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律廷
主持人语:
从小教孩子一点经济学很有必要。一方面,家长应让孩子认识钱的价值,知道钱可以买到哪些东西,明白消费应量力而行;另一方面,家长要教育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量入为出。孩子入学后会有更多购物需求,也可能追求名牌,家长应告诉孩子品质和价格的关系、价格和使用次数的关系、金钱和快乐的关系等。此外,家长要教育孩子珍惜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比如感情、修养、知识、爱心等。
零花钱,分两种给孩子
(孙先生,38岁,精算师)
给孩子读睡前故事,我会有意选择一些与经济学有关的书,比如《穷爸爸与富爸爸》《小狗钱钱》等。日常聊天中,我会让孩子了解一些与投资理财有关的简单概念,比如股市指数、沪深300、指数基金等,不会讲得很深奥,點到即止。
孩子四五岁以后,有了金钱概念,对家庭财务也产生了兴趣。我们郑重邀请孩子参加“家庭预算会议”——我家每年年初都要举办一次,就像政府工作报告一样,由我妻子汇报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有哪些超预算的支出,有哪些不必要的花销等,同时审议新一年的预算。这里面有孩子们最关心的几个项目,比如每月能得到多少零花钱,全年的服装、玩具费预算是多少。针对新一年的预算,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然后民主投票,确定最终的预算方案。
每个月初,我爱人都会按预算额度支付孩子们的零花钱,但两个孩子一开始都不能合理使用零花钱,比如女儿爱买同款的昂贵发饰,但买了以后又不用,造成浪费;儿子爱买垃圾食品,不让他买他就抱怨:“我的零花钱,我就想买零食。不让我买,零花钱还有什么用?”于是我想了个办法,把零花钱分成两类:自由零花钱和受限零花钱。一个月50元,规定10元是自由零花钱,40元是受限零花钱。自由零花钱可以想买啥买啥,受限零花钱需要经过爸爸或妈妈同意才可以使用。孩子们因此知道了,自己不能挣钱的时候,花钱会受到一定限制。而且,因为大部分零花钱受限,孩子们对自由零花钱就特别珍惜。女儿购买发饰时会认真挑选,懂得了取舍;儿子在自由零花钱用完以后,主动提出给姐姐做事换取一些零花钱,进而有了“挣钱”的意识。后来,女儿也开始开源节流,从妈妈那里赚取家务报酬。
在听故事与做游戏的时候,孩子们的理财意识最容易被建立起来。我的孩子们很喜欢“穿越时空的购物车”游戏。游戏时,我挑选一些孩子经常接触的物品当道具:红领巾、书本、笔记本、零食、饮料、玩具等。我们请妈妈给物品定价。然后,我假装开时空机带孩子穿越时空。我们假装回到了30年前,我告诉孩子们,这些商品在我们童年时代的价格是多少。孩子们很好奇:“为什么现在这么贵?”我解释说:“以前一个笔记本3角钱,现在需要5元钱。本子的价值没有变,但消费者购买时付出了更多的钱,这就说明现在的钱贬值了,这就是通货膨胀——国家发行的钞票多了,商品自然就贵了。”孩子们对不同时期钱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为我更进一步教导他们理财做了铺垫。
我觉得爱钱与理财本身都不是问题,对钱的不正确认识和不良消费习惯才是问题。对幼儿进行财商教育,一方面是要实现心理学上所谓的延迟满足,另一方面是要让孩子们懂得勤劳致富与合理投资。早接触理财知识,可以帮助孩子们早一点对金钱产生掌控感,对自己的欲望进行管理。
最后,我推荐一个犹太银行家训练孩子的计划表给广大家长:
3岁:教孩子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教孩子简单的计算,并在超市结账时付钱。
5岁:教孩子知道钱可以买的东西,了解父母的钱是如何赚取的。
6岁:买东西时知道货比三家,不浪费。
7~8岁:让孩子凭劳动赚取零花钱,把收入存入银行。
9~10岁:帮孩子制订一周收支计划,教孩子开源节流,鼓励孩子储蓄,并理解风险的含义。
11~12岁:教孩子识别广告对商品的虚假宣传,将理财计划制定到两周以上,了解银行业务的基本术语。让孩子懂得如何省钱,如何规避广告陷阱,产生理性理财意识。
我指导女儿第一次自己挣钱
(孙女士,33岁,全职妈妈)
女儿6岁,心灵手巧,乐于助人。幼儿园组织给孤儿院捐款,她琢磨着自己挣钱捐款。我建议她利用自己的优势,做钱包售卖。于是她从网上下载了做钱包的教学视频看了起来。看完视频,她开始张罗各种材料,要我开车带她去买一些丝带与花边。
我说:“要我专门开车跑一趟小商品市场多麻烦呀,你为啥不能用彩纸代替呢?”女儿说:“我做好了钱包,是要出售的。只有配上丝带和花边,才能卖得贵一些。”
我老公说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愿意尽力支持。父女俩出去采购,逛了一下午买了一大堆材料。吃完晚饭,女儿开工了,到夜里11点多才做出来一个钱包。我看到她的作品时有些吃惊,因为做得相当精美。
老公把女儿的劳动成果拍照晒到了朋友圈,按女儿的标价,写了“每只钱包30元”。
5分钟后,女儿收获了第一个订单。原来是老公的一位女同事看中了钱包,要买给自己的双胞胎女儿做礼物。兴奋拿下第一单的女儿,第二天又火速开始做另一个钱包。
我带她去超市买了趟材料。我特别计算了一下买材料的成本,跟女儿说:“咱们每次购买材料的收据留在你的钱包里。你可以把成本算一算,知道做这样一个钱包要花多少钱。”可女儿对成本核算似乎没兴趣,更注重她的第一个客户的“购物体验”:“我们还需要一个漂亮的包装!”我只好又陪她去买了包装纸。
在第二个钱包的制作过程中,女儿突发奇想,在钱包的外侧增加了一个卡兜,用来存放“抱抱卡”。“抱抱卡”的用途是每当孩子想让妈妈抱的时候,就拿着抱抱卡到妈妈那里刷一下,然后就能如愿以偿地被拥抱。
丈夫的同事对女儿的“产品”非常满意,通过微信聊天鼓励她:“你以后可以开一家店,创造自己的钱包品牌赚大钱!”
