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温净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语: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俄罗斯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音乐家,被誉为俄罗斯音乐大师、旋律大师,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特征,风格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民内心的痛苦,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性,他注重音乐的结合,将鲜明的旋律主题与浓郁的民族风格结合在一起,为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了非常宝贵的贡献。他的作品在俄罗斯很受重视,在全世界也受到极大的推广与演奏,他的钢琴协奏曲,尤其是《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轰动全世界,著名钢琴家霍洛维茨、郎朗、基辛都曾演奏过他的这首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谱写了三首钢琴协奏曲,其中第一钢琴协奏曲最为出色,也最常演奏,是众多同类作品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乐曲之一。本首曲子具有豪放的斯拉夫特性。乐曲中钢琴与指挥家的合作,以及与管弦乐队的合作,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乐曲具有鲜明的民谣主题色彩,旋律脍炙人口,感人肺腑,在初次听时就能够给听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反映出作者在低谷时期,依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乐曲民族特点特别的突出,作者运用的是乌克兰民族曲调,又加入了协奏曲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抒情性,这三样结合在一起,使乐曲具有强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也使乐曲要表现的形象非常的鲜明,很多指挥家与演奏家,在演奏此曲时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感受,听众们也对此曲也具有发自内心的感动。
笔者对基辛、郎朗、卡蒂雅、阿格里奇、王羽佳、霍洛维茨六位演奏家的演奏进行了可视化分析:
叶甫格尼·基辛(Евгений Кисин)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惊人的钢琴天才”。这一版本是基辛14岁的时候,与卡拉扬及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震惊欧洲。卡拉扬是著名的指挥家,这版是他在1988年指挥的。他们合作的这版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从刚开始旋律出来时,就特别吸引人的感官与听觉,使听众一下就被带入音乐中。虽然说基辛那个时候才十四岁,年龄非常小,但是他将这首曲子处理的非常的细腻,又在细腻中充满着爆发力,就是那种被压迫了很久,要爆发出来的民族振兴的感觉。
基辛在演奏过程中,身体的摆动,以及头部的一些肢体动作使得这首曲子更加的应景,乐队刚开始奏出著名的“So Mi Re Do”旋律出来时,曲调就印入听众脑海,基辛几个和弦连接做的非常流畅,当时的基辛一头爆炸卷发,每个和弦都随身体的动作而被赋予生命力。这版与卡拉扬的指挥,和乐队配合都非常完美,基辛在演奏的时候给人一种收放自如的感觉,乐曲是一种在流趟中变化着,同时又具有盛开的傲气,当时的卡拉扬就夸基辛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奏家。
从可视化图来分析,基辛的波线非常的高,这是乐曲14秒到20秒的可视化图,14秒之前是乐队演奏,从这里钢琴开始加入,每个高度波线代表一个和弦,可以看到上下波线都很高,证明声音振动的频率非常快且深远。由此可以想象到和弦的力度非常的强,而笔者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也看到基辛随着身体的动作,每一个和弦都非常的出彩。这版被人们称作“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时代的开始”。这场演出后,卡拉扬不久时就去世了,但是他们留给人们的音乐,却是最经典的版本之一。
郎朗是中国钢琴演奏家,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他是因为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成名。他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个版本是他与巴黎交响乐团合作的。他的身体,刚开始做的比较的正,后来就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感觉。身体的动作非常的自如,手指的触键非常的干净利索,声音非常的浑厚,且具有穿透力,每个音都非常的清新有力。郎朗将自己对曲子的理解用面部表情表达出来,他用眼神、嘴巴,以及整张脸的表情,用他自己的理解将这样的感情表现出来。郎朗有时候演奏还会不自觉的跟上一起唱旋律。用他丰富的面部表情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作者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二度创作,表现出来。郎朗在演奏一连串下行音阶的时候,脸部的肌肉都在抖动。在表现那种民族抗争的感觉,弹奏和弦的时候,每个和弦都给人一种能从凳子上站起来的感觉。在非常有名的一段旋律出来的时候,整体的感觉非常的辉煌,给听众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郎朗在演奏的过程中,整首曲子的强弱对比非常的强烈,定音鼓的使用也非常的衬气氛,定音鼓的使用,是我听过最强有力的一个版本。
