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现状调查研究

2021-02-24 19:13张发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

张发雷

摘 要:邳州市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有大量的文化遗址,现存于邳州市博物馆的汉代画像石,大多数出土于墓葬,由于埋藏时间久远,加之在出土后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大部分画像石暴露在室外,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侵蚀、生物侵蚀,导致部分画像石出现表层断裂、开裂、粉化和局部缺失等现象。文章对邳州市博物馆石质文物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出现的问题及病害成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修复措施,希望能够对有效保护石质文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邳州市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与修复

邳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在夏商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千百年来邳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汉画像石是汉代墓葬文化的重要代表。现出土的汉代石质文物,较好地替补了淮河地区汉时期的历史考古空白,也为研究该地区汉代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但目前出土的石质文物,大部分受到人为破坏、自然因素侵蚀,严重影响了文物的完整性,如果不进行保护和修复,文物的寿命周期将进一步缩短。为了更好地保护石质文物,在尊重历史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原貌,为挖掘汉代历史提供有力的实物资料。

1 邳州市博物馆石质文物保护现状调查

两汉时期,墓葬文化盛行,汉画像石正是丧葬文化的产物。当前,邳州出土了大量汉画像石墓葬群。现存于邳州市博物馆的汉代画像石有70多块,画像的造型非常精美,活灵活现、气势恢宏,均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1.1 结构形态方面

邳州市博物馆现存的汉画像石主要出土于墓葬,画像主要在门槛石、门楣石、扉石和柱石上,形态结构以条形和块状为主,也有一部分因受到破坏呈不规则形状,比如断裂的门楣石、门槛石等,这些残片的长度和宽度大部分在几十厘米到几米之间不等。

1.2 内容方面

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墓主人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出行游玩、风俗礼仪等。对邳州市博物馆现存汉画像石进行分析,发现既有写实的多车马出行图、百席晏饮图、迎宾拜谒图等现实生活场景,也有源自神话故事的题材元素,比如神龟神鱼、龙凤交颈、龙凤呈祥、朱雀等祥禽瑞兽,以及大量的几何图形,真实地展现了汉代人的思维模式、生死观和宇宙观。

1.3 绘画风格方面

通过研究发现,汉画像石上的图形以阳线浮雕为主,图案文字极其精美,工匠具有很高的绘画水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画面线条灵活多变,婉转流畅,虚实得当,鸟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人物肢体语言极为丰富,声情并茂,人物造型自由舒展,大量几何图形对称工整,线条非常清晰。总体而言,这些石质文物绘画笔法非常细腻,画面感染力极强,艺术风格极富创造性。

对现存石质文物进行分析发现,汉画像石中蕴藏大量的考古信息,通过这些残片画像能够发现汉代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以及思想体系等方面的蛛丝马迹,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2 邳州市博物馆石质文物损坏情况与成因分析

经社会科学院考古鉴定,邳州市博物馆的汉画像石材质属于石灰岩,坚固性、加工性、耐磨性很强,具有很好的胶结性能。通过调研发现,这批石质文物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石体表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病害现象,比如局部残缺、表层裂痕、风化剥落以及表面附着物污染等。

2.1 局部缺失残损,表面裂痕明显

现存的一块门楣石,长度为104厘米,宽度94厘米,破损缺失,中间有一条裂缝,表面层片脱落严重,画像模糊不清,已很难分辨内容。现存的壁画的一部分,形态保存得较为完整,但表面也存在浅表性裂痕。

主要成因:①文物的存世时间久远,深埋地下,石质本体材料出现劣化;②机械性损伤,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比如地表发生沉降、震动、倾倒,导致文物受力不均,造成纹理结构的开裂、断层和残损情况;③出土过程中发生应力性损伤,或出土后保存方式不当。

