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放
摘要:出版评论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日前出版社的企业化改制成为了评论的焦点。出版评论实质上就是对出版业各方面各环节种种现象的分析综合与评判,是出版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举足轻重地左右着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作为出版评论中最为熟知的分支,书评对出版业的独特贡献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关键词:出版评论;书评;出版业
1 引言
出版评论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全新概念,其实已经长久地出现并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出版评论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我们常常看到对一个著名出版人的评论,对某一出版事件的评论,日前出版社的企业化改制成为了评论的焦点。这其实都是出版评论的具体实践。对受众而言,评论是最有价值、最具判断力的,也是最具原创魅力的信息。谁为受众提供了这样高质量的关于出版业的观点和信息,谁就会显现其个性,拥有独特的个性品牌,出版评论具有强大的信息筛选功能与舆论导向作用[1]。出版评论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在评论要素与阅读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导向性,并在这两个结合点上构建起一个出版评论的场所。
2 理论基础
出版评论实质上就是对出版业各方面各环节种种现象的分析综合与评判,出版评论应该是出版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当下性、思辨性、实证性是出版评论的主要特点。它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举足轻重地左右着出版业的发展方向[2]。
3 讨论
在书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有过极其辉煌与独特的历史地位。这样的例子在中外历史上都比比皆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常有某某人的评注本。评注者在作品中加上自己的评注,表明对这部作品的看法。脂砚斋凭借评论者个人对于曹雪芹的熟知这一独特优势,做出对《红楼梦》的珍贵评价,为后人理解这部旷世奇书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要贡献,从某个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脂砚斋的评语对于《红楼梦》爬上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居功至伟。
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出版评论的舆论导向作用与信息筛选功能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在过去信息短缺的时代,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度有限,然而到了信息过剩的年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往往让受众感到无所适从,而出版评论以其独特的信息筛选功能在出版业这一领域越发彰显独特的魅力。出版信息对信息的筛选首要就表现在对评论对象的选择上。如出版物评论以独具特色的各类出版物为评论对象进行评论,肯定优秀出版物的价值、分析其值得改信的地方,否定低劣出版物、总结出版的经验教训[2]。由此可见,在当今信息冗杂的形势下,出版评论如果能更好地张扬评论个性,发挥评论优势,就有可能在出版业独领风骚。
然而,与网络带来的机遇相伴而生的就是对于传统出版评论网络的挑战,海量的出版信息与“把关人”的相对缺失为出版评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课题,评论队伍出现了新的变化。许多业界理论工作者、文艺评论学者、新闻评论者、书评人甚至对出版评论一知半解的评论人也纷纷加入到这支出版评论工作者的行列中来,由于网络天生的平民性与广泛性,使得出版评论失去了原本客观公正与专业的土壤[3]。客观公正概念的缺失,导致出版评论的价值天平倾斜,功利倾向愈益明显。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规范更为寄寓其中的商业目的推波助澜。还是以书评为例,泛滥于网络的各色书评不乏投机取巧者,很多评论的动机并不单纯,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一是着眼于推介:一些商业网站的书评主要基于促销目的,单纯介绍图书内容;二是着眼于褒扬,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有真知灼见、实事求是的书评越来越少,重复雷同、大唱赞歌的书评充斥于整个互联网络。在真实世界中,“自卖自夸”式的情况较为收敛,但在网络条件下自夸现象较为隐蔽,甚至可能与网站共谋,实现自我吹嘘的意愿。
4 建议
面对市场竞争的残酷压力,对既有的书评理念、运作模式进行调整,是提升书评影响力,让书评依然能够发出时代最强音的必要手段,也是化解矛盾、应对挑战的现实选择。笔者认为:新闻评论要遵循出版传播规律,化整为零,走出误区,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同时通过大众话语,多元表达,在评论要素与阅读元素相结合中充分发挥出版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面对新媒体的挑战,要仅仅跟随媒体融合这一趋势,调动试听等元素打造现代出版评论。
第一,化整为零,走出误区,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出版评论的内涵虽然与受众息息相关,然而从中抽象出的“出版评论”这一概念还并不为受众所熟知,现在的出版评论往往散见于各种出版载体,受众很难通过自己的分析从中挖掘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并提炼出“出版评论”这一相对陌生的概念。出版評论业应该对针对出版各现象各个环节的评论加以整合与集中,并提高出版评论的显著性,形成出版评论这一专业领域。
第二,全面提高评论质量,同时通过大众话语,多元表达,在评论要素与阅读元素相结合中充分发挥出版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如今的出版评论水平参差不齐,在评论语言的风格,评论思想的深度,解决方法的实用性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距。没有说服力的出版评论很难对受众的舆论形成导向,出版评论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而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说,评论队伍的壮大与大众文化的参与对出版评论业也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机遇,大众文化的这种变化加速了文化多元化的进程而随着大众文化对个人化和个性化的张扬,多元表达逐渐在出版评论业兴起。提高评论质量与通过大众话语全面表达这两种解决途径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出版评论的专业性能力提高,就愈能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导向性,受众的品味也会随之提升,大众评论会更趋理性客观,从而形成出版评论的良性循环。
5 结语
出版评论是一个朝阳产业,毫无疑问拥有着美好的前景,利用得好,它将对出版业的未来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出版评论要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葛卉,方明旺.重新审视转型语境下的出版评论[J].采写编,2021(01):137-139.
[2]孙立军. 出版评论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曾建辉.论中国现代出版评论的文体形态及特征[J].文化与传播,2020,9(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