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有冷亦有暖

2021-02-23 01:15方烨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局外人加缪异化

摘 要: “一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沦为了科技的“奴隶”。归属感的丧失,让人们试图以客观、冷静的局外人视角看这个社会,形成“异化”。存在是荒诞的,人可以按照选择去热爱生活;人在世界上又是不确定的,随时可能被世界抛弃。加缪作为“存在主义”代表,以“荒诞对付荒诞”的叙事笔锋,揭示了人性的抉择——做自己。

关键词:《局外人》 加缪 人性的冷暖 异化 理智和情感

《局外人》是法国加缪写的荒诞系列作品,讲述主人公默尔索因失手杀了人,但最终却因没在母亲墓前哭泣而被判死刑的故事。不可置信的判决,令无数读者愤愤不平,却又发人深省。现实社会中,人性总是面临着考量,人是自私的,会有私欲,会有个人追求;但人也是善良的,会有情感,会有仗义。文学作品由客观现实产生,讲的从不只是个例,更能折射时代。透过《局外人》一场冰冷的判决,去探寻人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才发现人间还有爱,世事尚温情。

一、清晰认知下的坚持自我

主人公默尔索宛如“多面棱镜”,冷静而规矩,清冷却有思想。清晰的认知,让他在颠沛多变的生活里做自己。《局外人》如此描写“我”的生活:总之,没有任何变化;面对工作:清闲繁忙,都无所谓;诉说爱情:婚姻承诺,毫无意义;看待友情:做不做朋友,怎么都行。在零度叙述下,对身边的人、事和行为,默尔索仿佛是看得最明白的人。思想支配行动,他能够巧妙地令莱蒙放弃开枪,能在吵闹中做到不参与,情绪也很少有失控的时候。

《局外人》是“异化”世界的产物,一切是荒诞的。整部作品的人与事时刻都处在压抑的环境下,冰冷的枪支、不停的争吵、小市民的生活,都营造了黑暗、低沉、冷漠的气氛。但当气氛降至冰点时,话锋便由深度的压抑转向了强烈的深情。例如,老萨拉玛诺失去“疯狗”后,小说便追溯他和“爱犬”朝夕相处的回忆,令人沉醉于二者温馨的过往中。除此之外,小说采取许多意象彰显人性的温暖,侧面反映出主人公面临选择的洒脱、冷静。荒诞的世界令“局外人”感到压抑,只好用行动发出宣战——“还我自由”。火辣辣的太阳,便象征着希望。默尔索无意杀人——向着像白刃的阳光开枪,将他送进了冰冷的监狱,也为他提供了一次“重头来过”的机会。再比如,小说中,默尔索多次提到想去看海,尤其当他身处监狱当中时。深夜的“海水”使人宁静,“海盐”的清香使人平静,循环的海水象征着一次次的新生,它用独特的包容力,抚慰着迷惘、没有归宿的人们。默尔索活得清醒,经过与律师交涉,他深知等待他的会是永远的禁锢,而只有拥有“死亡”,他才能拥有“幸福和自由”。小说用充满了爱与希望的笔调,让本是阴冷的环境增添色彩,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纵然爱无需言语,他仍不愿置身事外。默尔索在生活逐流中虽显平淡无奇,但他身上附着著强烈的人性光辉。他在飘忽不定的社会中具备了常人该有的七情六欲。他沉默寡言,和玛丽却干柴烈火;他冷静不好事,却愿意倾听“朋友”说话;他及时行乐,却始终尊重母亲,“没有任何人有权利哭她”;他接受命运安排,却也向世界宣告,生命的本质在于局外。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需要睿智的头脑和巨大的勇气。温情,就像黏合剂,调解人性的冷暖,唤醒“局外人”们希望的一面,令生活充满意义。现实中,能坚持自我的人能有多少?大部分的人在经历了几次不愉快的事情之后,便选择了向生活妥协,变得世故圆滑。现实的打磨,让许多人看得多了,遇得多了,于是顺理把习惯当作是自然而然。社会上这样的情况、人和事越多,越让我们明白坚持自我的可贵。

二、个人命运下的理性和冲动

《局外人》中存在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那就是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状态。程度有轻重,比如检察官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抑或是把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强加到一个无辜人的身上,他动用各种条件,从假设,猜想,到成立。最后得出的结论,令作为“局外人”的读者发笑,却又使以“局外人”生活的人们蒙上伤感的迷雾,令人痛心。

“一切都是真的,又没有什么是真的!”小说直接向我们展示了最真实的呐喊。突如其来的一次误杀、被强加在身上的不合理判决,令默尔索更加清醒,看穿世事的残酷,感受到了冷漠——那个曾经他热爱的世界,正在一点点地剥夺他的自由,甚至是生命!对待生活,默尔索由“做好本职工作就行”逐渐演变成“失去希望”的反抗性清醒,只愿“死时不再孤独”。他的命运由单调平常变得痛苦绝望。但同时,这又赐予了他一个从未拥有过的想法——做好准备,重来一次。史铁生认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每个人都必将经历死亡。而在默尔索看来,死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解脱。母亲病逝,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幸福;自己通过死亡再次拥有自由,是一种新生。

