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常乐
2015年11月,有一套来自美国的“巴赫特藏”文献入藏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这一套巴赫文献原来由美国音乐家、巴赫文献收藏家沃尔特·梅伊霍尔(Walter Mayhall,1925-2015)和玛赛丽·梅伊霍尔(Marceley Mayhall,1935-)夫妇所有。笔者2017年9月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负责整理这一套巴赫文献。本文从“巴赫特藏”文献的定义、收藏巴赫文献的原因、这一套巴赫文献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引入中国对西方音乐研究所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五个方面,对这一套巴赫文献作概要的介绍。
“巴赫特藏”文献属于图书收藏的类别。图书收藏虽然只是收藏(Collection)(1)收藏(Collec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Colligere,意为采集、聚集,名词形式引申为收藏、收藏品。的一种,但却有着非常独特的价值。图书是人类传承文明和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图书收藏在古今中外都受到高度重视。
所谓“特藏”(Special Collection)文献是指以一个特定主题为中心的文献收藏。那么,“巴赫特藏”(Bach Special Collection)就是以巴赫为中心的文献收藏。然而,人们对此却往往存在一种误解,即认为只有与巴赫直接相关的文献才能被称为“巴赫特藏”。之所以会产生这一种误解,或许是由于对其概念认识模糊所致。
“巴赫特藏”的概念其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二者的内涵不同,涵盖的范围也就不同。狭义的“巴赫特藏”是指关于巴赫生平和作品的文献,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献。至于广义的“巴赫特藏”文献,则是除了包括巴赫生平和作品的文献,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献之外,还应包括与巴赫及其音乐间接相关的历史文献与研究文献。
为了证明对“巴赫特藏”这一概念作出狭义与广义划分的必要,举两个分别与之对应的实例加以说明。前者以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1801年首次印刷版(2)1801年版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共有三个版本,图1的法文版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分别在维也纳和莱比锡首次出版(J.S.Bach,Le Clavier bien tempéré,Vienne:Haffmeister & Comp.,1801,Leipzig:Bureau de Musique,1801.)。为例(见图1),后者以拉莫的《和声学基本原理》1722年的首次印刷版(3)拉莫的《和声学基本原理》(J.P.Rameau,Traité de l’harmonie réduite à ses principes naturels,Paris:Jean-Baptiste Christophe Ballard.)1722年在巴黎首次印刷出版。为例(见图2)。
图1.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1801年首次印刷版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完成于1722年他任职科滕宫廷期间,其创作目的,一方面是供“有意学习弹奏的青年使用,也可供已学会弹奏的人自娱之用”;另一方面则是以实践的方式证明键盘乐器按“平均律”调音的优点。同年,拉莫的《和声学基本原理》首次出版,他提出了调中心、基础低音、和弦的根音位置和转位等原则。拉莫的这部著作以及其后的几部论著为现代和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巴赫和拉莫的这两部著作是欧洲巴罗克时期的经典之作,分别从音乐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共同展现出当时欧洲音乐发展的广阔的图景。二者相互印证,相得益彰,这无疑有助于全面而立体地理解巴赫的音乐创作。
图2.拉莫《和声学基本原理》1722年首次印刷版
从世界范围来看,最全的“巴赫特藏”据说共有三套,分别是德国莱比锡巴赫档案馆的“巴赫特藏”、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巴赫特藏”和梅伊霍尔夫妇收藏的“巴赫特藏”。其中,只有梅伊霍尔夫妇的收藏是世界范围内最全的由私人拥有的“巴赫特藏”文献。
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巴赫特藏”其实就是梅伊霍尔夫妇整体转让的一套巴赫文献。这一整套规模庞大、收藏齐全的巴赫文献是梅伊霍尔夫妇用四十多年时间倾力收集的结果。为了让这一套珍贵的巴赫文献能有一个好的归宿,得到完整的传承和有效的利用,梅伊霍尔夫妇早在二十年前就开始为它寻找下家。虽然其间几经周折,但这一套珍贵的“巴赫特藏”文献能与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结缘,与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盛原先生积极牵线搭桥密不可分。最终,这一套巴赫文献能被引进中央音乐学院,更是得益于当时图书馆和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图3.美国音乐家、巴赫文献收藏家沃尔特·梅伊霍尔和玛赛丽·梅伊霍尔
