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逻辑到实践逻辑:“专业集群”的战略思维与话语体系

2021-02-23 23:55刘欣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话语体系应用型大学

摘 要 站在中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新的历史起点,从《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的历史站位、战略思维、话语体系等方面,评价该专著的学术研究价值。所提出的观点认为,《论纲》作为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建设领域的一部系统性论著,通过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构建了中国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形成了富有开拓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引领和指导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新性发展,奠定了十分堅实的理论基石,也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贡献了比较独到、先进、成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引领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走向更加成熟的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 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战略思维;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6-0068-05

站在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起点,高等教育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质量革命的巨大浪潮。从新建大学向新型大学迈进的应用型大学,正处于由初创期向成长期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转变的历史性关口。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服务和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中形塑应用型教育类型新样态,在引领和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出新型大学新路子,成为中国应用型大学亟待破题的重大课题。正是在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宏大背景下,顾永安教授的专著《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以下简称《论纲》)聚焦并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堪称以独创性理论研究引领中国应用型大学创新性实践和高质量发展的精品力作。

一、突破困局:“专业集群”研究的历史站位

“专业集群”研究课题的切入及其话语主题,有其根植于两个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的鲜明时代背景,也与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战略、一流本科与一流专业建设等重大政策引导不无联系;同时,也离不开研究者的理论自觉,对应用型大学发展阶段的战略研判、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邃的学理观照。

“专业集群”研究的历史方位。“专业集群”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概念,与中国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有着很深渊源。转型发展是中国建构新时期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体系与高质量发展新范式的时代命题。围绕这一命题,中国应用型大学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分类发展、由学术型教育向应用型教育类型转型、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结构性转向三个主要阶段。人们明显认识到,应用型大学转型并非贴上“应用型”身份标签那么简单,而注定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制度性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变革。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结构调整、分类发展的大布局,是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总要求,核心价值是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引导应用型大学根治传统学科化模式痼疾,深化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型,促进这类高校更紧密地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融入科技进步和产业链价值创造过程,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等更深层次、更系统地自我蜕变和自我完善:转型的立足之本是服务地方及行业发展,根本路径是转变办学方式、建立产教融合协同治理体系,核心是深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改革,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对接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目标指向是提升人才培养、应用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创造力,重要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1],形成更多样化、更加开放、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正是在此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以“专业集群”建设为切入点,从盲目跟从研究型大学学科群建设、模仿借鉴高职专业群建设,转向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集群的自主建设、部分省域和高校联盟主动探索、国家评估规范与政策引导、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示范引领的新阶段[2]。

“专业集群”研究的政策指向。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专业群”的概念,可见于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提出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专业集群”的概念,强调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自此以来,在国家、部委和省域层面均对专业集群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或在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实施产教融合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将专业集群建设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大政府主导与政策推动力度,为深化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研究提供了前提,为推进专业集群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3]。应用型大学的根本走向是整合区域集群发展优势,基于“产业链主导→专业链对接←学科链支撑”的新集约思维和新生态逻辑,建立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融通共生关系,走跨界联动、分工合理、集群优化的新路,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化、网络化、全链条、开放式集群创新体系,构建社会资本融通、创新要素流动、价值资源增值与利益共享机制,强化集群资源与核心能力的互补融合、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要素集成,形成创新要素集成所带来的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和倍增效应,实现我国产科教整体水平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战略性转变[4]。

“专业集群”研究的问题导向。有关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建设的理论论著成果,近几年主要有:《地方本科高校文科专业群综合实践教学研究》(张宝秀,2020)、《行业学院模式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研究》(许士密,2019)、《区域经济视域下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建设研究》(蔡小平,2017)、《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研究》(梁梅,等,2017)等。因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影响和研究视域的局限,且囿于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的研究与探索还处于初期阶段,这些研究成果尚缺乏“大广角思维”,专业集群研究的系统性、学理性、成熟性显得不足。《论纲》著者基于长期从事应用型高校研究的深厚学术积淀,利用参加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及教育部特色专业集群专题研修班讲学的机会,以院校研究为研究范式,对受评估的20多所高校的领导和300多所高校进行了深入访谈和调研,从更高站位、更宽视域、更深层次,全方位审视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探索与推进中存在的认识与实践问题,梳理出院校实践层面“认识不到位、视野不开阔、创新性缺乏、特色不彰显、价值未达成、质量文化弱”六个方面问题[5];在院校研究层面,针对理论性、系统性不足和深度不够问题,超越“学科逻辑”局限,基于“产业逻辑”及“实践逻辑”,致力于探讨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专业集群建设规律,总结和创建了有别于学科型和职业型专业发展模式的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链式”发展新范式,形成了破解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理论体系。随着我国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内外部生态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应用型大学如何跳出与传统大学“模仿性同构”困境和一哄而上“高水平升格”冲动,找准产教融合结合点,以专业集群建设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建立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融合机制,建设比较优势明显的重点或特色专业集群,以高质量发展形塑应用型大学教育类型特色,《论纲》给我们提供了更具前瞻性、引领性的方案。

