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助力博物馆的深度表达

2021-02-24 19:13林逸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

林逸萱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城市建设、乡村建设的进程也逐渐深化,众多文化遗产正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消失,为使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不受时代变革的影响,国家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升,树立了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博物馆可以将文化遗产汇聚在一个空间中,能够给予参观者不同的视觉感受、欣赏感受,呈现出区域内鲜明的文化遗产风貌,对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论述文化遗产在博物馆展览中的作用,以及现阶段博物馆的经营与发展现状,整合以上研究内容,探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展览工作中的使用方式,力求能够为我国众多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利用;建筑特征;展示方式

0 引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也不断追求精神文明的进步,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领域内的“陈旧部分”,已经逐渐消失,并且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区域也随着人们拓展自然的进程逐渐压缩,众多原生态环境逐渐消失,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近年来,世界领域内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水平逐渐提升,我国也需要注重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地位,引入现代化、科技化的方法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传统文化的“二次飞越”。

1 博物馆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前所未有的富足,转而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让人们的神经紧绷、焦虑,他们也渴望享受高端艺术文化所带来美的享受,各地的博物馆参观人数剧增,在新时期以往的常态展示方式和文化传播形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阶段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国博物馆应如何抓住机遇,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已经逐渐脱离了民间“小打小闹”的阶段,转移成为国家引导、政府帮助、企业推动的公共文化遗产博物馆,呈现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变化。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且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源于民間、个人,文化遗产的传承特点相对明显。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学习者便是最初的文化遗产保护人员,这类群体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十分强烈的愿望和热情,这类群体所构建的文化遗产学习和交流场地便是文化遗产展示馆的最初形态。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作为法制保障,并对文化产业实行资金帮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数量逐渐增多,已经建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种类较多、形式多样,既能够展示区域内的文化遗产,又能够呈现出多种遗产类型,或是将不同文化遗产项目组成文化遗产博览园等,使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结构不断完善、优化。

2 博物馆在文化遗产展示和利用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首先,博物馆能够将区域内的文化遗产集中在一个空间中,给予参观者集中、显著、鲜明的参观体验。博物馆通过不同的展览方式呈现出文化遗产的形式、特点,便于参观者理解和感知。还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借助现代化技术,呈现活态展示,十分吸引眼球。

其次,博物馆能够有效保护文化遗产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涉,能够将众多与之相关的物品、技术融合在一起,既能够调查、收集相关资料,也能够研究、整理文化遗产内容,还能够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作用。无疑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呈现文化遗产的历史魅力和现实价值。

再次,博物馆举办的展览能够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名片、文化的窗口,观赏城市文化遗产能够看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底蕴,能够展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与特色。

最后,博物馆展示能够实现展品的“二次价值”。博物馆能够使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在新时期内实现自身的价值,借助历史教育、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宣讲的形式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或者是展出、租赁文化遗产等,获得直观的经济价值。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力求能够增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为我国传统文化、哲学、美学等方面搭建新时期的展示平台,助力我国传统文化在现阶段的二次发展。2016年,通过中央财政安排2390万元,支持18个国家级生态区62个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工作,并安排2520万元在生态区增设287个文化遗产传习点。2017年,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原文化部牵头研究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3 博物馆展览的转变措施

3.1 转变以往展示形态,呈现沉浸式展览

在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阶段,需要对展品进行分类和重组,全面了解不同展品之间的关系。在对众多素材分门别类的过程中需要秉承科学性、逻辑性等原则,或者是利用某种特定的概念界定,将一个或者多个展品呈现出的事物、文化、特点加以甄别。展品的分类方式可以使用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品类顺序等,在展品分类阶段,需要重点分析一个主要展品的内涵和价值,衍生出保管、使用、介绍、布置等多个方向的内容。在此期间,可以借助由点及面的方式,采用由浅入深的推理手法,或是使用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利用不同的分类方式呈现出不同的陈列效果,展览方式对参观者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在博物馆静态场景展示中,可以设置多个观察点,参观者的视角能够从一个观察点移动到另外一个观察点,既能够看到场景的变化,也能够看清展品的情况,再借助VR技术营造的氛围,灵活运用多种展示方式,为参观者呈现沉浸式展览。

博物馆展览中叙事逻辑的呈现较为复杂,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在博物馆布局和展示中利用一条逻辑思维线路,将不同的素材内容串联起来,展示出一个或者几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并且能够在一条思路上展现不同展品和场景。基于人的认知和理解角度来讲,逻辑线路的确定十分重要,它能直接影响到参观者的感知效果。看似没有紧密关联的事物在逻辑线路的营造中有着内在线路的联系,我们也称其为情节叙事的展现手法。博物馆展览时的情节展示是逐渐深化的过程,能够使博物馆中的展品形成叙事线索。博物馆文物展览设计需要呈现出讲故事的特点,故事情节由逻辑思维推动,时间是叙事的要素之一,能够呈现出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过程,在时间的推动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始末原委娓娓道来,展现出特定历史阶段的场景,比如河南中国最大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福州三坊七巷等世遗。

