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咏侠诗刍议

2021-02-23 01:15刘春娜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

摘 要: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鼎盛与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而唐代诗歌便是这广阔的文学海洋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在这一时期,文与武之间的碰撞,使得侠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咏侠诗便成为体现侠文化的重要载体。唐代诗人为塑造具有审美特性的侠客形象,在艺术技法上极为考究,并且使之蕴含着深厚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咏侠诗 侠客形象 塑造方法 文学史意义

唐代诗歌作为广阔的文学海洋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题材众多,体式变幻多样,学术界的众多研究者便把目光聚焦在唐诗上。近些年,金庸先生的武侠作品如《侠客行》《书剑恩仇录》等风靡一时,将“侠客”这一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使得人们对“侠”文化开始有所关注。侠,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始终与文人精神相契合。历代文人内心深处渴望成为如同侠客一般有着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个性特征的独立个体,侠客形象便成了他们寄托“侠客梦”的精神归宿,咏侠诗便成为传递情志的重要载体。唐代诗人为了塑造具有审美特性的侠客形象,在艺术技法上极为考究,并且使之蕴含着深厚的文学史意义。

一、唐代咏侠诗侠客形象的塑造方法

咏侠诗中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侠客形象,在表现这些形象时,诗人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技巧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正是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侠客形象更为生动。经过对部分咏侠诗的分析与考究,总结出如下四种塑造方法。

(一)直观的肖像描写

在人物描写中,最为首要的方法便是对人物直观刻画的肖像描写。其中,诗歌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外貌、服饰、动作等的描写。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直观地判断出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等信息,是寻常百姓,或是贵族子弟;是文人墨客,或是武林豪杰。如李白《结客少年场行》中对侠客形象的外貌这样描写:“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a身着珍珠镶嵌的长袍,腰间别着匕首。这位少年衣着华贵,可见他的身份是贵族,且随身携带武器,定是身怀武艺,因而可以说这是一位贵族侠少。后文“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是对他的动作描写,在都市中开怀畅饮,一杯酒的功夫,便可以结束掉对方的生命。再如李白《白马篇》中提到“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b,是对人物形象的动作描写,他们武艺高超,敢于任气杀人,他们以肆意纵横的方式生活,无拘无束,放荡不羁。诗人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不着以浓墨重彩,便将人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市井游侠自由洒脱的性情通过肖像描写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可见这类描写方法对于把握侠客形象的基本情况极为重要。

(二)环境的渲染烘托

《人间词话》有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c环境的渲染烘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景物不仅表现场景环境,烘托诗中人物情感,同时也蕴含着诗人自身的情感。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十四》中这样描绘边塞场景:“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d开头四句是对环境的描写,“朔”“秋”表明此时是秋天,“明月”表明是在晚上,“边”“亭”“楼”展示了周围的景物,一幅完整的画面便勾勒了出来。然而“萧”“哀”等词语的修饰,将全诗营造成悲凉、萧瑟、哀怨的气氛。因而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個孤独、愁苦的边塞豪侠形象,独自站在明月楼上,心中不平、懊恼的情绪油然而生,将豪侠建功立业之决心通过环境的渲染充分表现出来。再如陈子良《游侠篇》:“洛阳丽春色,游侠骋轻肥。水逐车轮转,尘随马足飞。云影遥临盖,花气近薰衣……” e在春色正好的洛阳,游侠自由驰骋于市井,一切景物祥和淡然。全诗对游侠着墨较少,重在对环境的描绘,通过这样的构建,将侠客置于自然尘世之间,他有着普通人的性情,绝非高远而不可触及。正是环境的渲染烘托使得诗中的侠客形象有血有肉,有着独立的想法与情感,以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立足于景物之中。

(三)激烈的矛盾冲突

文学即人学,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将人物形象置于社会关系和矛盾冲突中,才能塑造出杰出的艺术典型。矛盾情节的叙述与推进,不仅会推动整个事件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物形象趋于完善。诗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向读者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其逐渐丰满起来。王维《少年行》最激动人心、情节冲突最激烈的是其三: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f

