的社会价值的理论和价值构成论。(20)洪远朋:《试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读〈资本论〉的体会》,《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年第1期。张俊山透彻分析了劳动价值论的“关键内容”与“理论特点”,并指明了深化劳动价值论的方向。(21)张俊山:《如何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顾海良认为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历史”“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同时,顾海良还指出在全新的环境中,劳动价值论要回应的五大问题。(22)顾海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意义》,《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2期。张雷声专门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过程中的“逻辑整体性”。(23)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整体性》,《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4期。二是批判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与歪曲。苏星针对理论界所出现的“非劳动生产要素决定价值的多元论观点”进行了反驳,并维护了劳动价值论“一元论”。(24)苏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丁堡骏在回应质疑的过程中阐释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两个层面,即它“不仅是关于商品价值的理论”,还是“说明商品价格的科学理论”。(25)丁堡骏:《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辩护——对晏智杰教授质疑的质疑》,《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2期。同时,丁堡骏还批判了萨缪尔森对劳动价值论的歪曲。(26)丁堡骏:《评萨缪尔森对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薛宇峰则运用科学的方法批判了“新解释”学派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误释,并揭露了“新解释”学派的理论缺陷。(27)薛宇峰:《西方的劳动价值论“新解释”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3期。三是解释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问题。林健在回应“机器人是否创造价值”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了“机器人动摇不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结论”的看法。(28)林健:《机器人动摇不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结论》,《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汤在新指出,尽管时过境迁,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依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内在规律的理论表现”。(29)汤在新:《劳动价值论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石》,《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卫兴华主张实事求是地对待劳动价值论,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30)卫兴华:《劳动价值论的坚持与发展问题》,《经济纵横》2012年第1期。总之,对于劳动价值论,我们应有的态度是:“辩证地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即坚持劳动二重性与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科学判断,同时,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历史环境变化下劳动价值论的发展问题”。(31)赵子军,杜磊:《要辩证地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经济纵横》2011年第5期。

4.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交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虽同在经济学的大炕之上,却同床异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站在人民立场之上的,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西方经济学则是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是“私经济学”的现代表现形式。自西方经济学传入,就直接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巨大冲击。政治经济学界虽有部分学者就此“倒戈”,转入西方经济学大营,但依旧有很多学者依旧在维护和拓展政治经济学。罗节礼从理论立场、基本观点和理论方法等层面展开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32)罗节礼:《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胡钧在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物质生产——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解析了西方经济学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并对其展开了评论。(33)胡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兼评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定义》,《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吴易风直接指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本质乃是“西方国家统治阶级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它在阶级性、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历史观、研究对象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不同。吴易风告诫我们决不能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4)吴易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3期。文建东辩证分析了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提出我们在建构中国经济学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借鉴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研究规范”,继而探讨中国实际问题。(35)文建东:《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求索》2006年第3期。余斌认为西方经济学在逻辑推理上违背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数理逻辑,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坚持这三大逻辑标准的“典范”。(36)余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科学逻辑上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在《资本论》发行之后,马克思便已发现人们对他所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进而导致了对马克思思想的一些误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要全面地理解和妥善地运用《资本论》的方法。皇振国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色地运用了唯物辩证法这个科学方法,而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并在经济思想史上首次建立了“完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37)皇振国:《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理论探讨》1987年第6期。吴景华论证了“从抽象到具体”这一方法的正确性,并倡导我们在透彻把握“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的过程中全面理解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38)吴锦华:《政治经济学方法探析——重温〈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张旭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唯物史观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继续——唯物辩证法,具体说来就是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39)张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立》,《经济纵横》2018年第5期。胡磊和赵学清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有“根本方法”和“具体方法”之分,前者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后者则包括从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数量分析法等。(40)胡磊、赵学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和具体方法》,《经济学家》2018年第9期。许光伟在实践逻辑视域中考察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历史方法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方法。(41)许光伟:《论历史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结合——实践逻辑域中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12年第3期。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并不是截然二分的,二者之间是相互拱卫的。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政治经济学得以科学化;在政治经济学的建构中,唯物史观的诸多原理得到了证明。何干强认为经济理论体系必须要实现“理论逻辑进程”和“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之间的统一,而建构适合于当代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则要坚持唯物史观,“辩证地再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实际,进而构建促进经济增长、人民致富的经济理论体系”。(42)何干强:《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隽鸿飞辩证地分析了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关联,他认为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又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43)隽鸿飞:《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2期。曹典顺指出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之间存在“问题关联”“理论关联”和“实践关联”。(44)曹典顺:《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陈琪和刘文生在“批判视角”之下分析了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45)陈琪、刘文生:《批判视角下的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理论探讨》2017年第5期。仰海峰认为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并不简单,它绝不是简单的哲学变革的产物,唯物史观的理论深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度相互关联。(46)仰海峰:《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6期。

