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张紫茵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现代教育的计算机及其网络通信技术。对于传统高中教学来说,教师相应的信息来源是教材、录像等资料。信息源缺乏交互性和灵活性,而信息技术可通过远程技术教育,将知识形象化,使学生通过感性认知理解高中数学概念和理论。丰富的信息来源能够实现多种方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讲解抽象数学知识,而学生长期接受抽象和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图像、声音、文字等方式,可以将相应的数学知识点及过程直观化,扩大了课堂相应的容量,促使学生开放思维,提高创新意识,进而能够较好地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高中新课标指出,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想实现高效,不能仅仅模仿、记忆。因此,要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注重有效结合传统数学教学及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相应的教育方式进行结合。
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时应明确区分数学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学习重点,并利用数学语言,高效地组织和管理文字、图画、符号、图像、视频等在教学中能够用到的信息,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理解。对于数学难点,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信息技术能力,将抽象思维过渡成具体形象思维,将难点知识动态化、情境化。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所选取的教学方法需要,满足学生认知规律及数学的学科特性。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搭建了平台,为学习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
下面以《信息技术应用μ,σ 对正态曲线的影响》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如何较好地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1.教材分析。阐述数学的内涵,明确数学知识的数学思想;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信息技术与正态曲线切入点,明确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例如: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选修2-3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中2.4节《正态分布》的第二课时——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曲线的影响。该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正态分布的概念、特点之后,利用几何画板、iPad 等信息技术研究参数μ,σ对正态曲线的影响。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相应的数学基础及对应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分析学生对应的心理及态度。例如: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态曲线的函数表达式,正态曲线的特点;具有运用几何画板和iPad的基础。
3.教学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1.利用几何画板研究参数μ,σ对正态曲线的影响,会根据正态分布的3σ原则进行简单的相关概率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引导学生观察并探究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阐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确定教学重点,根据学生情况突破教学难点。例如:重点:信息技术应用参数μ,σ 对正态曲线位置和形状的影响;难点:正态分布的3σ 原则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5.教学过程。情景创设要符合高中阶段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依据设置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对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原则进行深入考虑,比如实用、必要及多样性。
6.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可以参加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设计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评价。
1.课程理念整合。在高中数学课程设计中,应进行现代教育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推进教学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对数学的相应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实现抽象知识直观化,以此促使学生积极去动手创造。
2.课程目标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将课程目标进行有效整合,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学到数学的必要基础知识点以及对应的基本技能,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与之对应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力。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目标整合,可以提高学生对自身与数学所存在内在联系的认识,拓宽学生视野,较好地辅助学生理解数学学科对应的科学应用以及文化价值。
3.教学过程整合。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是传授对应的数学知识,应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有效整合,创设教学过程以及相应的内容,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推动高中数学教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改变了高中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的新课题。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高中数学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