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婷 党盼玉 张保萍 胡兴斌 安群星 尹文
新生儿溶血病指的是由于母体与胎儿血型不符,母体产生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发胎儿溶血的现象。新生儿溶血病以黄疸、贫血、水肿等为临床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严重时会发生胆红素脑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多种血型系统都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不合最为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其中Rh系统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较为常见。因此,分娩后一旦发生Rh系统新生儿溶血病需即刻实施急救。有研究表明[1],及时进行配合型输血在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中有重要价值,故本次选择10例RhD新生儿溶血病患者,进行配合型输血紧急抢救[2],对其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及血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估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基本情况: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例重症RhD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均实施配合型输血紧急抢救治疗。日龄2~48 h,平均日龄24 h;体重1.4~3.5 kg平均体重3.0 kg;孕周32~39周,平均孕周37周。
1.2 纳入标准:①无输血史患者;②需即刻输血治疗患者;③溶血试验为阳性患者;④母婴RhD血型不符患者。
1.3 排除标准:①死亡患者;②家属放弃治疗患者。
2 方法 本研究中纳入的10例RhD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其输血相关实验室检测均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完成。
2.1 输血前检测: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盐水介质交叉配血、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3-5]。
2.2 临床输血治疗:
2.2.1 血液输注血型的选择:对由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患者首选与患者A型、B型、O型、AB型相容的RhD阴性血液输注,次选与患者同型RhD阳性血液输注[6]。血液在输注前均进行交叉配血实验,供血者与受血者血液在盐水介质、凝聚胺介质、抗球蛋白介质均无凝集、无溶血。
2.2.2 血液输注剂量:10~15 mL/kg。
2.3 输血后疗效评估:输血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3 分析指标
3.1 血常规指标评估:观察患者Hb(血红蛋白范围:180~190 g/L)、RBC(红细胞范围:5.2×1012/L~6.4×1012/L)、Hct(红细胞压积范围:0.400~0.500)变化。
3.2 血液生化指标评估:观察患者TBL(总胆红素范围:3.4~20.5 μmol/L)、DBL(直接胆红素范围:0~6.8 μmol/L)、IBL(间接胆红素范围:6.8~12μmol/L)、LDH(乳酸脱氢酶范围:114~240 IU/L)变化。
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t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患者血常规指标检测 患者Hb、RBC、Hct值治疗后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 患者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患者治疗后TBL、DBL 、IBL、LDH值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孕妇抗胎儿红细胞抗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这些抗体可经胎盘组织进入胎儿体内诱发免疫性溶血反应,引起胎儿溶血,导致胎儿贫血、水肿甚至死亡。ABO血型系统是最常见的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是继ABO血型系统之后最重要的血型系统。在Rh血型系统中,RhD抗原具有最强的免疫原性,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RhD阴性妇女再次妊娠的比例有所增加,多次妊娠史和(或)输血史使母体产生Rh血型系统抗体比例增高,其中以抗-D抗体最为多见,且大多数严重的新生儿溶血均是由抗-D抗体引起的,约占14.3%[7,8]。因此,针对由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早诊断、早治疗对新生儿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表1 患者输血治疗前后血液指标变化(±s)
表1 患者输血治疗前后血液指标变化(±s)
组别 例数 Hb(g/L) RBC(×1012/L) Hct输血治疗前 10 104.70±3.72 3.01±0.14 0.33±0.01输血治疗后 10 136.60±2.40 4.09±0.17 0.40±0.01 t值 - -5.760 -4.834 -4.016 P值 - <0.05 <0.05 <0.05
表2 患者输血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变化(±s)
表2 患者输血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变化(±s)
组别 例数 TBL(μmol/L) DBL(μmol/L) IBL(μmol/L) LDH(IU/L)输血治疗前 10 294.09±26.91 25.68±3.84 268.41±24.16 591.60±59.69输血治疗后 10 164.86±25.40 16.03±1.86 143.41±24.3 347.20±33.82 t值 - 6.006 2.797 6.658 5.387 P值 - <0.05 <0.05 <0.05 <0.05
本研究中的10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其母亲的Rh血型均为RhD阴性,患儿Rh血型均为RhD阳性。经实验室检测,入组的患儿均为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出生后均有明显的皮肤黄染、水肿、贫血,故迅速进行配合型输血治疗,首要选择ABO血型与患儿血型一致的RhD阴性新鲜血液进行输注,输注过程顺利,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0例患儿在经输血治疗后Hb、RBC、Hct等血液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此结果与张再玲[9]、柴宝[10]等研究一致。同时,患儿血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最终该10例患儿贫血、黄疸等症状得到有效改善,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新生儿娩出时可能已有贫血、水肿、高胆红素等体征,及时有效的实验室诊断及正确的输血治疗措施可纠正贫血、降低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患儿严重缺氧,提高其生存率[11]。因此,正确的输血策略和有效的输血疗效评估对治疗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