7.政治经济学具体范畴的批判性解析。在马克思看来,经济范畴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或“抽象”)而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就是在对各个具体经济范畴的理论剖析中完成的。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学界围绕着商品、劳动和资本等社会经济范畴展开了综合分析。就商品范畴来说,刘家声针对学界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视为一个超历史的范畴来加以理解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并确证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47)刘家声:《商品使用价值是个历史范畴》,《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张仁寿提倡从一定的生产关系出发来研究商品,来展开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分析的。(48)张仁寿:《论马克思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浙江学刊》1985年第4期。就劳动范畴来说,宫敬才回到马克思的“原生态语境”和“政治经济学文献”中找到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预设性质、创造性质、受动性质、技术性质、组织性质、法权性质和基础性质。(49)宫敬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劳动范畴的性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黄知伟指出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哲学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将异化理论引入到对劳动本身的分析,继而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一概念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深化和拓展。(50)黄知伟:《异化劳动的概念拓展及其政治经济学意义》,《求索》2010年第6期。就资本范畴来说,荣兆梓认为“公有资本”是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矛盾的产物,它表现为“整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强制”,它是“劳动者自身利益的协调”,它从属于“平等劳动”。(51)荣兆梓:《公有资本与平等劳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12期。郑红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关系与生产要素相统一的角度来展开对资本的批判性考察的,社会资本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是资本在继吸收自然界的自然力、人的自然力之后为自身增值寻找到的新的价值增长源泉。(52)郑红:《社会资本是资本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社会资本界定》,《江淮论坛》2015年第2期。当然,学界对时间、空间和货币等经济范畴也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8.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生产方式极其复杂关系为对象的一门科学,学界也围绕生产关系展开了细致地梳理。方文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社会生产方式”,它并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矛盾统一体”。(53)方文:《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研究》1961年第7期。刘秉云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理解是符合马克思本意的,也是有助于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历史作用的。(54)刘秉云:《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方式》,《财经研究》1981年第2期。胡世祯认为生产方式也就是劳动的生产条件,包括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条件等。(55)胡世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中的生产方式》,《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吴宣恭认为生产方式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在内的“广义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总和”“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56)吴宣恭:《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李秉濬将生产方式定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指出生产方式所要回应的是“怎样生产”的问题。(57)李秉濬:《重议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学对象拓宽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政治经济学界便展开了对该问题的热烈讨论。谢地和郁秋艳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现实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微观、中观、宏观、国际经济关系、政府治理等不同层面广泛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是其“现实依据则”;只有通过机制、体制和制度创新方可破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58)谢地、郁秋艳:《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1期。丁任重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平衡经济增长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强化需求调节和供给调节的功能互补”和“宏观调控的核心问题是优化经济结构”。(59)丁任重:《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2016年第3期。方敏和胡涛从经济史(主要是政治经济学史和中国经济改革史)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命题,认为该命题的理论基础有二,“一是生产(供给侧)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必须以提高生产力为根本目标和检验标准。二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是特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60)方敏、胡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张如意和任保平利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阐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为其实质乃是“改善和调节劳动分工,促进旧的分工体系向新分工体系的转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61)张如意、任保平:《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人文杂志》2016年第6期。张晨指出我们在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不能将其与“供给学派政策”混为一谈,在改革中既要“把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又要“把优化经济结构与提高经济总量统一起来”。(62)张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2期。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在积极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具体情势有机结合而成的创新成果。刘诗白强调创新乃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基本品格,并号召大家要“以创新的精神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并“在理论创新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63)刘诗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需要加强理论创新》,《天府新论》2002年第6期。林木西在分析了近三十年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态势后指出,我们必须要“加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并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材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等方面实行重大改革。(64)林木西:《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经济纵横》2009年第1期。于金富指出欲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的发展,就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依照我们的具体国情和发展的要求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65)于金富:《理论创新是当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根本途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8期。孙立冰认为在全新的环境下正确解读马克思语义下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建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实现理论创新的一个难题。(66)孙立冰:《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1期。简新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不是要“在研究范式上回归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经典理论框架”,而是要综合创新。(67)简新华:《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3期。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阶段划分及其重点

通过对文献的系统阅读,结合Cite Space绘制出的关键词时区图和凸显的关键词,可以将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阶段及其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借助Cite Space关键词时区图,可以了解我国《资本论》研究演变过程,文章设置years per slices=1,time=from 1949 to 2019,每个时间切片选择top50 level进行keywords的time zone分析,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学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见图8)。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将7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图8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关键词时区图(1949—2019)

1.1949—1965年:政治经济学的起步期。新中国建立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也迅速被提了出来,加之《资本论》的翻译和传播和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课程纲要”的问世,这些都促成了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步。此时的研究围绕“政治经济学”这一关键词而展开,集中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