从可视化图来分析,郎朗几个和弦的连接性非常的好,音乐的振动频率非常的有规律,这与他和乐队的合作是密不可分的。从图中可想到,他弹奏的声音是干净利落的,整体的音响效果是这个版本的出彩之处。
卡蒂雅·布妮亚缇什维莉(Khatia Buniatshhvili)的演奏风格是典型的俄派系风格,这一版本是他与祖宾梅塔指挥家一起完成的,与以色列爱乐乐团一起合作,她的版本带有深深的情感。这一版本刚开始,卡蒂雅的手有一个很大的推动式动作,使得整场音乐给人一种很大气的感觉,开了一个很好的场。在演奏到第三句的时候,卡地雅有一个向上仰望的表情,给人一种向往、追求光明的感觉。在演奏过程中,卡蒂雅有几个头发向上甩动的动作,这个动作为本首曲子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卡蒂雅在演奏到第七分钟的时候,眼睛中那种的向往光明更加的强烈,她的眼睛非常的有故事,使听众能够跟着进入到这首曲子中。在演奏中有一部分,卡蒂雅左手与指挥家的指挥棒一起向上挥动,整体将乐曲带动到迎接光明的部分,这使乐曲达到最辉煌的部分。她的演奏的速度非常的快,手臂与身体非常的流畅,手臂的呼吸非常的匀称,快速跑动的部分一气呵成。整首曲子与指挥、乐队的配都非常的契合,与小提琴、低音鼓的配合都非常的完美。
从可视化图来分析,波线的振动频率是比较柔和的,声音整体的连接性很好,演奏出的音色是饱满柔和的,推动整体的音乐具有归属感。
玛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是阿根廷著名的女钢琴家,他在1965年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他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独步非常快,视奏也很快,弹奏的速度非常快。他的演奏技巧卓越、热情奔、奔放,拥有很多男钢琴家都难以企及的技巧,使她成为当代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她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极为出色的录音版本,这版是她与迪图瓦指挥家以及皇家爱乐团合作的。阿格里奇的双手非常大,她演奏的版本力度非常的强,整首演奏下来给听众一种很大气的感觉,与指挥以及乐队合作出来的音色很立体。在最后第三乐章弹奏的八度中,弹奏强与弱的对比非常的出色,深刻表现出乐曲的戏剧冲突性。
从可视化图来分析,从十四秒开始,波线非常的高,将阿格里奇的可视化分析图与郎朗的作对比,发现阿格里奇的波线并不低于郎朗的波线,波线代表声音振动的频率与力度的大小,也就是说阿格里奇的力度并不低于郎朗的力度。波线的起伏也非常的大,证明她的速度非常的快。
王羽佳,世界青年钢琴演奏家,国际钢琴演奏者。她演奏的版本是他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的,她在美国留学学习钢琴,演奏具有强烈的欧美风格,王羽佳在穿着和音乐上都非常有自己的个性,她的音乐中有个人性格的彰显。无论是从穿着上还是音乐上,她都给人一种很酷的感觉。她的双手非常的大,在弹奏八度以及更大的和弦时都非常的有力,她的手指跑动的非常的灵活,在技术上也非常的娴熟。
从可视化图来分析,王羽佳的可视化分析图与郎朗的相似,每个和弦的振动频率都比较相似。这可能与他们在同一所学校学习钢琴有关,他们的波线图穿透力都比较强,音乐的连接性也非常好,可能这与她有一双强有力的双手有关,这使得她能弹奏出与男生版本类似的音响效果。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世界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很早就显露出音乐才华,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之大成。1928年赴美,与托马斯·比彻姆爵士指挥的纽约爱乐合作,在布什戈尔茨钢琴上演奏出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一举成名。霍洛维兹演奏的这一版本是她与指挥家托斯卡尼尼合作的,这一版本只有音频,没有留下来的视频。但是在听音频的过程中,依然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感。霍洛维兹弹奏的版本,是笔者听过最快的一个版本,尤其是在他的八度跑动中,速度非常之快,很少有钢琴演奏家能够超越他的技术,尤其是在最后结束的时候,那几个音他弹得又快、又清晰又、又响亮,与乐队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霍洛维茨在弹奏一连串下行的音阶时,给人的感觉是快又稳,推进力又非常的强。他与乐队的衔接,也是给人一种无缝衔接的感觉。霍洛维兹在演奏快速与慢速,以及力度上强与弱的对比时,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对比。在听音频的过程中,可以想象到现场的震撼,以及他情感带动身体,用身体将自己的情感注入钢琴中,通过钢琴表现出来。他将自己与作品合为一体,诠释着自己对光明的理解。
从可视化图来分析,霍洛维兹的波线速度是非常快的,他弹奏出的和弦,强且有力,又快又准。波线的宽度与其他几位演奏家相比较,也是最宽的,证明他声音的穿透力也非常的浑厚。无论是从速度、力度,还是声音的穿透力来说,都是非常的出色。
通过对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了解,以及几位演奏家的版本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无论是身体的动作,还是面部的表情以及手指速度力度,都影响着整个演奏的效果。通过可视化分析,可以增加对音乐的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将音乐所要表现出来的内容更完整的诠释出来。笔者在听音乐表演课时,就听王老师说,在表演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在表达自己,所以每一个作曲家演奏的协奏曲,就是他们自己的“第一钢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