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地名文化演变探究

2021-02-24 16:22:49刘梦晴谭卓宁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8期
关键词:慈溪住宅区命名

刘梦晴 谭卓宁

摘要:随着慈溪城市日益发展,对地名文化内涵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以建国为界从共时角度探究慈溪现存地名文化变迁。建国前,慈溪地名文化主要以海塘文化、盐文化、桥文化、姓氏文化以及商贸文化为主;建国后,后三种文化在慈溪新生地名中得以传承延续,而前两种文化则随着海塘与盐地的消失而逐渐落没。与此同时,随着慈溪进入加速发展期,当地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参与慈溪地名的命名,慈溪地名中出现新兴文化。通过研究,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如何在时代大背景下继续发展传承提供案例分析。

关键词:慈溪;地名;文化;演变

一、引言

慈溪市历史悠久,地名背后的文化底蕴深厚,从国家、省市乃至镇政府层面,慈溪地名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家民政部印发《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1],使我国地名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据可依;慈溪市政府出台《关于做好<慈溪市地名志>编纂工作的通知》[2],对慈溪地名的考察给予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对慈溪地名文化内涵与变化规律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而学术界对慈溪地名文化的综合性研究以及建国前后地名文化的比较探究还处于空白阶段。

关于地名,陈桥驿先生定义为“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3],为地名研究奠定了基石。后人在此基础上,将城镇地名研究对象界定为“人们对某区域、街道、建筑、场所、居民住宅区的特定称谓”[4]。本文综合各家观点,同时结合国家地名管理中心和《慈溪县地名志》[5]对地名的收录情况,将研究对象确定为:村落名、街道名、建筑名和居民住宅区名。

周巷镇作为慈溪市的重点镇之一,地名的传承保护工作较为突出。翻阅《慈溪县地名志》《周巷镇志》[6]等文献资料发现,周巷镇的地名中,蕴含着传承至今的文化的地名数量颇丰,比例较高,诸如海塘文化、盐文化在内的古文化地名记载详细,是探索慈溪地名中传承文化的良好范本。浒山镇是慈溪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新兴城镇,自解放以来,发展迅速,交通发达,先后新建、改建诸多街道,成功兴建诸多商业大楼等商业设施,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浒山新生住宅区数量激增。在此背景下,浒山新生地名数量众多,且极具代表性,是研究慈溪新兴地名文化的最佳选择。本文以慈溪市浒山镇与周巷镇地名为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限,将慈溪现存地名文化分为传承与新兴文化两大类,归纳总结慈溪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地名命名所体现的主要文化及其特点。

二、慈溪地名中的传承文化

通过研究对比建国前后慈溪的地名文化,发现有部分文化不但在建国前对慈溪地名的命名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在建国后的慈溪地名命名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历史悠久,延续至今,传承性较强。

(一)姓氏文化

慈溪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据《慈溪县地名志》记载,当地村名中与姓氏文化包涵姓氏文化的村名多为姓氏加上“家”,有时亦有“桥”“塘头”“漕”“弄”等作为后缀表其他意义。慈溪地名中的姓氏文化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相关地名多数集中于明至清,以清朝为最:东汉时出现因某家世居而命名的“虞家”;宋时出现因某姓聚居成村而命名的“张家”;明朝至明末清初大部分相关地名依然因以上两种情况而得名,例如因某家世居而得名的“劳家”“谢家弄”,以及因某姓聚居成村而得名的“顾家”“祝家”“戴家路”等;随后清朝出现了因某姓定居垦殖而得名的“赵家弄”“王家”;因是某姓旧煎盐之地而命名的“傅家埭”“屠家”;以及因某姓祖先在此筑埭渔盐而得名的“金家埭”等地名;建国前,与姓氏文化相关的地名依然以因某家世居而命名为主,例如“符家”“杨家弄”“褚家”“后柴家”“陆家桥”以及“后陆家”等。

建国后,姓氏文化的生命力依旧顽强,仍频繁地出现在慈溪新生地名的命名中。这类新生地名主要集中在弄的名称上,例如1982命名的“史家弄”,2003年命名的“潘家弄”以及2006年命名的“张家弄”等。

(二)橋文化

江南水乡慈溪,境内河道纵横,因水而有桥,《慈溪县地名志》收录的桥梁就有327座。地名中的桥文化自宋朝起,一直延续至今:南宋时有“天香桥村”与“新桥”;明时有“马家桥头”“湖门桥”以及由于村处乌山后横江桥西岸而得名的“桥西岸”;明末清初有“黄家堰桥村”以及“桥后头”;清时有“青龙桥村”“板桥路村”“保和桥”“头桥里头”“官房桥”“界牌桥”以及“永兴桥”;建国前有“安仁桥”“倒沙桥”以及“潭河桥后村”等。

