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玮 钟宁 李兴龙 杨燕 于建 李志强
输血治疗在危重患者抢救中已被广泛应用。输血安全直接与患者生命乃至公共卫生安全紧密相连,输血样本精准及时配送是临床输血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目前信息化系统管理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有必要建立输血样本精准配送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患者信息系统和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联网动态跟踪监督配送输血样本82940例次作为实验组;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未实施信息联网动态跟踪监督配送输血样本75797例次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每月平均平诊、急诊(抢救)输血样本配送时间,发生样本配送错误和漏送例次数。
2 方法 基于临床输血信息识别技术和经培训医务人员身份识别跟踪技术,构建“血样状态—医务人员—实时定位”的关联模型,实现患者信息系统和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联网输血样本精准配送的动态跟踪监督管理。具体流程见图1。
图1 构建“血样状态—医务人员—实时定位”的关联模型
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2016~2019年,每月平均输血样本配送时间作为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统计2016~2019年,输血样本配送错误漏送和滞留发生数作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联网输血样本精准配送的动态跟踪监督管理 护士接到输血任务指令,确定输血样本识别标识。通过目视和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扫描枪确认患者身份识别标识、输血样本识别标识和采样时间等相关信息后,采集患者输血样本后返回护士站,再次使用扫描枪确认输血样本识别标识后信息系统生成运送任务指令上传至工勤人员管理部门(图2A-C)。
工勤人员管理部门接到指令后通知工勤人员到达护士站。护士使用扫描枪确认工勤人员身份识别标识、输血样本识别标识和取样时间等相关信息后,工勤人员取走输血样本(图3D-F)。
输血科(血库)人员使用扫描枪确认工勤人员身份识别标识信息,共同目视和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扫描枪确认输血样本识别标识和送达(接受)时间等信息(图4G、H)。
图2 第一步:护士采血后输血样本再确认(A)、分类批量打包(B)、生成分类批量打包标识(C)
图3 第二步:工勤人员身份识别(D)、签收和取走输血样本(E、F)
图4 第三步:在输血科工勤人员身份识别(G)和输血样本送达确认(H)图2-4 输血样本配送信息化系统管理主要模块
2 输血样本精准配送动态监督管理前后情况 2016年与2017年未实施信息联网配送输血样本分别为36826例和38971例,而2018年与2019年实施信息联网动态跟踪配送输血样本分别为39998例和42942例。2016~2019年每月平均平诊输血样本时间分别为(45.0±3.1)min、(40.0±4.2)min、(20.0±3.5)min、(19.0±3.3)min,随年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95,P<0.05)。2016年与2017年未实施信息联网配送,每月平均平诊输血样本时间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9年实施信息联网动态跟踪配送,每月平均平诊输血样本时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6、2017年分别与2018、2019年相互间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016~2019年每月平均急诊(抢救)输血样本时间分别为(16.0±2.4)min、(15.0±2.1)min、(10.0±3.1)min、(9.0±1.8) min,随年份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44,P<0.05)。2016年与2017年未实施信息联网配送,每月平均急诊(抢救)输血样本时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9年实施信息联网动态跟踪配送,每月平均急诊(抢救)输血样本时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6、2017年分别与2018、2019年相互间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016~2019年每月平均输血样本配送时间比较(min)
2016年与2017年未实施信息联网配送输血样本发生配送错误、漏送和滞留数分别为286例次(占7.77‰)、269例次(占6.90‰);而2018年与2019年实施信息联网动态跟踪配送输血样本均未发生配送错误、漏送和滞留,相互间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49,P<0.05),见表2。
表2 2016~2019年样本配送错误漏送和滞留发生情况比较(例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医疗保障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升[1],临床血液成分使用量快速增长。1998年全国临床用血量不足500万单位,到2018年达到了2500万单位。输血治疗安全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有效性、患者生命乃至公共卫生安全。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对临床输血各主要环节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与国家标准[2-7]。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医疗机构输血样本配送仍然采用手工核对配送,工作量大、不可控环节诸多、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手段,输血样本配送错误、漏送、滞留等现象时有发生。通常患者输血样本配送错误易造成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cute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AHTR)而危及患者生命。2007~2013年美国AHTR死亡率占输血死亡率的22%~23%,42位患者因输入血型不相合的血液制剂导致死亡[8]。2016年英国因AHTR导致死亡58例,其中输血样本错误占77.7%[9]。因此,输血血样精准配送是临床输血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已广泛应用。借助本院临床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升级达到医疗卫生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评级标准六级建立了输血样本精准配送信息化平台,以确保输血治疗及时性与安全性。通常输血样本配送时间是指输血样本离开护士站至送达输血科(血库)间的时间差值。本文研究表明2018~2019年实施信息联网动态跟踪配送每月平均平诊和急诊(抢救)输血样本时间均比2016~2017年未实施信息联网配送时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 2018年与2019年实施信息联网动态跟踪配送输血样本均未发生配送错误、漏送和滞留,与2016年与2017年相互间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构建输血样本信息联网动态跟踪管理在提高配送精准度的同时提高工作效能,可实现临床输血工作质量过程控制[10]。
总之,随着输血样本配送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通过更新模型从而更有效地改进输血样本配送数据信息,实现“血样状态—医务人员—实时定位”的关联一体化平台,确保输血治疗及时性与安全性。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