2015年11月入藏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巴赫特藏”文献,经过清点登记之后,就被封存在图书馆二楼夹层的书库中。直到2017年9月笔者有幸负责这一套文献的整理与编目,对“巴赫特藏”文献的整理、编目和研究工作才真正地启动。原来封存在书库包装箱中的巴赫文献现在已被取出上架,并分别陈列于图书馆的“巴赫特藏”文献工作室和“巴赫特藏”文献陈列室中。目前,对这一套文献的编目工作正在进行,其中部分文献的编目已经完成。在此期间,“巴赫特藏”文献工作室先后接待了国际学术界和出版界专家的学术考察和参观。此外,本人2018年应邀分别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作了题为《“巴赫特藏”文献概述》的学术讲座,向音乐学界介绍了对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整理研究的进展情况。随着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整理编目工作的逐步完成,它将能被更多关注巴赫及其音乐的研究者所利用。
梅伊霍尔“巴赫特藏”文献入藏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以后,这一套世界范围内最全的私人收藏的巴赫文献也就成为了公共机构的文献收藏。但对于梅伊霍尔夫妇当初为何要下决心私人收藏巴赫文献,以及他们通过收藏这些文献有哪些收获和心得,或许也是很多关心这一套“巴赫特藏”的人们最想知道的。
在梅伊霍尔夫妇将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正式移交给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之前,图书馆方面曾对这一对美国的音乐家和巴赫文献收藏家作了一次采访。在采访的纪录片中,梅伊霍尔夫人说:“我们最初想到,如果尽可能搜集所有与巴赫相关的资料,我们对他将会有怎样的认知,又应该从何处入手。由此,开始收藏巴赫文献。”(4)文中所引梅伊霍尔夫妇的话均出自纪录片《巴赫收藏家梅伊霍尔夫妇专访》的中文字幕。纪录片的中文字幕由笔者根据英文采访稿翻译。这部纪录片由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委托机锋电影(Repartee Films)拍摄制作。从她的话语中我们能感觉到,梅伊霍尔夫妇收藏巴赫文献的目的其实是很纯粹的。他们出于发自内心对巴赫音乐的热爱,为了更多地了解巴赫及其音乐才开始收藏巴赫文献。梅伊霍尔先生表示,他们当初决定自己收藏巴赫文献,确实觉得很有必要。他认为:“巴赫在世时传下来的,有关他生活和工作的实物证据所剩无几,因此,我们对巴赫的了解确实不多。必须寻找各种书籍中能发现的所有东西。虽然有太多书与巴赫无关,但其中的信息却很重要,甚至很可能稍纵即逝。”(5)文中所引梅伊霍尔夫妇的话均出自纪录片《巴赫收藏家梅伊霍尔夫妇专访》的中文字幕。纪录片的中文字幕由笔者根据英文采访稿翻译。这部纪录片由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委托机锋电影(Repartee Films)拍摄制作。如果想更全面详尽地了解巴赫及其音乐,只有自己动手收藏巴赫文献才能保证实现这一目标。
事实证明,梅伊霍尔夫妇通过长期收藏巴赫文献得到了多方面的收获。梅伊霍尔先生指出,阅读巴赫文献使他加深了对巴赫音乐的理解。他以阅读过的一本记录一位音乐史教授1865年在伦敦讲座内容的书举例说明。书中关于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段落描述:“巴赫崇高的音乐浑然天成,不事雕琢,更像一座座金字塔,巴赫所做的,只是让它们显露出来。”(6)同注⑤。这让他领悟到,巴赫的音乐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高度契合,其作品才显现出浑然一体、完美统一的特性。
另外,梅伊霍尔夫人对“巴赫特藏”文献中巴赫手稿的研究,使她在学习巴赫的作品时深受启发。她特别提到收藏中巴赫《赋格的艺术》的手稿仿真本令她印象深刻,因为借助比较手稿版与印刷版之间的差别,她找到了正确弹奏巴赫这部作品的方式。她说:“手稿中的一小节有四个二分音符,而印刷版的一小节有两个二分音符。这对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就决定按照手稿版来学习演奏这部作品。”(7)同注⑤。
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巴赫特藏”究竟包括哪些文献,也是希望了解巴赫文献的人们关心的问题。以下分别从其整体数量和包括的类别,以及每一类包括哪些文献作概要说明。
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巴赫特藏”文献规模庞大,装满了184个标准运输箱,按照文献的整体编号共有17117件,但是其中有些文献是多卷一套,且共用一个编号。鉴于存在多卷文献共用一个编号的情况,所以藏品的总数应该多于17117册。
对于巴赫文献的分类,在国际巴赫研究领域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巴赫条目(8)Stanley Sadie,ed.,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vol.1,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80,p.785.后面所附的巴赫文献分类;另一种是日本的巴赫研究专家托米塔(Tomita)先生的巴赫文献分类。前者将巴赫文献分为8类:1.文献目录,研究手册;2.目录手册;3.手稿研究;4.档案书信;5.传记;6.作品研究;7.作品;8.演奏实践。后者将巴赫文献总体上分为5大类:1.手册;2.作品集;3.手稿仿真本;4.丛书与期刊;5.专题文集。
在托米塔的巴赫文献分类中,还对手册、作品集、手稿仿真本、丛书与期刊和专题文集这5类作了更详细的划分:
1.手册:(1)巴赫辞典;(2)巴赫作品目录;(3)其他人的作品目录;(4)其他有用的巴赫研究目录。
2.作品集:(1)《巴赫全集》;(2)《新巴赫全集》;(3)《新巴赫全集》增补;(4)《C.P.E.巴赫全集》。
3.手稿仿真本:(1)《巴赫作品与文档的仿真本系列》(Faksimile-ReiheBachscherWerkeundSchriftstücke);(2)《巴赫作品与文档的仿真本系列》新编系列(Faksimile-ReiheBachscherWerkeundSchriftstücke);(3)《音乐学档案》(DocumentaMusicologica);(4)《大师音乐作品仿真本》(MeinsterwerkederMusikimFaksimile)。