随着慈溪社会的发展,尽管桥在慈溪居民生活中的份量逐渐下降,但作为慈溪历史中从未缺少的建筑,桥梁在慈溪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建国后新生地名中依然可见桥文化的影响,例如2002年以桥命名的“三碰桥社区”。

(三)商贸文化

慈溪交通便利,商品贸易历史悠久。宋、元时,因为生活需求而进行的自产物品频繁交换促使了集市的产生和兴盛,同时慈溪新生地名中也开始出现商贸印记,例如北宋时期由于村中有一爿当店铺而得名的“当店桥”。从宋朝开始,商贸文化就逐渐成为慈溪地名中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例如明末清初命名的“糖坊弄”;清时根据“南盛茶食店”命名的“南盛”、根据“成利酒店”而命名的“酒店弄”以及以商店号“章广丰”而命名的“章广丰”等;建国前根据“春字号”商铺命名的“春记弄”、根据同春染坊命名的“同春弄”、由于村中旧有一爿铜店而命名的“铜店弄”,以及根据村中的商号“咸和”而命名的“咸和里头”等。

建国后,慈溪地名中的商贸文化也没有消失,例如1982年根据油店、米店以及树行命名的“大茂弄”“宝兴弄”以及“树行弄”等。

姓氏文化、桥文化以及商贸文化在建国后新生的慈溪地名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并且很好地展现了慈溪居民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慈溪地域多水多桥的地理特征以及慈溪社会特色商品贸易的历史发展轨迹,多方面体现出慈溪地名较强的地域性。

但同样在建国前的慈溪地名中十分兴盛的海塘文化和盐文化则在建国后的新生地名中几乎消失。能够体现出海塘文化和盐文化的地名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此时出现大量含“场”“仓”(盐务行政单位)“甲”(直甲分丁)“潭”(海边煮盐之处)“丁”(丁户煎盐之地)“埭”和“丘”(圩涂盐肯之地)等与制盐相关的慈溪地名,例如“东溜场”“盐仓基”“头甲”“十丁潭”“宋丁”“劳家埭”以及“劳丁丘”等。同时根据大古塘、潮塘、新塘、湖塘以及界塘等海塘命名的地名也大量出现,例如“塘南”“塘后庵”“新塘下”“东湖塘”以及“后界塘”等。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土质淡化,大量盐场相继改为农地种植棉花,1983年左右,慈溪盐地几乎全部消失。与此类似,海塘也在建国前后“功成身退”,慢慢消失在慈溪的地图中。海塘文化与盐文化由于慈溪明清时期应需产生的海塘和盐地而在地名命名中兴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慈溪地名的地域性。但海塘与盐地消失后,新生的慈溪地名也随之几乎不再体现海塘文化与盐文化,而是开始体现诸多应时代而生的新兴文化,这又充分体现出慈溪地名较强的时代性。

三、慈溪地名中的新兴文化

建国后,慈溪发展迅速,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住宅区数量激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出现了大量新生地名。红色文化、路文化、江文化、居住地文化、寓意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慈溪地名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红色文化

红色地名,其内涵在于红色,具有中国革命历史的性质。慈溪地名红色文化较为突出的时期是五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该时期建立生产大队,地名以大队名命名,且大队名称往往具有左倾或红色色彩,诸如东风、红旗、红星、光荣字眼使用频率较高。1958 10月人民公社化时,浒山镇撤镇乡改置红旗公社城镇、浒山2个大队及横河公社彭桥大队(部分),水南社区、古塘社区在1961年11月命名为“浒山镇红星大队”。

与此类似,周巷镇地名也有相同变化趋势,1958年人民公社化,撤镇乡改置火箭公社大队和光明公社大队(部分),1961年“新潮村”“路桥村”“下吴家路村”相继改为“精忠公社新塘国庆大队”“新新公社联谊红星大队”“精忠公社新益大队”;1966年“天灯舍村”“牛角尖”“板桥路大队”“周陶丘大队”相继改为“永红大队”“红卫”“东方红大队”以及“红星大队”;1967年“定海大队”“劳家埭大队”相继改为“东风大队”“红旗大队”。

随着1992年前后撤区扩乡建镇的区政改革,大部分地名的红色文化内涵也随之消失,但仍有部分地名保留了红色文化相关的地名,如浒山镇现在的“光辉社区”,此外新兴的地名中也有少部分包含着红色文化,例如1976年由“浒山街”更名而来的“解放中街”、1982年命名的“解放西街”“解放东街”,以及1996年通往革命烈士纪念馆为纪念革命英烈的“英雄路”。