2.1966—1977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停滞期。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仅有十余篇,而且都是对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法权诸问题的集中探讨。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寥寥可数,几近于空白。

3.1978—2011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徘徊前进期。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得到了彻底解放,工作重心也得到了转移。因此,在1978年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蓬勃开展,迎来了一个小高潮。然而,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入和思想领域内的激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这一时期的研究以“政治经济学”为核心,集中展开对《资本论》、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力、资本主义和西方经济学等诸多问题的理论反思和研究。

4.2012—2019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蓬勃开展期。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的宣传、教育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寒冬”之后迎来了“暖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蓬勃展开。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展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资本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时代和治国理政等问题都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特点、经验与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界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有效的探讨,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研究模式。进一步反思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70年来的研究特点,总结我国学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经验,发现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是文章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的特点

总体来看,我国学界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70年里成果丰硕、理论性强、问题意识浓、发展势头强的特点。具体说来,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1.“衔接有序”的研究队伍。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队伍是最为庞大的。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我们的研究阵型也趋于齐整。以卫兴华、胡钧、吴宣恭、周新城和杨承训为代表的“20后”和“30后”不仅引领了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和研究动向,至今依然笔耕不辍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他们是国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泰山北斗”;以李建平、颜鹏飞、简兴华、逄锦聚、洪银兴、程恩富、顾海良和张晖明为代表的“40后”和“50后”依然奋战在教学和研究的一线,积极支持和参与政治经济学的各种论坛、年会,并竭力培养政治经济学的后继力量,成为国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以刘永佶、白暴力、张衔、于金富、马艳、裴小革、丁任重、丁堡骏、邱海平、胡家勇、王立胜、张宇、张旭、刘凤义和丁晓钦为代表的“50后”“60后”和“70后”在教学、研究和行政方面都是顶梁柱,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骨干中坚”。当然,目前一批“80后”和“90后”也逐渐崭露头角,相信他们能够继承学人前辈的优秀传统,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发扬光大。总之,国内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呈现出“泰山北斗—领军人物—骨干中坚—新生力量”的研究队形。

2.“双雄称霸”的研究机构。虽然政治经济学的涵盖面很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又是一个较为专业的过程。在现有的研究版图中,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党校的经济学院(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力,很多学校都设有政治经济学系或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教研中心)。当然,由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筹建及其特殊的性质,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党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汇聚了一批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各大高校也纷纷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力图汇聚全校之力展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部分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力量。纵观国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版图,经济学院(系)是研究的绝对主力,研究的队伍最大、产出的成果最多、研究的问题也很透彻。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在政治经济学的教研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或是独立研究,或是辅助经济学院(系),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力量。总之,国内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以经济学院(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双雄称霸”的研究阵型。

3.“知行合一”的研究范式。理论都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理论的归宿也必须要回归现实、指导现实。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应该要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反观70年的研究历程,学界针对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展开了深入研究。学者们纷纷回到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文本,梳理了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的理论内涵,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分殊与联系,厘清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解答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疑难。不仅如此,学界还针对当代社会经济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经济危机、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贸易战、城镇化、金融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和精准扶贫等问题都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域”。正是在对这些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层阐释中,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逐渐丰富起来,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关注。总之,在理论和现实的双向推动中,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

4.“内外结合”的研究视野。政治经济学是一个“舶来品”,但它能够迅速地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成长起来,就在于它能够积极而有效地回应当代中国的问题。正是由于其“舶来品”的特性,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并未狭隘化,而是开始展现出一定的国际视野。也就是说,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迈向了“国际化”——与国际研究大势相契合,积极回应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跟踪当前国际学术动态,有效参与国际学术讨论和对话。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放眼国际,不断将新观点和新技术“引进来”。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又真正地以切实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为落脚点。以“新时代”为背景,妥善回应“强起来”的时代要求是国内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重点。当然,在“引进来”的过程中,我们也积极地总结自己的成绩和优势,并十分自信地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和重要经验推出国门,继而开辟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走出去”的新境界。总之,在长期的研究中,我们立足现实,放眼国际,形成了国内视野和国际视野的完美融合。

(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

在长期的研究中,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硕果累累,也有着一些值得我们总结的重要的成功经验。

1.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理论指南。历史和实践已然证明,当我们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时,我们的事业必然取得成功;当我们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会偏航、变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属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众多成就的取得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者们也始终不忘初心、刻苦钻研,这才造就了当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繁荣局面。

2.实事求是,始终以中国的现实问题为根基。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将这一思想路线贯彻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学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按照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分析实况、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展开了对相关问题的研讨。简单地说,政治经济学学界的学者们不做“书呆子”,而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解释和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为旨归。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呼应,继而彰显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魅力。