二、谋划全局:“专业集群”建构的战略思维

有别于传统微观层面的专业集群建设研究,《论纲》从战略思维的高度总揽全局,明确提出,“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的战略选择,是应用型高校向应用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是建设中国新型大学的发展战略,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路径,是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一流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应用型高校培育办学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关乎学校发展全局与未来的大事要事”[6]。应用型大学要从政策外驱式专业建设模式,转向根据国家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需要、依靠自身学科专业特色优势的自主内驱式专业建设模式。总体来看,《论纲》从教育生态思维、顶层设计思维、集群共生思维等战略高度或方法论层面,系统谋划与建构了应用型大学专业治理和集群建设的新范式。

教育生态思维。“教育生态学”术语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Gremin.L.A.)首先提出。克雷明认为:教育生态学的核心在于,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就是“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中,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来加以审视”[7]。专业集群作为大学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所在的大学母系统相互依存、共生联结,同时与大学系统的外部环境保持着动态耦合。《论纲》提出,产业集群、专业结构是专业集群内外关联的两大关键性要素,并使專业集群具有外接产业集群、内联专业结构的显著特点。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来看,专业结构是专业集群布局建设与发展的高等教育内部因素,关注的是专业结构如何影响专业集群布局架构、建设与发展;从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来看,专业结构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等密切关联,产业结构变化是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决定因素。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联系反映了高校与社会之间最直接、最关键的联系,两者关系本质上是产教融合的根本问题。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的耦合发展与融合发展,是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是应用型高校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践旨归和必然选择。

顶层设计思维。《论纲》认为,专业集群是事关应用型高校全局性、关键性和长远性的战略问题和关键抓手,专业集群建设唯有上升到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才能实质性统领和支撑集群建设,才能产生显著成效并具有普遍价值与推广意义。针对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整体上呈现顶层设计缺失下的繁荣”问题,需要有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在充分研究应用型专业集群核心内涵、生成逻辑、集群发展特征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域或地方产业集群和相关高校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深入分析,基于学科属性和产业属性,厘清应用型专业集群的基本思路,科学研制专业集群的结构布局、整体规划,精心制订专业集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强化集群内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与科教融合平台建设,推进专业集群从形态布局到内涵建设,从全面建设到重点突破,推进专业集群的生成机制、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创新,真正让专业集群从“集合”走向“融合”[8]。

集群共生思维。《论纲》指出,集群共生思维是新时期应用型高校推动落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当具备的思维品质。一方面,专业集群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与举措,应用型高校不仅要搭建框架、形成布局,更重要的是要抓好专业集群的内涵建设。应用型高校要主动适应“专业为王”[9]时代的形势,主动对标专业类国家标准、专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专业认证与“四新”专业等建设要求,推进“产业—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专业集群建设过程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内外力量共同驱动的结果,必须确立大系统观、大协同观、大共同体观,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既要从高校自身发展的整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角度,来分析和把握专业集群建设的必要性,还要综合考察专业集群建设中各专业各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用集群思维去研判专业集群建设的背景、构建策略与实施过程,围绕专业集群面向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以核心专业为依托,完善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建立集群各阶段各环节的协作发展机制;更重要的是,要打破制度壁垒,建立校内外、群内外共建共享各类资源要素的体制机制,形成建设校地、校企、校校发展共同体的理念与机制,在对接区域产业链中共同补链、延链、强链,共建与区域产业集群及其产业链强对接、高契合、有特色的专业集群。

三、创新格局:“专业集群”生成的话语体系

“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10]。话语体系是学术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载体。“专业集群”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核心话语概念,其话语主题由“产业集群”发轫,经历了专业建设、集群建设到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大舰战略”的意义变迁。《论纲》阐明并建构的“专业集群”话语体系,超越了话语本体与工具性价值,也超越了纯粹的学科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一种统合“产业逻辑—学科逻辑—实践逻辑”的新型话语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契合点,在“产业—专业—学科”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产业集群与学科专业集群之间找到耦合点,创建了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

话语结构生成:从零散化走向体系化建构。《论纲》基于专业集群研究“视角聚焦较窄、成果单一零散”的现状,对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进而构建具有应用型教育特色的“专业集群”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以“专业集群”为核心范畴,紧扣“产业集群”“专业结构”两大关键性关联要素,凸显应用型大学专业集群“外接产业集群—内联专业结构—关联学科支撑”“亲产业性与学术性兼顾”的显著特点,建构了专业集群“基本概念体系、逻辑机理体系、支撑理论体系、建设内容体系(包括顶层设计体系、内涵建设体系、机制创新体系)、效度评价体系”等话语体系及理论体系。通过独特的话语体系把语言和思想内在地连接起来,具象化、系统化地完成了理论体系的建构,实现了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高度统一,使“专业集群”成为中国特色应用型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理论体系。