(二)路文化

早在明末清初,地名中就曾出现过路文化,例如“戴家路”,由戴姓聚居成村,后在村旁筑一小路,名戴家路,村以路名。解放前根据路命名的地名很少,但据《慈溪县地名志》记载,解放后,慈溪交通运输业以公路为骨干,水陆结合,四通八达,仅新建公路就有20条,其余道路数量也随之激增。以人们对交通便利的需求为动因,以慈溪解放后逐渐成熟的建路技术为基础,各类道路数量与重要性大幅提升,促进了慈溪地名中路文化的发展。自1982年开始,慈溪地名中的路文化便逐渐兴盛起来。

路文化主要体现在新生的道路命名上,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待命名道路位于某道路的某段,故以某道路加上表示道路的方位命名,例如“环城南路”,该路原为杭甬公路之一段,环原城区南段,故名。与此类似的地名还有“西二环北路”“教场山南路”以及“古塘西路”等。第二种情况是待命名的道路位于某重要道路的附近,故以某道路与其相对位置命名,例如“南大路”,因该路地处解放西街南面,故名。与此类似的地名还有“金二路”等。

此外,某些新生住宅區的地名也能体现路文化,例如“金山路小区”,该小区位于金山路西侧 ,故名。与此类似的地名还有“前应东区”“万江华庭”以及“上房小区”。

(三)江文化

2000年后,由于生活生产活动的需要,慈溪市民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江边,出现了一批沿江而造的居民区和公路。如因道路坐落在江岸而命名的“虞波江路”“牵绳江路”“南漕路”“一灶江路”以及“浒山(江)路”,住宅区有“虞波花园”“虞波北园”“虞波西园”以及“湖滨小区”等。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填河筑路技术的成熟,出现了“水门路”、“新江路”等由填河筑路技术而来的新交通要道。

(四)居住地文化

居住地作为标志性建筑进入新生地名的情况在解放前就存在,例如明末清初的“天香桥”,据传南宋梅川胡氏始祖胡寮在此创办“天香书院”,古人俗称“天香村”,有桥后惯称“天香桥”。但解放前以居住地命名的地名较少,没有形成文化,解放后道路以及新生住宅区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居住地文化形成的基础,1985年左右,居住地逐渐开始作为标志性建筑成为新生地名的命名依据。

居住地文化主要体现在新生的道路命名上,第一种情况最为普遍,是由于道路地理位置位于某自然村或者新生住宅区内或附近而以命名的,例如“上房路”,该路紧靠上房自然村,故以此命名。与此类似的地名还有“金一路”“东河沿路”“旧宅路”以及“桃园路”等。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道路经过或者通往某自然村或者新生住宅区而命名的,例如“东山路”,该路通往“东山村”,故名。与此类似的地名还有“湾底路”“前应路”等。

第三种情况是由于道路连接、途径两个自然村或者新生住宅区而命名,例如“慈百路”,因起始点是两个村庄—慈溪原城区和曹娥(俗称百官),故用村庄的名字首字命名。与此类似的地名还有“剑寺路”以及“景阳路”。

此外,某些新生居住地的命名也能体现居住地文化,例如“楼家新村”,由于属于楼家村范围内的第一个住宅小区,故以所在地命名。与此类似的有“茅家小区”以及“铜店弄公寓”等。

最后,桥的命名也涉及此种文化,但由于解放后桥梁数量的减少,能够体现居住地文化的新生桥名较少,比较典型的是“沈府巷桥”,因位于原沈府巷自然村而得名。

(五)寓意文化

2000年左右,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现代住宅区出现,房地产商对其的命名彻底打破了传统自然村主要以附近标志性建筑以及以某姓氏聚居而命名的格局。一方面考虑当代居民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甚至某些还会兼顾自己的个人喜好,房地产商对现代新生住宅区的命名整体呈现出审美精致化以及寓意多元化的倾向。此类新生住宅区名称意涵极其丰富,主要分为彰显美好寓意,宣传自身优势两类,具体为:

第一,彰显美好寓意。1995年至今,慈溪新开发的住宅区中存在着大量具有美好寓意的地名,这些地名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结晶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祝愿,象征着人们对于日益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出现了大量祝愿祖国未来各方面蓬勃发展的地名。如“ 街欣苑”“泰安大厦”等内含对祖国富强,国泰民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祝愿;“万安庄苑”寓意万众一心,建设农村等。其次也有房地产开放商对业主的祝福。如“安邦郡园”“书香苑”等含有对业主下一代学业顺利,仕途高远的祝福。同时,部分新生路名中也含有美好寓意,比较典型的是“东发路”,祝愿所有个体经营发展壮大,事业有成。

