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 郭海滨
【摘要】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作业治疗对痉挛型偏瘫患儿抓握功能的临床观察,为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积累经验。方法:将2017年 6 月至 2021 年 6 月收治的2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对照组予常规作业治疗康复训练,对比两组偏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分。结果:精细运动功能量表包括抓握能力和操作能力,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腕背伸能力,精细运动功能量表及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结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抓握功能,使其精细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痉挛型偏瘫; 肌电生物反馈; 作业治疗; 抓握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脑瘫患儿得到康复治疗,作业治疗也逐渐受到重视。脑瘫的作业治疗包括姿势控制、手功能的发育、感觉统合、感知与认知、心理、情感、进食和口运动,自理和独立性等等。手是用来游戏、工作、日常生活的工具,抓握动作是发展最初步手的动作。手功能障碍影响儿童经历动作及感觉接触周围世界的机会。脑瘫患儿中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多重于下肢,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不全、肌无力、选择性运动控制不全和感觉障碍等,上肢屈肌痉挛,异常姿势明显,由于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拇内收等现象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抓握能力及日常活动能力,制约了其参加社会活动及人际交往的程度。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是将患者的肌肉收缩引起的肌电信号转化为放大的反馈电流,并再刺激肌肉收缩,运用信号增强技术增强肌力,使肌肉具备抬高肢体运动的能力,提升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是基于表面肌电系统的生物反馈治疗,对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有显著疗效。本研究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作业治疗对痉挛型偏瘫患儿抓握功能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 6 月至 2021 年 6月在本院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儿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例。在观察组中,男8例,女2例;年龄17~32个月,平均(24.0±5.1)个月;其中,左侧偏瘫患儿4例,右侧偏瘫患儿6例。对照组中,男8例,女2例;年龄17~33个月,平均(25.4±5.4 )个月;其中,左側偏瘫患儿5例,右侧偏瘫患儿5例。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痉挛型偏瘫诊断标准。 ②可理解简单指令,对抓握及游戏感兴趣。④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肌张力1-2级。⑤腕背伸受限。⑥家属理解并支持治疗。
1.3方法
1.3.1 治疗方案:
两组均评定后由治疗师进行一对一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偏瘫的常规作业治疗,如患侧上肢的牵伸降张,关节被动活动,负重支撑,健侧上肢的适当约束,促进分离的活动,双手配合,手眼协调,腕背伸姿势下抓握的强化训练等,并重视对家长的培训,对家庭康复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使其对患儿病情及治疗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观察组在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使用Myotrac生物反馈治疗仪,先用脱脂酒精对患儿肌腹贴片处进行清洁和脱脂,再用电极片贴于患儿患侧腕伸肌肌腹处,同时根据患儿的情况予助力或主动腕背伸抓握玩具的活动,要求患儿尽量集中注意力,眼睛注视手部的动作,在肌电生物反馈刺激和主动控制下完成抓握动作,指导患儿最大限度的进行主动运动,使其上肢肌肉充分募集运动单位,每日一次,一次20分钟,每周5-7次,连续3个月。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在干预3个月前后患侧手抓握能力、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FMFM是基于各种类型脑瘫患者的精细运动能力而研发的评估工具,包括抓握,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5个能区。其操作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与抓握能力密切相关。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在治疗前后评估儿童的抓握能力,操作能力等上肢功能;(2)用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 (ADL)在治疗前后评估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2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输入SPSS22.0 软件包来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例数的百分比表示,对计量的资料用t检验,以x±S来表示,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FMFM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儿的FMF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上肢活动、抓握、操作能力等均大于对照组。见表2;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脑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 (ADL)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ADL 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大于对照组。详见表3;
3讨论
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屈肌张力偏高,腕背伸受限,腕关节活动度及稳定度低,手腕无法维持背伸姿势,手的悬空操作及抓握困难,拇指对掌的效率较弱,影响抓握力量及抓握动作的发育。而腕伸肌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腕关节的背伸和稳定度。腕关节的角度也影响握力的测试。Fong等学者发现,腕关节背伸15°或3O°,尺偏O°时的握力显著大于尺偏15°时的握力。前臂中立位,伸腕0°-30°,并且保持0°-15°尺偏是国际上采用的握力测量体位,当患者腕背伸且尺偏适当的角度时,与屈肌肌腱长度的张力关系处于了最优状态,可有利于产生最大的握力,让动作变得精确,使手掌内小肌肉有较好的活动效率。肌电生物反馈增加了腕关节活动度,并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本体觉和运动觉,能最大程度地鼓励患者对腕关节的运动功能进行定向,且较为精确细致的诱导和强化从而改善肢体功能。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玩具和游戏增加孩子主动性,达到既让孩子有兴趣和成就感,又提高了腕背伸角度,练习了孩子的抓握功能。强化正确的抓握动作,进行正确的运动感觉输入,能提高患儿的抓握功能。同时,日常作业治疗及家庭康复训练中进行手部的握力、捏力、手指屈曲、伸展方面的作业训练,如握力器、捏橡皮泥、揉面团、使用喷水壶,用力捏挤装水的饮料瓶等游戏及训练,以巩固治疗效果。通过临床观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在3个月后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粗大抓握从不能抓握大的木插棒,到被动放在手中才能抓住,到只能用四指抓握,到五指自然抓握,及出现精细抓握三指捏,指侧捏等,抓握能力逐渐提高。日常生活中部分患儿在旋转门把手时从不能抓握门把手,到能抓住门把手但不能旋转,到能主动拉下门把手,到能用力拧开门把手,操作能力逐渐提升。持续肌电生物反馈并每日进行腕背伸抓握练习,能有效提高腕背伸活动度,握力及腕关节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能达到稳定地协助固定住操作物,抓握或配合健侧手操作物体。因此表明生物反馈结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抓握能力,使其精细功能的发育及日常活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此方法应用于痉挛型偏瘫患儿,疗效可以肯定。但本文研究样本有限,观察时间较短,对于长期疗效的观察及方法的改进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晓捷 姜志梅 特殊儿童作业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29-229.
[2]李惠 史惟 脑瘫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偏瘫型患儿中需要重新建立评估标准与程序[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9,8(14):254-259
[3]梁薇 徐开寿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2)145-147
[4]杨笑桑,周俊明 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治疗的探讨[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1(3)7
[5] 云海,顾旭东,李亮,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療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l,33(12):913—916.
[ 6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 .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 J ]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7 ,29 ( 5 ): 309.
[7]肖晓鸿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J].中国保健营养,2014,06:3132-3133
[8]肖娜 徐纳新 孙会芳 握力测试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9):839-842.
[9] FongPW,NgGY.Effectofwristpositioningontherepeatabilityandstrengthofpowergrip[J1.Am JOccupTher,2001,55(2):212-216.
[10]Fess EE Gripstrength,Casanova Assessment Recommen-dations[M].2nd ed.Chicago:American Society of Hand Therapists,1992:41-45.
[11]傅晓倩 陆 操 金丹丹。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J]. 人人健康,2018,(16):51,25.
[12]尚延萍 江汪传 强制抓握作业疗法对改善脑瘫患儿抓握功能的临床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205-206.
第一作者简介:李蔚2018 女 江苏省常州市,本科,康复治疗主管技师,研究方向:儿童作业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