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乾隆时期紫铜五供的保护与鉴赏

2021-02-24 19:13恽小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

摘 要:五供是宗教活动中重要的供养器,多在祭祀、庆典中陈设于佛像或神像前,是明清时期较为常见的祭祀法器。文章以一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乾隆时期紫铜五供为对象,意图从文化内涵和历史方面探讨清宫神教文化,并翔实记录了对此件文物相关信息的研究和严谨的保护过程。

关键词:清代乾隆时期紫铜五供;原状陈列;坤宁宫;文物保护修复

0 引言

故宫博物院设有独立的祭祀场所三十余处,无论是帝后日常起居的寝宫内(如养心殿佛堂),或是休闲娱乐的花园中(如慈宁花园佛堂),都设有供佛、供神之所,这些大大小小的佛堂和祭台组成了紫禁城中的宗教世界。

明清时期常在宫中进行祈福祭祀或各种宗教活动,这些宗教活动展现了皇室日常生活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而这些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宗教法器。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上万件法器类文物,是藏品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主要用于祭祀、修行、供养、庄严道场等,这些法器对于认识和了解宫廷文化、皇室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意义。满人重祭祀,主要信奉萨满教,使得清代宫廷与萨满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清代宫廷所用祭祀法器门类众多、工艺精湛、用料广泛,其中不乏珍贵稀有的材料,以彰显皇家用器的独特与尊贵①。

2020年7月,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金属修复组接到一套祭祀用法器—清代乾隆时期紫铜五供(以下简称“紫铜五供”)的除尘保养任务,是“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宫廷陈列单元的重要参展文物,工作人员随即开展相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1 文物信息及相关历史

1.1 文物档案

故宫博物院藏紫铜五供是清代乾隆年间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的宗教供养类祭法器,原状中这套紫铜五供包括一件象足香炉、两件佛像烛台②以及两件象驮花瓶。象足香炉高22厘米、口径17厘米、最宽27厘米,三象头作为足,象头装饰璎珞、镶嵌有彩色宝石,香炉带有木盖,封闭住内里的香灰,原配木质须弥底座。象驮花瓶高31.5厘米、最长22厘米、最宽13.5厘米、口径15厘米,两只大象相对而立,背部驼有觚状花瓶,花瓶鼓腹侈口,鼓腹带有两只兽首衔环,象和花瓶均装饰有璎珞和彩色宝石。佛像烛台高25厘米、底径11.5厘米,两人物姿势镜像,均单手托起烛台座,身飘披帛,大肚外露。人物脚踩底座则为紫铜一体铸造而成。这套五供的造型别致、生动优美、古朴大方,整体风格庄重质朴,做工精湛,堪称乾隆时期造办处的代表之作。

1.2 历史背景

清乾隆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清政府对宗教文化的扶植、清宫内外频繁举行的各类祭祀活动,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和物质基础。由于乾隆皇帝对宗教、祭祀、祭神的兴趣十分浓厚,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命清宫造办处制造了数量众多的神像、法器与供器。这个时期清宫造办处制作的各种法器、供器,还会遵照皇帝旨意,在器物上留作款识。目前,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带款识法器、供器以乾隆朝最多,该时期法器、供器的题材、样式、质地、工艺也最为丰富,它们代表了清代宫廷宗教器物制造的最高水平③。

这套紫铜五供陈列于故宫博物院坤宁宫,为坤宁宫神堂的夕祭原状陈列物品,位于坤宁宫神堂北侧。原状中除紫铜五供之外,还分别展示了夕祭神画像轴和红漆彩绘供柜,此套紫铜五供就放于红漆彩绘供柜上(图1)。

故宫博物院曾于1959年在坤宁宫做原状陈列展,结合清室善后委员会刊行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内务府广储司所存的坤宁宫陈设档、乾隆年间纂修的《满洲祭天祭神礼》以及《大清会典事例》《内务府办事则例》等清代官书和清室善后委员会拍摄的照片等资料,对坤宁宫以往收藏的物品进行研究后,进行原状陈列布置①,“文革”时撤陈。2001年,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原状陈列改陈组(现原状陈列组)经过对坤宁宫历史档案及文物状况的考察,恢复了清代坤宁宫朝祭、夕祭、求福祭等原状展示。坤宁宫北侧设置的蒙古神、画像神、无字神牌及神幔、低桌、腰铃、手鼓、花梨木拍板、供器等为夕祭陈设。

1.3 坤宁宫夕祭

坤宁宫作为萨满祭祀场所始于顺治初年。顺治帝于顺治元年(1644)九月到京,十月便仿盛京清宁宫制定了坤宁宫祀神礼②。坤宁宫祀神是宫中最频繁的祭祀,为清王朝宫廷独有,是清室祖先传承下来的一种祭神活动,可以说清代的坤宁宫已不是寝宫,而是一座神堂建筑。由于清代皇帝对祭祀、祭神的重视,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后宫的风气,导致清宫的萨满祭祀、祚福、祭灶等祭祀活动都有帝后乃至妃嫔参与其中。如《节次照常膳底档》中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皇帝曾“随领王子阿哥及蒙古额驸大人等三十余人进殿内叩头毕,入座进肉”。

坤宁宫几乎每天都有祭祀活动,俗称“日祭”,又分朝祭、夕祭两种,夕祭每天于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进行。夕祭神很多,有穆哩罕神、蒙古神、画像神、释迦牟尼、观世音等,可见坤宁宫祭祀的神是非常多元的,这种包容、多元的宗教背景对清代的宗教和文化政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

