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雨卿
一、真实情境激兴趣,生活之泉润童心
在指导学生确立《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的研究项目时,笔者立足学生视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小英雄雨来》是著名作家管桦先生根据儿童故事续写成的一本中篇小说,讲述了在晋察冀边区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名叫雨来,他在父母、乡亲的影响和革命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从一个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八路”的故事。通过研读这本小说,笔者确定本次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知识是聚焦英雄形象。对于小说类文本,我们主要可以从人物和情节这两方面寻找切入点,确定研究项目。尤其是读小说时,学生对人物会投入极高的关注度。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围绕“雨来”进行提问,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可以整理、筛选出较多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学生们对小英雄雨来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雨来是真实存在的人吗?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雨来能抵住敌人的威逼利诱?为什么小英雄雨来在危急关头这么冷静机智?雨来怎样成长为“小八路”的?雨来伤好之后,参加游击队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学生们对这本书的结尾意犹未尽,讨论得十分热烈。最后,大家在探讨中确立了“解密小英雄成长记”这个颇有意思的项目主题,驱动性问题为“同学,如果我们要举行情景剧《小英雄雨来》的首映式,作为主持人的你会怎么介绍这部剧?”(如图1)。
二、任务驱动“做中学”,学科融合促学习
基于项目化学习整本书阅读能够实现学科之间融合、整合,链接课内课外。项目化学习以多任务为驱动,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合作、探究,最终解决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着眼于将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与阅读任务相结合,引导学生融合科学、音乐、美术、历史等多学科交叉阅读,开展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如在《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上,围绕驱动性问题,笔者与学生共同讨论了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下一阶段值得探究的子问题,各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纸上呈现对驱动性问题的思考。最后,经过师生共同的梳理、归纳,根据驱动性问题就产生了以下一系列子任务:
读书分享活动:“悦读·阅美 ”之《小英雄雨来》。
紧扣雨来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关键事件,关注人物成长过程,绘制故事情节思维导图。
制作《小英雄雨来》的主题读书小报。
根据书中的地理线索,合作绘制一幅《还乡河游击战地图》,标明敌我双方进攻和撤退的路线。
成立剧本创作团队,合作编写《小英雄雨来》的微剧本。
编排课本剧《小英雄雨来》。
这一系列子任务与阅读本身的听、说、读、写具有很强的一致性,通过项目化学习这个载体,就能以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从而实现“深度阅读”。为了能使各项目小组的任务有序、有效推进,在指导与推进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搭建“支架”,一方面可以是思维图式支架,如绘制地图,思维导图等;另一方面可以是语言图式支架,如编写剧本、编排课本剧等。学生在真实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成立项目学习小组,围绕驱动任务,展开主题研究。他們互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笔者只是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进行一些指导,提出一些建议,并且笔者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尝试,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项目研究,从而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项目任务与学习流程见表1。
三、项目成果乐分享,我“型”我秀提素养
项目化学习的成果是指在完成项目化学习后产生的报告、作品、产品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历时一个多月的阅读研究,尤其是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深度地参与其中,并进行了角色的分工,经过民主投票,有的同学担任了导演,有的同学担任了编剧,有的同学担任了演员,有的同学担任了场记……在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示阶段,笔者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举办了一场成果展示分享会,让学生展示出他们个性化的学习成果。交流会开展得十分成功,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学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当起了小小朗读者,摘录《小英雄雨来》中的自己喜欢的片段,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展示了他们合作设计的主题读书小报;有的学生给大家讲解了他们合作绘制的《还乡河游击战地图》;还有的组长讲述了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组内成员的任务分工,表达了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汇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朗读、有演讲、有展示、有互动等。学生踊跃地走上讲台进行阅读研究成果的汇报、展示,在这过程中,反映了学生对语文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