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北城小学 汪 蕾
绝大多数的古诗文作品都能生动地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绝美画卷,反映出人们强大的精神风貌。这些作品风格迥异,思想各异,体现了从古至今各位文人的心路历程。小学古诗文的学习主要通过看图画图,这种形象化的学习方式,是学好古诗文的主要方式。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这对于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从小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培养自身的古文素养。但是对于当今语文素养还不太高的小学生而言,这些古诗文往往是晦涩难懂的,这就要求小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切实了解相关古诗文的写作背景,认真备课,为古诗文教学做好万全准备。
在常规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希冀是学生全面掌握古诗文,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说是用了浑身解数,课堂教授主要拘泥于教材,单调串讲,学生被动识记,以机械背诵为主。但需要铭记在心的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古诗文毫无了解或者知之甚少的小学生,在这样的学情下,因为学生无法与教师产生共鸣,即使教师层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将是低效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始之前,需要加强学生对课内外(课内为主)诗文的诵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感知诗文,另一方面可以在课上减少知识点串讲时间,防止生硬讲解。由此可见,让学生多诵读古诗文是学好古诗文的前提。
在小学阶段,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本来看,教材中与学生见面的古诗文的篇数是屈指可数的,学生即使把它们全部掌握了,也仍然与课标要求的阅读量相差甚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开展古诗文课外阅读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自行积累古诗文的好习惯。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古诗文积淀,也能为学生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开辟“诗文方格”,一周交换一次,鼓励学生积累下来并诵读。刚开始可以是一周一首(篇),坚持两三周待学生养成积累古诗文的习惯后,可以增加到每周积累两首(篇)或三首(篇),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诵读。这样的诵读积累活动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的古诗文吟诵水平以及积累数量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接下来教师可以指定检查规则,定期检查评比,利用一切零散时间和学生一起积累、学习、竞赛,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热忱,使他们“爱上阅读、学会阅读”,为小学生小升初、初升高乃至整个人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一来,既营造了师生、同学互比互学、充满人文气息的班级氛围,也提高了班级整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还可以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诗文为载体,扩大学生的吟诵范围。如课本中的《三字经》是节选原文的一段,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试着背一背全文,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与《三字经》类似的古文,比如《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老子》等重要著作,选出著作中简单易懂的部分,教师不必对这些著作进行解释,只需让学生在早读时抑扬顿挫地读出来即可。熟读成诵,就自然领悟了诗文中某些无法言说的神韵,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生根发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与之相对应,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不过对于语文素养还不太高的小学生而言,传统诗文往往是晦涩难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切实了解相关古诗文的写作背景,为下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也为学生把握古诗词的大意埋下伏笔,进而就能引领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进入古诗文描写的意境中。在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在教学此首古诗前讲解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李白被贬至夜郎,于是他取道四川前往。行至白帝城,遇赦,惊喜万分,立即乘船东返江陵,这首诗就是他在此时作的。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体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表达的悲喜交集的心情了。同样,教学曹植的《七步诗》时,当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了曹丕蓄意谋害曹植的历史背景后,学生就容易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深刻含义了。还有高适写的《别董大》,当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到高适早年仕途失意,晚年官运通达的生平,了解到作者送别好友时的历史背景后,学生就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心境了。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语文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都展现了诗的意思和意境,旨在丰富学生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理解诗文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舍近求远,另寻出路,不停地搜集其他图片资料反而忘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教师备课和正式上课时使尽浑身解数用心良苦地想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诗文的大意,却对书本上的插图视而不见,导致这么直观有效的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实属可惜。我们不能忽略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应该充分挖掘运用它,达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思。说起作画,不得不承认,孩子是天生的画家,他们从幼儿园起(甚至更早)就善于用手中的画笔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有信心,给他们自由展示的天地,更要有耐心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画出来。他们会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傲,会画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会画出“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趣……画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对诗词意境的体会。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古诗词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勤于总结,使小学生的古诗文教学得以优化,使学生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永久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