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春彦
“内卷”一词是2020年学术界和公共网站上的一个热词,现已入选《咬文嚼字》,成为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那么,究竟何为“内卷”?为什么它会引发人们的共鸣?2021年,我们能打破“内卷化”的束缚吗?
“内卷”作为学术用语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使用的。他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类文化模式,即当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表现为“统一性内部的多样性和单调下的鉴赏性”,由于扩张性的创造用尽了资源,一种追求技术性细节的特别的鉴赏性便开始了。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进一步把“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概括为“内卷化”,并且讨论了“农业内卷化”。
此后,“内卷”作为一个分析工具在得到更多应用的过程中被进一步抽象,泛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它的含义中有“封闭、低效、高人力投入、低收益”等关键词。当前的网络赋予了“内卷”新的含义和更多的解释可能性,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纷纷以“内卷”称之,似乎“万物皆可内卷”。
作为热词的“内卷”是指:“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之内,竞争异常激烈,炽热化,失序。”“内卷”一词的流行和出圈,一方面反映的是人们对于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普遍焦虑。舆论是社会的皮肤,流行语是舆论汇集的表象。当前的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远超以往。一系列多元风险的呈现和不确定性事项的增加,以及突然降低的流动性等变化都带给了人们太多的压力、焦虑和隐忧。“内卷”一词的流行就是在传递这样的一种情绪宣泄和表达。另一方面,“万物皆可内卷”也在描述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一种由于环境变化和竞争加剧而带来的可能趋势。
2021年我们可以继续吐槽,但趋势的现实却值得警惕。“内卷”不是一天形成的,它可能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加剧。“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不断走入内卷再走出内卷的过程”,新的内卷化袭来时我们都未曾准备。一段时间内,我们必然会与“内卷”共处,我们不能奢望在短时间内真正摆脱内卷的束缚,但我们可以抵制“内卷”,不讓它成为我们的宿命。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应对并循序渐进地进行创新性探索以谋求改变,超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停滞并不是我们最担心的,因停滞造成的压力增大并产生恶性竞争、造成两败俱伤、引发严重内耗才是我们担心的。竞争以及竞争的加剧不是我们担心的,以高投入参与竞争而换取低收益以至于出现边际效应递减,才是我们担心的。
也许回到“何为内卷”能得到一个除魅的启示:“去内卷化”可以通过“内卷”实现。人类学家最初谈“内卷”指的是在“扩张性的创造用尽了资源”后而转向内部的一种稳定和创造。追求内部的精治和复杂性是对抗外部投入不足的有效方式之一。既然已经缺少了扩张的外部环境,既然已经无法谋求高投入,那么就踏踏实实地回归。认识到工作是服务于生活的,真正的工作关系应该是互相照顾、互相保护和互助互利。认识到家庭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亲密关系有助于获得本体安全感。相关领域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切换赛道,相关部门和行业正视非理性的“内卷”并进行有效干预规范、引导理性竞争。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期望的。摆脱“内卷”的束缚需要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切实参与。我们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有所超越,才能共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