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主义语境下不礼貌策略的群体身份建构

2021-02-23 01:15王潇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

摘 要: 种族社会制度下存在着严格的等级权势结构,长期以来,白人群体以强势身份占据话语主导权,肆意制造话语冲突以构建非和谐话语体系,而不礼貌话语往往是诱发冲突的导火索:积极不礼貌中负面称谓的使用削弱弱势群体成员的个体特质,直接不礼貌策略中直白命令句的使用强化弱势群体的等级意识,消极不礼貌的话语的使用进行话语内强势身份的构建。这在美国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中最具典型性。本文基于语言学家Culpeper的不礼貌策略,以小说第一章中三处典型不礼貌语境为切入点分析并得出结论:不礼貌策略加速等级权势结构中不平等身份的构建,而不平等身份反过来强化种族社会中的权势不平等,从而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非和谐话语体系。

关键词:种族主义语境 《看不见的人》 不礼貌策略 身份建构 (非)和谐话语体系

语言学家Culpeper最早提出不礼貌策略,将其定义为“用来攻击对方面子,产生社会冲突与不和谐的一种交际策略”。该策略包含直接不礼貌、积极不礼貌、消极不礼貌、间接不礼貌以及拒绝执行礼貌五个部分。种族社会语境下,不礼貌策略更是成为人们实现交际目标的工具。白人群体通过负面评价、威胁强迫、话轮控制等方式对相对弱势一方形成面子威胁,触及其平等权与交往权,令其认同并内化权势等级观,以培养并强化其服从意识。《看不见的人》被誉为“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小说书写安分守己且积极向上的黑人青年,因屡受不公正的对待最终变为地下室中的“隐形人”的遭遇。小说作者采用不礼貌策略来刻意营造冲突,建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以升华文章主旨。

一、不礼貌策略与身份构建

(一)积极不礼貌中负面称谓的使用削弱弱势群体成员的个体特质 步入社会之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体身份特征,但在种族主义语境下,白人群体处于相对权势高位,拥有较高的话语主导性。在种族社会的交际场合中,他们经常会使用一些不礼貌称谓语来讽刺、嘲笑黑人群体的肤色。小说第一章,擅长演讲的主人公“隐形人”受邀参加当地白人集会,本以为这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事实上却被百般羞辱,被白人中的“成功人士”命令,让黑人青年间相互进行一场血腥的格斗,并产生如下对话。例(1):

“打这儿开头!”

“我来揍那大个儿黑小子!”

……

“让我来收拾那些黑杂种!”有人叫喊着。

“不行,不行,杰克逊!”另外一个人叫喊道。“来人,帮我拽住杰克。”

“我要揍那个姜黄的黑鬼。我要揍得他胳膊腿分家”,第一个声音在嚷。(拉尔夫·埃里森,1984: 21-22)

由例(1)中可知,三位白人準备在殴打黑人青年之时使用了三种不同的侮辱性身份称谓,分别是“黑小子”(big nigger)、“黑杂种” (black sons a bitches)及“黑鬼”(ginger-colored nigger)。“称呼语本身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交际中的称呼语时时刻刻都承载着态度的语言符号,它能够清楚地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及其行为的情感立场、行为判断和欣赏评价。”文中大量呈现讽刺肤色的侮辱性禁忌词汇,颜色本无好坏,但却被白人群体施加权势,利用侮辱性词汇或是负面称谓,强行定义为“白色好,黑色坏”,成为打压黑人青年自尊,损害其积极面子需求的利器,这便是“不礼貌的目的所在”。随后,随着积极面子需求的损害,黑人青年个体的自身特质慢慢被剥离,主人公“隐形人”由文章开头的意气风发到“混战”中受到“思想冲击”,周遭的一切都令他不停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即作为个体的主体特质消减,共性的集体身份特征(肤色)不断增加,开始逐步认同以肤色划分的集体身份。

(二)直接不礼貌中直白命令句的使用强化弱势群体等级意识 主人公“隐形人”本是受邀而来进行演讲,但却被“不分青红皂白”地蒙上布条卷入混乱的“格斗”中,结束后,本是“领取酬劳”的时刻,却出现以下话语。例( 2):

接着司仪对我们高声宣布:“上这儿来,小伙子们,来拿钱。”

“钱就在地毯上”,司仪说。

“小伙子们,这些钱都赏给你们。抓到的都归你。”

“没错,萨姆布”,一个满头金发的男人向我咪咪眼睛,暗示着说。

我兴奋得颤抖了起来,疼痛也忘得一干二净。我暗自打算要抢金币和纸钞。我得双手去抓,用身子挡住旁边伙伴的去路,叫他们碰不着金币。

司仪命令道:“现在围着地毯跪下来,我不发令,谁也不准去碰。”

“这肯定不错”,我听到有人在说。

我们遵照命令在方形地毯四周跪了下来。司仪慢悠悠地举起了满是雀斑的手,我们的视线也跟着他的手从下而上移动。

我听到有人在说:“这些黑鬼好像在准备祈祷!”