2.2 表面有附着物,污染现象严重

邳州市博物馆的汉画像石出土之后,长时间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到各种腐蚀物的侵蚀,表面形成了不同厚度的附着物,不仅造成文物表层变色,影响文物的美观,也对文物价值造成损害,更严重影响文物的寿命。从邳州市博物馆现存石质文物来看,或多或少都存在附着物污染的现象。

主要成因:①微生物的影响。文物出土后与空气充分接触,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苔藓、细菌等微生物黏着在画像石的表层,久而久之就会在文物表层形成厚厚的一层附着物;②现存文物由于疏于管理。保护措施不够充分,人为因素导致表面污染,比如部分文物表层有油漆、水泥、染料的痕迹。

2.3 石质酥粉,风化严重

调研发现,大量现存浮雕画像存在石质酥粉、表面风化的情况。有些瑞兽画像表层掉落非常严重(图1、图2),尤其凸出的地方大面积剥落,乌龟、鱼、鸟等瑞兽已失去了原貌,周边的花纹配图也模糊不清。

主要成因:①化学作用。画像石主要成分为碳酸盐,当遇到外界酸性气体侵蚀时,表面会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大面积酥碱粉化现象。②物理作用。当长时间受到风吹日晒时,画像石的表层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加上外界温度、湿度的变化,导致表层剥落。③生物作用。附着于表层的微生物、菌丝等扎根于岩石缝隙中,会损坏画像石表层的完整性,加速风化。

2.4 表面病害嚴重

表面病害的类型很多,主要表现为表面粉化剥落、泛盐、片状剥落、鳞片状起翘和剥落、空洞状的风化等症状。

主要成因:①文物表层凹凸不平,在毛细作用下,表层容易积聚可溶性盐,对文物表层造成侵蚀;②长期遭受雨水的冲刷,导致表层出现沟槽、坑窝的形状;③表面溶解风化,软质杂物掉落后,导致表层出现空洞。

2.5 文物表面空鼓

部分石质文物的表层还没有完全脱落,而是形成了空腔或者鼓包的情况。

主要成因:①水分通过缝隙渗入表层后引起的膨胀;②可溶性盐进入表层内部后形成结晶体,随着结晶体聚集增多,导致文物出现空鼓现象。

2.6 表层生物病害

邳州市博物馆的汉画像石存在表层微生物病害的情况,对文物造成严重损伤,比如导致文物开裂、表层颜色变化、加速风化等。

主要成因:①生长于文物缝隙中的植物,比如苔藓等;②昆虫、蚂蚁等小动物在文物表层活动,分泌排泄,在空鼓和裂缝的地方筑巢,对文物造成伤害;③附着于表层的菌群类微生物,对文物外观造成伤害,并导致文物易出现风化现象。

3 邳州市博物馆石质文物的修复情况

邳州市博物馆的汉画像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当前博物馆已经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在加强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对部分文物进行了还原性修复,具体修复情况如下。

3.1 清理文物表层有害附着物

表面附着物不仅会影响文物的外在美观,长时间不清理还会加速文物表层风化。为此,邳州市博物馆根据附着物的类型,采取不同方法进行了清理。一是对于汉画像石表层的非本体物质,比如灰尘、涂料等,使用竹木材质的自制工具进行手动清理,清除完之后使用蒸馏水或者去离子水进行冲洗处理;二是对于比较坚硬的附着物,先使用滴管滴渗或棉球蘸取乙醇水溶液的方式,对局部进行涂擦,当附着物软化之后再对其进行清除处理;三是对于文物表层非常坚硬的沉淀物,使用小型洁牙仪器进行清除,然后再对其进行清洗处理。