默尔索作为较少的清醒者,决定了他对谁都是淡然的态度。倾听老萨拉玛诺的牢骚、向莱蒙提供建议、和玛丽经营着热恋,他把握着人与人微妙的关系,心知肚明却懒得表现。他以“罪犯”的身份与看众对抗,以“不妥协”回应神甫,也以“死即重生”决定提前结束重复、单调的人生。

然而,过分理性的他注定将与社会脱节,取而代之的是不可避免的冲动。因反感审讯的乏味,他放弃了申辩的权利。小说中的他从“有路可选”变成了“无路可挑”,命运被慢慢圈定。但凡他在一开始说出了事实——是出于正当防卫;但凡他说出自己对母亲真实的想法——是母亲的解脱;但凡他愿意接受上诉——得以减刑,结局或将改变。

没人可以替你辩护,除了你自己。法庭的对抗逐渐激烈,默尔索的罪名日渐坐实——身边朋友的证词被反驳,周围看众的呼声日渐升高,将一个无辜的人推向罪恶的深渊。《局外人》也证实了这一点,越是不利的处境,越应冷静而不冲动。主动站出来,或许不能被所有人接受,但总有小部分人愿意接受;为自己申辩,向社会、世界宣告事实,才能拯救自己。

三、看法心理下的悲哀与幸福

人本就无法控制周围人的看法。小说中,法庭审判很好地揭示了这点。默尔索,具备极端理智的性格,习惯性地将“不得罪”人法则运用到了所有人身上。他曾说:“没有必要在别人身上图什么,过好自己的生活,互不干预。”他就像是典型的“局外人”,对人对己都是。“局外人”现象,既是环境的产物,更是时代孕育的结果。《局外人》是加缪耗时近一年创作的小说。此时,“二战”爆发,世界处于恐慌和动乱当中,人们迷惘无助,精神也没归宿。二十六岁的加缪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为民族、为个人自由而战。默尔索也是如此,生活在冷酷的现实中,作为“局外者”饱受迫害。

《局外人》结尾透露着悲哀与无奈:每个人都是活在别人的世界中,总以为可以逃掉!可是一旦犯错,还不是要受到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的制裁。

这段文字直接揭露了當时看法心理对人自由产生的巨大打击。“乌合之众”理论,即具有鲜明性的个体思想往往容易被群体思想取代,影响人们的日常。法庭审判,检察官从默尔索对母亲生前的“不孝”、死后的“不哭”和年龄的“不关注”,到利用和莱蒙交友、和玛丽约会,贪图享乐,层层递进,带领周围的群众由“好奇不理会”到“哄堂大笑”,而后“一片寂静”“不怎么听了”“再也不听”的转变,最终将一个误杀的“我”逼到“以怀着杀人的心杀死了母亲”的绝境。

看法心理,主要强调人的自我定位——“是选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默尔索总是活在别人的看法里,不管是对他人言语、行为的主观臆断,还是敏感地揣摩他人对自己看法以及不顾他人明确想法,而把想法强加到他人身上的行径,难以令人接受。比如他仅仅倾听了莱蒙与情妇间的纠葛,便自动“对号入座”。多数时候,默尔索虽善于分析和观察,但却没有生成良好的自我定位。他活着仅仅因为活着,从不因为自己是谁。

即便这样,默尔索一生,仍是悲哀和幸福并存的。他身上的“misfit”精神(人在有些时候会因为不适应而没有办法做到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影响着他。比如,于默尔索而言,拥有朋友本是可有可的事情,但在思考后,他认为莱蒙虽非善茬,仍毅然选择了“接受”。可见,在认知准确的基础上,这类人群往往会选择三思而后行。他们在说话前,会优先考虑是否有说的必要,对方又会不会愿意听。善于把握细节、捕捉人物心理,是人际交往中一门必修的课程。高情商的表达,不仅能倍受人喜爱,与人交往更是融洽。当然,沉默是金,但沉默同样也是待罪的羔羊,因此,要懂得鼓起勇气展示自己,更要明白适当解释的必要。

四、结语

人性冷暖,宛如黑白。社会中的人们各自过活,却又冥冥彼此联系。“局外人”的真正含义,便是:对于自我,请记得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因为你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持自己的理性和客观;作用读者,要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事件,因为需要借助这样的方法来了解别人内心真正的需要,保证自己在沉默与冷漠之外尚有一丝温暖和血性。正因为前面的路是黑的,人也将永远心怀希望。

参考文献:

[1] 戚靖.荒诞与反抗——论加缪笔下的局外人形象[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1).

[2] 张茂军. 加缪小说《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探析[J]. 文教资料, 2014(1).

作 者: 方烨,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本科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局外人加缪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儿童保护没有局外人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加缪,一个道德主义者
加缪的沉默
漫画
做自己的局外人
历史证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