接着司仪发令了“预备,开始!”

(拉尔夫·埃里森,1984: 27)

由例(2)可知,“混战”仪式中,司仪在公共场合以简明直白的命令句,多次正面而直接地下达“指令”(command), 是直接不礼貌策略的最佳诠释。黑人青年们则在行动上表现为服从,语言上则出现一部分人“沉默”与一人“认可”的两种形态。然而无论哪种形态,都是社交权被触犯的表现。“社交权涉及相互交际主体之间的平等权(equity right) 和交往权( association right) ”。司仪发出的含有屈辱性的指令不仅对黑人青年们面子形成威胁,造成损害,更是违反了平等、移情及尊重原则,触及其社交权,在无形中向弱势一方传递权势等级意识。“隐形人”同其他人一样,完全按司仪指令行事,竟在如此屈辱情景下“兴奋”而又暗自盘算获利,已然忘却此行目的。

(三)消极不礼貌的话论的使用进行话语内强势身份的构建 经过激烈的“格斗”与屈辱的“酬劳领取”,“隐形人”又被人请回舞厅发表演讲,作为演讲者,发言之时,他屡被台下的质疑声打断,台上台下形成一场特殊的话轮转换,如例(3):

“小子,把话说得慢点。”

“先生,说什么?”

“你刚才说的!”

“先生,是社会职责”,我回答说。

“你是露一露你的俏皮劲儿,小伙子,对不对?”他口气倒缓和了下来。

“不是的,先生!”

“你说什么‘平等真的是口误?”

“是的,是的,先生”,我回答说。我那当儿正在往肚里咽血。”

“那你还是把话讲得慢点,让我们听听清楚。我们是想对你公平对待,不过你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地位。好吧,现在你继续讲。”

(拉尔夫·埃里森,1984: 32)

语用学家Nofsinger指出:“会话过程中话轮转换通常是指发话人的变更,或当前发话人结束发话并由受话人开始发话。”可以看到,例(3)中白人群体处于话轮的发起方,不仅牢牢把握话轮,而且采取故意打断话轮的措施,通过掌控话轮权展示自身话语权力。当文中“隐形人” 尝试使用“平等”(equality)一词来含蓄表达追求身份地位的平等時,集会上白人嘲弄的笑声戛然而止,凶相毕露,通过反复使用命令句、强调句与反问句来加强语气,以嘲讽、戏谑、威胁等消极不礼貌策略随意剥夺“隐形人”的话轮权,迫使主人公承认自己的“口误”,以培养其服从意识,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从“受邀演讲”到“激烈混战”再到“发表演讲”会话双方失衡的话语身份已然构建,小说在第一章埋下的伏笔至此收尾,这场演讲成为彻底改变主人公“隐形人”今后活动轨迹的转折点,点明小说主人公逐渐变成“隐形人”的来由,也折射出无数“隐形人”难以掌控的命运。

三、结语

本文结合小说《看不见的人》第一章的典型性片段,重点分析种族制度下白人群体以不礼貌策略否定他者(黑人青年)的身份,借机建构自我的强势身份的过程。小说中,种族社会等级现象滋生大量不礼貌话语,不礼貌策略又反过来强化了其中的权势不平等。不礼貌策略的使用,使黑人群体成员的个体差异性得到了削弱,以肤色为特征的集体趋同性得到了增强,最终相对弱势的身份被构建,形成非和谐的话语体系。小说结尾,地下室的“隐形人”经苦苦思索后开始争取话语权的尝试。因此,只有当处于“失语”,状态下无数“看不见的人们”积极争取自身话语权,才能为自我身份建构的书写创造出可能性。当然,这绝非是为了塑造另一种具有欺压性强势身份,而意味着争取以和谐的方式取得在世界中的话语权,从而促进世界性和谐话语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 Culpeper,J.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3).

[2] Bousfield,D.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 [M].Amsterdam: Benjamins,2008.

[3] Nofsinger,R.E Everyday Conversation [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Inc,1991.

[4] 拉尔夫·埃里森. 看不见的人[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5] 刘永厚.称呼语变异与态度评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9 (3).

[6] 冉永平.人际交往中的和谐管理模式及其违反[J].外语教学,2012, 33(4).

作 者: 王潇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
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