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应该绕开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改变以往的图、文字、讲解的方式,让走进博物馆的参观者参与程度得到升级,产生主动的、实战的、令人深刻的观展体验,在展示的过程中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沉浸感,也可称之为临场感、存在感,是指参观者在观赏产品的过程中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了相对真实的情感变化,参观者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虚拟现实营造的环境中,感受到环境内部的情境、氛围、特点,在听觉、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实现“真实化”。

3.2 强调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关联

博物馆中文化遗产的最佳展示方式是能够形成展品、参观者、博物馆之间的情感共鸣,在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确保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够有所感悟、有所学习。在展示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一点便是关联性,既可以是时间关联,也可以是空间结构的关联,只要能够抓住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够实现整体、系统的展示设计。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需要极强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实现文物展览可视化、空间化、逻辑化。在博物馆空间布局和展览设计工作中,要形成互相关联、互相引导的逻辑思维关系,强调场景的转换和对比,展现出场景之间的空间反差,提升博物馆整体设计的跳跃性、灵活性。通过空间对比能够呈现出不同场景的特点,参观者在游览每一个场景的过程中都能够带着探索、期待的情绪,可以降低游览的疲劳感。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助力博物馆深度表达。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更应该依托历史文脉的足迹,让现代人走进博物馆,就能够重新感受曾经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

例如,福建文化遗产大看台的文化遗产展示舞台更倾向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等表演艺术的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不应束之高阁,也不应该大费周章地将所有项目新建成变味的文化遗产传习所,而是让地域性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历史文脉相融合,依托于博物馆展厅文化,在其展出的时间节点,进行活态展示。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文化遗产,并通过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文化遗产带出中国,走向世界。这种展示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博物馆的竞争力,增强博物馆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公众进行评价与交流,并且能够将具有我国特点的文化遗产产品进行二次创造和设计,形成具有其他国家文化元素的文化遗产产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3.3 构建参观思维逻辑

博物馆展览需要构建独一无二的风格和环境,参观者进入博物馆后,文化遗产展品的摆放、博物馆的布局、整体气氛都会影响参观者心境,这也是参观者对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展品的首要印象。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展品的特点创建生动、丰富、特别的参观气氛,一些博物馆在入口处会设置一些体积较大的模型、雕塑等,展现出博物馆的整体风格。在陈设布局上需要具备逻辑性,为参观者呈现清晰的游览顺序,使参观者自然而然地产生联想和想象。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会将历史发展进程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相关的文化遗产展品也会随着时间变化而逐一陈列,便于参观者游览、感悟、学习。展品陈列还需要具备关联性,可以由一件展品进行发散式讲解,周围摆放与之相关的展品,并且进行详细解说,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展示内容。

文化遗产展览可以在宏观角度上对博物馆总体设计理念、风格进行下定义,根据展示的文物、素材,明确博物馆建设的基本目的,从对参观者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精准定位参观者的展览需求。在文化遗产展示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给予展品标签式的强调,根据展品的特点、形态,强调其存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呈现出展品鲜明、生动的文化特点。在此期间,需要发挥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艺术思维、逻辑思维等,在理解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展示信息传达的主体,详细分析展示的素材,使展示流程环环相扣,力求呈现出展品的最佳效果,吸引参观者的目光。

4 结论

博物馆举办文化遗产展览时,首先要求展览传递的信息内容要高效、直接,参观者在参观和游览博物馆时要能够直观、有效地感受信息的传递。若是在展示过程中呈现出冗杂、零散的信息,一方面会影响博物馆的展览效果,另一方面也制約了文化遗产的发展空间,不利于文化遗产的表达。鉴于此,设计人员需要认识文化遗产在博物馆展览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制订行之有效的展览方式,助力文化遗产在博物馆中的二次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林.一个“主旋律”云展览—“新时代·新故宫—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云展览”介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4):1-6.

[2]曾小珊.农业“非遗”翻译与传播机制研究—评《博物馆与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21,42(7):620-621.

[3]江南.非遗进博物馆的几点思考—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2):136-138.

[4]陈述知.运河流域非遗策展与运营探索—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例[J].东南文化,2021(3):142-147.

[5]张博,高霄旭.浅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技化展示—以法国拉斯科洞穴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1(2):24-32.

[6]苏璇.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J].上海工艺美术,2021(2):105-106.

[7]李嵇扬,章宇.面向儿童的文化遗产文化交互体验研究—以苏州文化遗产馆桃花坞展区为例[J].装饰,2021(5):138-139.

[8]郭贝贝.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延安宝塔山窑洞风貌提升策略研究[J].美术大观,2021(5):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