3.2 合理补配文物裂痕、缝隙,修饰外观

对于文物表層的裂痕和缝隙,邳州市博物馆在遵守保护文物原貌的基础上,使用“191型”不饱和聚酯树脂大理石粉或者普通石粉,对部分文物表面的缝隙、裂痕,以及局部微小的缺失部分进行复原性填补,此类补料没有腐蚀性,成膜性好、稳定性高、耐候性强,对文物原件的影响较小,且操作过程简单,容易把握。在填补完成之后,待补配材料完全固化之后,再对补配部位进行修饰处理,使填补物与文物本体能够高度吻合,实现保护和修复文物的目的。同时,还对修复之后的文物效果进行处理,为了使补配部位和原件的颜色效果一致,通常采用附着力和遮盖效果好、不容易掉色的丙烯颜料和矿物质进行配色,使修复后的文物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原始面貌。

4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建议

通过调研发现,邳州市博物馆现存的70多块汉画像石由于病害类型不同,实施保护的时间较短,且对文物保护的研发投入不足,当前只能对部分修复难度较低的文物进行表面清理和缝隙填补,对于损伤严重的画像石仍然没有修复。对于这种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保护与修复建议。

4.1 改善文物存放的环境

邳州市博物馆石质文物露天存放,导致出现的风化、剥落、粉化等一系列问题,博物馆应该提供专门存放画像石的室内空间,避免风吹日晒和强光照射,将温度保持在14~24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45%~65%,最大限度地延缓风化的速度;为每块画像石进行加固,防止倾倒、碰撞,避免文物再次出现应力性缝隙、断裂,并且要做好防水、防潮、防火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文物受到外界影响。

4.2 创新文物修复方法

针对不同的病害特点要创新修复方法,比如对于表层污染、风化剥落、泛盐、裂缝、空鼓等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

①表层污染问题。当前,邳州市博物馆主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污渍,借助不同工具采取传统手工清理方式,缺乏更安全、更先进的清理方案,建议优先使用高压蒸汽、喷砂清洗等方法,尽量避免使用化学溶剂清洗。

②表层泛盐问题。对于表面泛盐现象,可以用水作为溶解剂,将水滴在泛盐部位,用脱脂棉将纤维宣纸浸湿之后,平铺在文物表层,然后用柔软的毛刷反复轻拍宣纸,使宣纸与文物表层紧密结合,等到将融盐吸附到宣纸上之后,再将纸张轻拿下来,反复操作,有效减少文物表层泛盐。

③表层风化问题。邳州市博物馆部分汉画像石风化非常严重,导致局部剥落、脱皮,在保护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物自身情况,选择性地使用表层封护,对表层进行加固,提高文物表层的耐风化程度,以及增强文物的渗透性和稳定性。

④文物缺失、裂缝问题。对于已经出现明显风化、沙化,或者存在解体风险的汉画像石,可以使用抗风化的岩石胶结物对其进行加固。

⑤空鼓和剥落问题。对于存在此类病害的汉画像石,可以使用传统的水硬性石灰材料将其开裂的岩片黏结住,以确保不会脱落。

4.3 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保护

对于损伤程度非常严重,且难以修复原貌的石质文物,应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及时记录和保留其真实和完整的现状信息,比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汉画像石进行扫描,准确记录它的大小、形状、颜色,以及立体图、剖面图等重要信息,建立汉画像的立体三维空间数字模型,再将其转化为数字图片进行永久性存档,使文物实现数字化,为以后研究、展览奠定基础。

5 结语

综上所述,邳州市博物馆现存汉画像石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但目前损坏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及时对其进行修复,完善保护措施。保护石质文物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邳州市博物馆严格落实《文物保护法》相关要求,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总原则,在尊重文物原貌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合理利用补配材料和技术手段,对汉画像石进行了修复,但由于部分汉画像石已经遭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害,采取常规的保护措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今后还需要不断探索文物保护措施和科学的修复方法,进而能够全面提高文物的保护水平,使其更好地展现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娜.把加固材料运用到石质文物保护工作中[J].当代旅游:下旬刊,2019(7):80.

[2]马振华.广东石质文物保护困境与对策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2):72-75.

[3]刘佳,刘玉荣,涂铭旌.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1(5):13-18.

[4]宋志辉.常见加固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J].文物世界,2019(2):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