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疗法联合电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21-02-24 07:33刘彦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上肢针灸综合征

刘彦子

(河南省洛阳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 洛阳 471000)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卒中后2~3 个月[1]。患者表现为肩部活动受限,出现烧灼样痛、麻木感与疼痛,手指肿胀、屈伸困难,上肢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当前西医对于肩手综合征多采取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皮质激素,并以康复锻炼作为辅助,但治疗效果有限[2]。研究发现,对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针灸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治疗效果显著[3]。温针灸与电针疗法都是以穴位刺激为主,从而调整患者脏腑功能,调和血气,疏通经络。因此,本研究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温针灸联合电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 月 ~2020 年 12 月收治的90 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符合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依从性好。排除标准: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合并严重重要脏器疾病者;中途退出研究或不配合研究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将90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 n 年龄(岁)男 女(例) (例)脑卒中病程(d)卒中类型(例)缺血性 出血性观察组对照组χ2/t P 45 45 28 17 30 15 0.194 0.660 67.03±2.54 66.25±2.65 1.425 0.158 42.22±1.54 42.51±1.55 0.890 0.376 16 29 18 27 0.189 0.664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行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营养神经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由我科康复治疗师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冰水刺激浸泡、压迫性缠绕以及肢体运动与摆放等[5]。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针灸联合电针疗法。(1)温针灸。患者采取仰卧位,将上肢伸直放置在枕头上,手指张开。取合谷穴、外关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臂臑穴、肩髎穴、肩髃穴、内关穴、尺泽穴、极泉穴下1 寸。应用0.3 mm×40.0 mm 针灸针,对极泉穴下1 寸采用提插泻法,待患者有抽动感或麻胀感,抽动3 次。内关穴和尺泽穴应用提插捻转泻法,持续1 min。对合谷穴、外关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臂臑穴、肩髎穴、肩髃穴、内关穴应用提插捻转补法1 min,随后留针,并取长2 cm 的清艾条放置在针柄上段,点燃底部,艾条底部离皮肤需保持4 cm,防止烫伤,每个穴位灸 3 壮。1 次 /d,5 次 /周。(2)电针疗法。取阿是穴、外关穴、肩贞穴、肩髎穴、肩髃穴,进针 10~35 min,应用电针仪(型号为 G6850-Ⅱ),选择疏密波,电流以患者能耐受度为度。两组患者共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上肢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疼痛: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疼痛最剧烈,让患者依照自己的感觉选择对应分数。上肢功能: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上肢部分评估,分数越高代表上肢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分数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高。(2)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治疗后无任何萎缩症状,肩关节处肿胀与疼痛消失,可以达到正常生活活动范围标准为痊愈;治疗后上肢功能基本达到生活活动范围,出现浅表肌肉萎缩情况,但萎缩不明显,上肢疼痛与肿胀明显减轻为显效;治疗后存在一定肌肉萎缩症状,稍有疼痛感与肿胀情况,能够完成一定生活活动为有效;治疗后存在明显萎缩情况,肿胀与疼痛症状无明显缓解,没有达到正常生活活动范围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3.0 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则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FMA、MBI 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VAS、FMA、MBI 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降低,FMA、MBI 评分升高,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 VAS、FMA、MBI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 VAS、FMA、MBI 评分对比(分,)

MBI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V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FM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45 45 6.491 1.134 0.000 0.260 31.859 19.887 0.000 0.000 12.485 6.457 0.000 0.000 tP 6.37±3.02 6.13±2.87 0.386 0.700 3.09±1.54 5.59±1.40 8.058 0.000 26.02±2.50 26.31±2.48 0.552 0.582 53.08±5.12 40.49±4.09 12.888 0.000 35.90±11.29 36.03±11.30 0.055 0.956 65.21±10.98 51.23±11.03 6.026 0.000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属“痹症、中风”等范畴,基本病因为脉络痹阻、气虚血瘀,气能行血,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淤血闭阻经络,导致腕、手、肩等关节出现疼痛[6]。三焦经通调水道,能通经络、祛风湿,而肩臂痛多数经络不通。有研究发现,对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针灸[7]。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对卒中后遗症患者应用康复疗法联合电针治疗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8]。因此,本研究选取温针灸与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以达到缓解疼痛、消除水肿、调节血气、温经通络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温针灸联合电针疗法治疗效果更好。这是因为针灸可刺激相关穴位,极泉穴下1寸在臂丛神经处,尺泽穴在桡神经主干附近,针刺这两穴能够激活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减轻末梢神经兴奋,阻滞感觉神经传导,加强血液循环,提升通阀。且点燃艾条可祛湿寒、理气血,温针灸能够使热力沿针迅速传递,治疗效果更优。电针疗法是在传统针刺疗法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经络穴位疗法,可协调阴阳,疏通经络。电针有着不同的波形,可对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产生刺激,提升肌肉韧带张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治疗效果显著[9]。另外,本研究结果发现,应用温针灸联合电针疗法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感,提升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这是因为通过温针灸、电针两种不同穴位刺激方式,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消除患者疼痛感,而且能够增加患者血液循环,增强患者肩关节稳定性和肩周肌群肌力,从而提升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温针灸联合电针疗法治疗,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感,提升患者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上肢针灸综合征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考前综合征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针灸
开学综合征
一毛学琴记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32例——附单纯功能锻炼22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