第二,宣传自身特色优势,强调良好的居住体验。在市场经济下,房地产商为追求最高的经济利益往往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他们将住宅区的特色优势融入名称,以求给消费者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此类新生住宅区的命名出现于2000年左右,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注重突出表现住宅区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例如“古塘华苑”,该小区建在慈溪浒山人都知道的古塘地域,取“古塘”为本住宅的名称,使人一聽到“古塘”便知改住宅的方位。第二类新生小区的命名则突出小区的居住氛围、生活格调以及发展前景,例如“时代华都”,“时代”传达了紧紧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工作目标,“华都”意味着此处能够享受华丽及高雅宝贵的休闲生活。第三类新生小区名将开发商的设计理念与态度融入其中,例如“提香公寓”,“提香”代表了提取精华的意思,主要是为了表现其在做方案时数次修改方案,表明了其认真态度和小区的出众。此外,还有少部分新生地名取自中国古代诗词,使得新生住宅区名称中体现出相应的诗词寓意,如“鸿都大厦”引自清洪昇《长生殿·传概》中的“鸿都容引会广寒宫,织女星盟证长生殿”;“柳莺佳苑”源自元代张可久《落梅风·闲居》中的“青山隐居自远,放浪他柳莺花花燕”等。

慈溪新生的地名具有地域性、直观性、时代性、商业性的特点。李慧敏认为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决定了地名的地域性,尤其是在指代自然地理实体上,表现更为突出[7]。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影响,地名的地域性色彩更加浓厚。例如,慈溪住宅区地名中的“江”字,既是由于慈溪为江南水乡,也是因为科技与经济发展后人民活动范围扩大所致。同时,慈溪新生地名具有直观性。例如慈溪路名中的居住地文化,一目了然,通俗易懂,直观反映了路名的周遭地理环境。另外,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观差异显著,慈溪地名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人民公社时期,慈溪地名中的红色文化大行其道,而改革开放后,慈溪的交通迅速发展,道路增多,出现了大量的“路”“大道”。最后,慈溪地名具有商业性,这在房地产楼盘命名中表现极为明显。

四、结语

王其科认为:“城市地名演进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发展是地名演变的原动力”[4]。慈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基于慈溪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地名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演变。建国前其地名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例如因多水多桥的地理环境而产生的桥文化,因大量垒土筑塘以抵御潮汐而产生的海塘文化以及因特色制盐业而产生的盐文化等等。而建国后,海塘文化和盐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相继消失,尽管另有新兴地名文化兴起,但在社会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商业化的大背景下,新生地名尤其是新生住宅区的命名普遍呈现出“商业化”“模式化”的倾向,很难再展现出慈溪当地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洪流中,桥文化、姓氏文化以及商贸文化等慈溪特色地名文化则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海塘文化以及盐文化以慈溪特色的“人文地理实体(人工地物及社群聚落等)”[8]为基础,人文地理实体的不稳定性较高,很容易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而筑建或消亡,而桥文化由于慈溪多水的地貌而存在,一般来说,“自然地理实体”[8]的变化较为缓慢,其存在更为稳定,这便使得桥文化在慈溪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得以传承。商贸文化也是依赖于“人文地理实体”而存在的,但其能够持续发展,则是由于商贸业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拥有持续上升的发展形式。此外,李如龙认为“地名,部落名和姓氏的合一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血缘和地缘的重合”[8],即姓氏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地名文化中源远流长,发展至今,不仅在于姓氏和地名之间天然的联系,也在于慈溪人民根植内心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不断发展前进的时代,地名“标准化”“模式化”似乎成了所有地名的最终演变方向,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究竟该如何在如今的时代大背景下继续发展传承,生地名的命名在规范和特色之间又该如何平衡,都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S].2020-01-21.

[2]宁波慈溪市政府.关于做好《慈溪市地名志》编纂工作的通知[S].2017-09-04.

[3]陈桥驿.论地名学及其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1.

[4]王其科.城市发展中的地名变迁研究——以山东省滕州市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4).

[5]浙江省慈溪县地名委员会.慈溪县地名志[M].宁波:浙江省慈溪县地名委员会,1986.

[6](清)杨泰亨,冯可镛.(光绪)慈溪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7]李慧敏.成都地名文化价值分析及旅游开发探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7.

[8]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慈溪地名研究”(202114275020)

猜你喜欢
慈溪住宅区命名
当代中国工人住宅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进展
住区(2023年5期)2023-12-01 08:12:00
马来西亚捕获闯进住宅区的一头巨型鳄长约5米重约800公斤
奥秘(2023年1期)2023-02-28 03:11:36
走在下雪的路上
慈溪,为它的美食疯狂打call!
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 07:16:48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慈溪杨梅包装设计
艺术大观(2019年17期)2019-10-09 10:02:25
无限追踪⑧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东方女性(2018年3期)2018-04-16 15:30:02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散文诗(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08
200余吨危险废物随意堆放 慈溪破获重大“污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