女儿便认真筹划起来,计划做50个、100个、10000个。我逗她:“如果你只卖30元一个,做一个钱包要花一整天,那就意味着你一天的工资只有30元,能养家糊口吗?”女儿想了想,摇了摇头。
我再次提出了成本核算问题,并启发她:“除了成本,还有什么可以决定一个商品的价值呢?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制造者所用的时间、心力、创意,以及手工制造与流水线制造的区别等。”然后鼓励她:“著名设计师的私人订制钱包,一个简单的款式就可以卖到好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家跟你的差别就在于,多年的品牌塑造与专业的知识。所以,你还是要好好读书,才能靠这门手艺养活自己!”
女儿很高兴,也更有动力。在这两天时间里,女儿尝试了很多事情,比如从学习制作技巧到购买原材料,从产品制作到包装美化,从品牌设计到新颖创意……女儿不仅学会了做钱包,还学会了成本核算、如何定价、如何衡量一个产品能不能作为糊口的营生等。
在女儿“想自己挣钱捐款”内驱力的驱使下,“卖钱包”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小项目。陪女儿挣人生第一笔钱的过程,我想到了事情的开始,却不知道事情的结局会如何,只是顺应和支持了她的想法,却意外发现这样一个小项目背后蕴含了很多大道理——孩子提前感受了真实世界里成年人如何赚钱谋生,我觉得这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几个寓教于乐的理财小游戏
(宋老师,财商训练讲师)
财商游戏是对生活场景的重现,可以让孩子很直观地体会与金钱打交道的场景。
游戏一:钱币组合(适合3到6岁的孩子)
准备一些新钱币:100元1张,50元2张,20元5张,10元10张,5元2张,1元10张。教孩子逐一认识每个面值的钱币可以买到的商品是什么,来衡量每种钱币的价值。比如:买5个软糖的钱可以买到一条薄荷糖(5元),买2条薄荷糖的钱可以买1桶薯片(10元),依此类推。家长教孩子来进行组合,引导孩子用1元、5元、10元的钱币自由組合出20元,然后加大难度,用种类更多的钱币组合出50元、100元。
游戏二:家庭支出体验(适合5岁以上的孩子)
给孩子一个钱包,里面放一笔1000元“巨款”,最好是很多张不同面值的钞票。首先,让孩子知道1000元可以买到多少玩具或零食。当孩子觉得这是一笔“巨款”后,再告诉他:“现在由你来做家长,我来收取咱们家每个月必须支出的费用。”然后模拟平常家里的必要支出,如水电费、房贷、伙食费、通讯费、燃气费等。要注意,收取的时候要一项一项进行,不要几项合在一起收,让孩子感到心疼,意识到钱其实不经花。
收完之后,跟孩子聊一聊,被收钱时的心情如何,引导孩子懂得父母持家不易,应量入为出。
游戏三:什么钱不可以省(适合5岁以上的孩子)
在卡纸上写出各种支出:伙食费,交通费,水电费,租金,房贷,教育费,零食、玩具、娱乐费,等等。玩具和零食可以细致地写上孩子最喜爱的品种,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告诉孩子家里的预算有限,在众多支出里面只能选择7项。然后,再让孩子去掉一项,只留6项;再去掉一项,只留下最重要的5项。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如果你选的都是玩具、零食,那么可能就没饭吃,没有房子住,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可玩,甚至没学可上。这个游戏能引导孩子在取舍中学会控制,了解管理家庭财务的时候以什么为先。
以上游戏都比较简单。家长可创造不同情景,比如“给芭比娃娃做管家”“今天我是银行家”“看看谁更会理财”等。这样能避免孩子厌烦,鼓励他们多动脑。
家长要在游戏中观察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总结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明白对钱财进行管理的重要性,避免孩子养成胡乱消费的习惯。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