3.去粗取精,始终注重中西文化的沿承嵌合。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能够不断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者们灵活的处事方式。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积极吸取了国外的有益经验和正确的观点,对于古典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学者们不是一味排斥,而是辩证分析了其理论贡献及其缺陷。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有益成分,继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完善做出贡献。当然,学者们还积极梳理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基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一些“本土”资源。可以说,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中西合璧、古今合用的典范。

4.放眼未来,始终以解决前瞻性问题为导向。政治经济学本就是在回应“时代之问”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回应资本主义时代之问中孕育而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回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中成长起来的。具体来说,国内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是在依次妥善回应“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时代之问”中得到人民支持并丰富完善的。国内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学者们能够以真问题为核心,以未来为关照,以积极探索和解决前瞻性问题为己任。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方向。

1.学科遭遇冷落。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历程的梳理,可以清晰地发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都处于“寒冬”和“低潮”期。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学科遭到冷落。具体说来,由于我们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不够清晰、学界对于热点问题的研究方式发生了偏离、面临西方经济学的巨大冲击和评价体系的不合理等问题直接打消了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直接影响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壮大。

2.人文属性弱化。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其理论实质无不是“撇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专注于人如何物尽其用”的维护私有制的经济学。在竭力探寻物尽其用的过程中直接无视人的要素,继而逐渐消解掉经济学的人文属性。在国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深受西方经济学思维的影响而使得政治经济学的人文属性趋于弱化,重物轻人、重利轻义是当前研究过程中的典型表现。

3.实证研究不足。政治经济学实则是一种批判的实证科学,它以犀利的批判性而克服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研究范式。当然,在对现实疑难的讨论过程中,政治经济学擅长理论分析而非实证分析,而使得它的研究过程并不直观。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也缺乏包括数理实证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简单说来,当前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缺乏有效的实证探讨,而使理论的论证和结果显得干瘪乏味。

4.原创成果缺乏。在7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丰硕,代表人物众多,学科发展势头也逐渐复苏,但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原创性、有说服力的成果并不多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构建带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的政治经济学的原创性理论依旧还处于摸索阶段。换言之,在解释和回应新时代诸多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总结和积极构建适合中国人自己阅读、理解和运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任重而道远。

六、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化方向与前景展望

在梳理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找到学界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继而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

(一)研究的深化方向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硕果累累,但也问题重重。我们今后的研究除了要继续发扬优秀传统和持续落实有益经验外,还应该提升研究的意识。

1.学科意识:有效提升政治经济学的话语权。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首先要有学科意识,强化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科自觉。无论是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还是将其视为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探讨,都要强化学科意识。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明晰政治经济学的“所作”与“所为”,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中,还要有理有据地展开同西方经济学的交锋。当然,各大机构的评价体系的制定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应的考核和晋升标准,要科学而理性地对待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成果。由此而提升政治经济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继而重树政治经济学的话语权。

2.人文意识:在科学研究之中凸显人文属性。面临人文属性弱化的问题,我们必须提升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人文意识。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要竭力改掉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陋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工人阶级的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人民的经济学。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研究“物尽其用”的方法,也要探讨“人尽其才”的举措,做到既见物又见人。易言之,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必须要真正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而构建急民所需、为民请命、解民之困和与民谋利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3.科学意识: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互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它以理论分析的方式考察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彻底反对一切形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门开放的科学。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政治经济学都可以加以吸收和利用。面对当前社会中的诸多理论问题和现实难题,政治经济学要充分展现其解释问题和回应问题的理论潜能,就要注重从逻辑上梳理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当然,还需要利用一些实证的分析方法,以增强说服力。在理论透析和实证分析中完美地回应相关问题。

4.创新意识:加强理论创新输出原创性成果。创新是一门学科能否与时俱进的关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要有创新意识。针对变化发展了的环境,面对变化发展了的问题,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必须要积极主动地调整研究视角、打破常规思路、谋求新的出路。在新时代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落脚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继而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为实现共产主义添砖加瓦。

(二)研究的前景展望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终于走出“寒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形势将会一片大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迎来研究的“黄金时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倡导要“学好”和“用好”政治经济学。自此之后,学界围绕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展开了全方位的解读。随着我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的经历,也会更加坚定我们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信,继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定的历史机遇期,面临着新的社会矛盾和新的社会问题,也需要政治经济学来分析和破解社会疑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环境,这个时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黄金时代”。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研究全面开展。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后,从学理上展开对该问题的全面而科学的分析就成了政治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任务。随着各方力量的支持,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来讲通、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任务必然能够顺利完成。随着各级单位的充分重视,各种基金的大力支持,各个理论阵地的鼎力相助,势必会有一大批研究相关问题的理论文章问世,也必将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一代代学人的自觉加入研究阵营,随着政治经济学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潜能的充分发挥,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势必会迈入一个新台阶,取得更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特色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正义逻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