2 清宫里的五供

2.1 五供的文化内涵

五供是供养类法器,又名“五供养”“五具足”或“五供一堂”,最早为“五祭”之意,是汉朝的一种祭祀活动,即分别祭祀五个不同地方—南郊、北郊、明堂、高祖庙、世祖庙,共称为“五祭”。汉代蔡邕所著的《独断》卷下中提道:“正月上丁,祠南郊礼毕,次北郊、明堂、高祖庙、世祖庙,谓之五供。五供毕,以次上陵也。”④明清时期,五供一般指陈设在佛像或神位前的五件器物,一般是由一个香炉(或鼎)、一对烛台(或豆)和一对花觚(或花瓶、壶)组成,香炉居中,花觚和烛台在两侧,依次对称排列,其造型多仿制青铜器,在乾隆、道光年间极为盛行。

五供是随祭祀礼仪制度的形成逐渐演化而来的,是人们用香炉、烛台和花觚来敬神的一种礼仪形式,用五供侍奉来表示对神仙、菩萨的恭敬和礼拜。香炉摆放在五供的正中,是因为古人认为香是信使,在神龛前点香,诚心可达神前,故此又名“信香”。两个蜡台分别放于香炉两侧,蜡台小盘口的尖细顶端是安放藏蜡的,拜神、念经时焚香燃烛,以示光明。蜡台的两侧为花觚(或花瓶),花代表芳香清洁,但在蜡台两侧的花觚内一般插放灵芝和孔雀翎,僧侣或巫师念经时用孔雀翎蘸水向四周摔洒,名叫“散崇”或“弹法水”,以示吉祥。當时的人们认为,神前奉五供表示得到光明、清净之意。

2.2 清宫五供器

祭祀是我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供养法器是举行法事活动、宗教仪式以及修持佛法时供养诸佛的法器。清代宫廷诸多佛堂内、祭台上陈设着大量供器,种类丰富、工艺精湛、用材考究、装饰奢华,体现了清代宫廷特有的审美意趣。五供器常见有石五供、铜五供、珐琅五供和瓷五供等不同材质。

石五供最早见于明成祖长陵的石质祭台上,后世清代帝王陵寝皆效仿设置,成为明清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清光绪帝的崇陵⑤。

瓷五供以乾隆时期产出最佳,釉色以青花、粉彩、红彩、胭脂彩为主,纹饰常用云龙纹和缠枝莲花托八宝图案。江西省博物馆藏清代乾隆青花山水纹五供器①,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和一只香炉,均由上、下两部分分别烧制后组合而成;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曾展出一套瓷质五供—胭脂彩釉云龙纹轧道五供②,瓷觚颈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单行篆书款。这两套藏品均为清代乾隆时期瓷质五供器的上乘佳品。

清代珐琅五供器主要以掐丝珐琅和画珐琅居多。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时期画珐琅缠枝花卉五供,由一只香炉、一对花觚和一对烛台组成,以黄色为地,通体绘缠枝花卉,器口等边缘处镀金,花觚和烛台的近足处饰蓝色回纹一周。器内饰天蓝釉。整体造型优美、做工精致,彰显了皇家的雍容华贵之气。

3 紫铜五供的修复保护过程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金属修复组接到这套清代乾隆时期紫铜五供的除尘保养任务后,认真研究了五供的历史背景、工艺技法,严格按照流程修复了这套藏品。具体流程如下:

①修前影像记录和修复方案的制定:拿到一件文物后,首先仔细观察文物,并保留修前影像资料,对于有重点伤况的位置进行记录,进而制定完整、详细的修复保护方案。此套紫铜五供是清宫传世佳品,长期存放于室内,并无明显的锈蚀和腐蚀痕迹,故整体采用物理除尘的方法进行保护。但因其曾经供奉于神像前,表面有过多烟熏产生的沉积物和黏着物需要清理,若有顽固的黏着物将采用剔除的方法进行去除。

②除尘清理:在确定好修复保护方案之后,首先进行的是除尘清理的工作,使用软毛刷清除文物表面的浮土。需要注意的是,象足香炉中还存放有昔日的一些香灰,为保证文物的原始状态,在清理文物之前,先把香灰全部取出,待修复保护完成之后,再放回香炉中。

③对表面的沉积物和黏着物进行清理:使用擦擦克林和文物除尘布蘸取纯水,拧干后轻轻擦拭文物表面,对文物表面的污垢和沉积物进行处理,达到表面光洁的效果。如若表面有黏着物难以清除,则使用竹木片制成的剔刀,轻轻剔除表面的附着物。最后使用干布轻轻擦去文物表面的水渍,静置直至表面彻底干燥。

④文物表面封护:用软布蘸少量文物保护修复业内广泛使用的微晶石蜡(renaissance micro-crystalline wax polish)擦拭文物表面进行封护,使器物表面形成完整的保护膜,抑制其表面锈蚀的产生,也使其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更加润泽。

⑤发现:在其中一个花瓶(图1右一)中,发现一张揉搓成团的黄纸,其作用可能与祭祀供奉有关,待修复保护完成后,再原样放置回去。

⑥修后影像记录:在文物保护的原则下,表面尘垢、脏污基本去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并且达到展览要求,最后对所保护的文物进行影像记录,留存档案。

4 总结

通过数月来的研究和修复保护工作,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金属修复组将这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乾隆时期紫铜五供的修复工作全部完成,基本恢复了其原有的历史风貌,达到展览展示的最佳效果(图2)。

此次修复的难度虽然不高,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本文翔实记录了对此件文物的相关研究和修复保护过程,对未来修复此类文物提供了更多理论和实际操作依据,如有不足之处待日后继续深入研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乾隆时期紫铜五供由恽小钢和高飞、尚素红、荀艷、宋建祥五位修复师共同修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