话语主题进阶:从依附性走向独特性建构。“专业集群”概念的提出源自产业集群理论,以及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到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化发展的逐步深入探索。《论纲》认为,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大学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新战略、新思维、新路径,专业集群建设初始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因教育理念观念滞后,缺少创新性的理念思路,一些高校还停留在堆砌式的“物理变化”层面的专业组合,没有使专业集群产生“化学反应”或“基因改造”,未能确立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战略路径,缺少创新性的体制机制推进举措,缺少创新性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支撑,没有实现专业集群从形态布局到内涵建设的实质性转变。应用型大学可以借鉴研究型大学依托学科建设专业集群的成熟经验,也可以吸收高职院校以职业岗位群主导专业集群建设的做法,但不能照搬研究型大学学科主导逻辑,也要区别于高职院校职业岗位主导逻辑。著者认为,“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按照群落状建设的原则,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充分融合若干个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和相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的有机集合”[11]。主要有“产业引出、学科引出、核心专业衍生、优势实力引出”四种可能的生成逻辑。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主要以区域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更加突出产教深度融合,更加强调专业的链式集成,既与区域产业集群对接契合,又注重基于学科基础但又不局限于学科思维,强调优势特色学科对专业集群的支撑引领,强调亲产业性和学科性两者兼顾的特性。其独特的链式生成逻辑成为新的研究取向。

話语要素创新:从外驱式走向集约化建构。《论纲》认为,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是国家驱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缘由。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变是应用型转变的根本,人才培养结构通过专业结构具体体现,因而,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以专业集群建设为重要突破口,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增强高校专业布局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促进原本外驱式、零散化“小帆板”专业建设模式走向集约化、大协同的“大舰艇”专业结构模式。为此,《论纲》提出扣住“顶层设计(战略要素)、内涵建设(核心要素)、机制创新(保障要素)、成效评价(标准要素)、实践方略(路径要素)”五维要素,整体架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互联贯通、内在一致的专业集群建设内容体系,着力解决专业集群建设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缺失”或“缺适”问题,建立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集群耦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跨学科、跨大类专业、跨学院组建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新机制,并结合典型性的院校研究案例,从提升认识高度、拓展思维广度、把准创新维度、加大特色培育力度、达成价值向度、提升质量保障度6方面,提出了深度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应对方略[12],以形成与区域产业结构相符合、与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学科基础、专业体系相匹配的应用型专业集群结构,协同打造引领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话语范式建构:从共性化走向多样化建构。“范式”是研究共同体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理论主张与方法论的集合体,三者共同决定了某种“范式”的成熟程度及其科学合理性[13]。《论纲》认为,“建设专业集群就是培育办学特色”,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实施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和重要抓手,必须在产教融合发展的背景与视域下谋划思考专业集群建设,使之成为中国应用型大学专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主导性新范式。为此,须遵循“服务区域、需求导向;保证重点、优势引领;一群一策、特色发展;渐进发展、动态调整”等建群原则,引导优质资源向专业集群汇聚,带动专业集群内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形成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对接精准的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并充分赋予和发挥“特色专业”等优势专业在专业集群建设中的核心和导向作用,基于学科基础与职业联系,集成一批互通共融的学科基础课程群、通识课程群、职业能力课程群,提高专业集群内专业的整体交叉复合,支撑专业和专业集群内涵建设的持续深化。其主要模式表现为专业集群的不同类型,每个专业集群在符合生成逻辑、具备基本特征的共性前提下,应侧重某一个或某两个自身特色,进而形成对接产业链(集群)“以链建群”、围绕主干学科专业“以核建群”、依托二级学院“以院建群”、基于办学特色“以特建群”、基于专业大类“以类建群”等各种不同的模式,并在建设过程中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科专业实际,不断补链、延链、强链,使之成为一个动态调整、渐进优化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其生成逻辑与建构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专业集群建设经共性范式下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化,同时也给各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留下了较大的创新与探索的空间[14]。

总体来看,《论纲》聚焦中国特色“专业集群”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独特建构,形成了可以引领和指导中国应用型大学向高水平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理论与实践方案。而从个别探索到集群创新,从研究范式到实践范式,进而形塑中国应用型大学教育类型的新形态、新范式,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需要汇聚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的群体研究力量,扎根中国大地,促进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走向更加成熟的新的发展阶段。

参 考 文 献

[1]刘欣.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核心聚焦[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102-107+112.

[2][3][5][6][12]顾永安.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289.14.39.290.301-303.

[4]刘欣.走向工业4.0时代的大学人才培养耦合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7):39-44.

[7]黄立志.教育生态学 :一门古老而新兴的显学[J].世界文化,2020(1):4-8.

[8]顾永安.应用型高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92-98.

[9]顾永安.“专业为王”时代:高校如何应对[J].教育发展研究,2018(19):3.

[10]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EB/OL].(2016-05-17)[2021-10-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7/c_1118882832.htm.

[11]顾永安.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35-38.

[13]刘欣.范式转换: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的实质与关系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1):52-57.

[14]顾永安,范笑仙.应用型院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机制创新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8):25-33.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话语体系应用型大学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