侠客少年出征边塞,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所向披靡。他一人就可以拉开两张弓,敌军即便有成千上万的军队,但在他的眼里都不算什么。他坐在鞍上向敌人射箭,敌军纷纷四下逃窜,无法逃脱他的进攻。细致地刻画了侠客少年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激烈情节,生动地表现出侠客形象豪迈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爱国热情。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得侠客形象具有了丰满的血肉和灵动的生命。

(四)富有气势的语言

众多咏侠诗中表现出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这得益于诗歌语言极富有气势。诚如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所云:“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g强调诗歌作品铺排文辞,没有什么比骨力更为重要。骨力是本,这就要求诗歌语言要富有气势,以彰显风骨。诗歌语言的运用极为重要,语言使用得当、拿捏准确,会为全诗增色不少,并且通过语言可以传递主人公的情感,展现其性格特征,强化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的印象。如李白《侠客行》中这样描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h短短二十字便概括出了侠客形象的精神品质:为他人排忧解难,重义气,轻名利。写出了侠客剑术极其高超且有勇有谋,十步之内便可杀掉一人,千里之内不留踪迹。语言简洁凝练,富于气势,将侠客形象的英雄色彩展现了出来,更突出了他的英勇气概与人格魅力,同时为诗歌造势,具有凌云之气。

二、唐代咏侠诗的文学史意义

其一,丰富了诗歌题材。咏侠诗这一题材的出现,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诗歌不仅仅局限于山水、田园、边塞等几个耳熟能详的类别,这一题材使得诗歌文化的大花园更加丰富多彩。在前人精神气质与大唐雄伟气象的影响下,唐代咏侠诗在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侠客形象也成为诗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归宿。唐以后的文人并没有完全摒弃咏侠这一题材,后世依旧借咏侠来抒发个人情志与抱负,这是对唐代咏侠诗的一大继承。

其二,影响了唐诗风骨。咏侠诗中所塑造的侠客形象,体现着英勇的侠义与侠情,将唐代社会所独有的强烈的、巨大的感情的力渗透在文学作品之中。将唐代独有的浓烈壮大的感情、雄浑壮阔的气势力量,作为咏侠诗乃至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昂扬明朗的感情基调。这一题材与人物形象之风骨影响着唐代及后世诗歌作品,使诗歌具有“生气蓬勃、充满力量、感情充沛浓郁、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鼓动力、说服力、要求一种内在的力量的美”i。

其三,陶染了后世文学创作。侠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改变了唐代诗人乃至历代文人的创作意识,这对后世的诗歌、词曲、小说等文学创作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随着时代的演进,短小的诗歌作品已经不能充分表达人们的情感,作者们逐渐投入到词曲、小说的创作中去。在前人的创作基础之上,开始对侠客形象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侠义精神也逐渐深化。在晚唐时期,出现了《聂隐娘》等一系列优秀的唐传奇小说作品,聂隐娘这一形象有着明确的恩仇观念与女侠柔情,这与东海勇妇疾恶如仇但仍不失柔情之形象特征不谋而合。在近现代的武侠小说中,也充斥着侠客形象的身影。如金庸先生《侠客行》便是以李白诗名命名,全文以《侠客行》这首诗为线索,围绕侠客岛展开,同时小说中塑造了石清夫妇等经典的侠客形象,这些无疑是受到了咏侠诗及侠客形象的影响。

质言之,唐代咏侠诗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在继承前人的文化基础之上,到唐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受到了诗人的广泛关注,进入了繁盛阶段,丰富了诗歌题材,开拓了文人的眼界,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诗中对于侠客形象的描绘尽善尽美,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趋于完善;对于侠义精神的赞美慷慨淋漓,在传递过程中不断振奋人心。侠客形象与侠义精神无疑对后世诗歌、词曲、小说等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的巨大浪潮中,侠客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成为独具风格的文学典型。

abdefh〔清〕彭定求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94页,第1699页,第894页,第497页,第1306页,第1688页。

c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g 王志彬譯注:《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9页。

i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8页。

参考文献:

[1] 彭定求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 汪聚应.唐人咏侠诗刍论[J].文学遗产,2001(6).

[6] 刘怀荣.中国诗学论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作 者: 刘春娜,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