4.丛书与期刊:(1)《巴赫》(Bach);(2)《巴赫年鉴》(BachJahrbuch);(3)《巴赫瞭望》(BachPerspectives);(4)《巴赫研究》(BachStudien);(5)《巴赫研究》(BachStudies);(6)《巴赫禅宗》(BachZenshu);(7)《巴赫研究文章》(BeiträgezurBachforschung);(8)《巴赫神学研究文章》(BeiträgezurtheologischenBachforschung);(9)《简报》(Bulletin);(10)《科滕的巴赫手记》(CöthenerBach-Hefte);(11)《多特蒙德巴赫研究》(DortmunderBachforschung);(12)《莱比锡巴赫研究文章》(LeipzigerBeiträgezurBachforschung);(13)《图宾根巴赫研究》(TübingerBach-Studien);(14)《认知巴赫》(UnderstandingBach)。
5.专题文集:(1)《会议报道与未出版文章》(ConferenceReportsandUnpublishedPapers);(2)《节日文章》(Festschriften);(3)《纪念文章》(Gedenkschriften);(4)《论文选集》(CollectionofEssays)。
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对于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的分类,既参照了以上两种分类方式,也考虑到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自身的一些特点。
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巴赫特藏”文献规模庞大,对文献的收集种类十分齐全。巴赫文献收藏的完整性是这一套“巴赫特藏”最突出的特点。这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涉及的研究领域全面这一套“巴赫特藏”不仅涉及巴赫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且涵盖巴赫文献的各个方面。它包括巴赫传记、辞典、作品目录、巴赫全集、乐谱首次印刷的珍藏本和巴赫作品手稿的仿真本,以及有关巴赫的丛书、期刊和专题文集。
2.不同的著作收藏完备这一套文献对同一专题巴赫研究的不同著作收藏齐全。对同一专题不同作者的相关研究著作,在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中也能够收藏齐全。
3.不同的版本收藏齐全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对于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也能收藏齐全。其中无论是同一著作首次出版的最初版本、修订或增订版本,还是最早出版语言的版本,采用其他语言扩充改写的新的版本,以及不同语言的翻译版本,都尽可能地收藏齐全。
4.与巴赫相关的文献收藏齐全这一套“巴赫特藏”中,不仅有直接与巴赫相关的文献资料,即狭义的“巴赫特藏”,而且对间接与巴赫相关的文献,即广义的“巴赫特藏”也尽力收集齐全。这些间接的巴赫文献资料,对认知与理解巴赫的时代及其创作语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中,他们尽可能多、尽可能全地搜集与巴赫相关的所有文献,以便更全面、更详尽地认识和理解巴赫及其音乐。
5.巴赫文献数据完整“巴赫特藏”中的数据库是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中不仅对已购得的巴赫文献细致记录,而且也详细记录了尚未购进但已调查清楚的巴赫文献信息。这无疑为巴赫文献的继续补充做好了准备,为其能够有序地传承奠定了基础。
对于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的上述5个特点,还可用“脉络完整、收藏完备”加以概括。这一套文献不仅对巴赫研究各个领域及其不同方面的收藏都有着完整而清晰的脉络,而且对各个领域及其不同方面的著作也尽可能收全,并对其不同的印刷版次和不同语种的译本都作了完整的收藏。下文分别从巴赫辞典,巴赫传记,巴赫作品目录,巴赫乐谱,手稿研究、演奏实践和理论研究,丛书与期刊六个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内容与巴赫相关的词典可分为普通的百科词典、专门的音乐词典和巴赫专题词典三大类。虽然在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中收藏有一些重要的百科词典,但本文只以音乐词典和巴赫专题词典为例。
1.音乐词典第一本包含巴赫条目的音乐词典是约翰·戈特弗里德·沃尔德1732年编辑出版的《音乐辞典或音乐图书馆》(9)Johann Gottfried Walther,Musicalisches Lexicon oder Musicalische Bibliothec [1732]-Neusatz des Textes und der Noten,Hrsg.:Friederike Ramm,Kassel:Bärenreiter,2001.。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收藏有该词典2001年版影印本。此外,还有同一编者1749年出版的《简明音乐辞典》(10)Johann Gottfried Walther,Kurzgefasstes Musicalisches Lexicon[1749],Leipzig:Zentralantiquariat,1975.1975年的重印本。虽然这两本音乐词典中的巴赫条目篇幅都很简短,但却是最早见于辞书的对巴赫的介绍。在这一套巴赫文献中收藏的大型音乐词典有英语的音乐词典《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11)Stanley Sadie,ed.,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vol.1,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80.,从1879—1900年第一版的五卷本《音乐与音乐家辞典》(A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到1980年版二十卷本《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的所有版本。还收藏了德语的大型音乐词典《音乐的历史与现状》(DieMusikinGeschichteundGegenwart)(12)Friedrich Blume,ed.,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allgemeine Enzyklopädie der Musik.Unter Mitarbeit zahlreicher Musikforscher des In-und Auslandes,17 vol.,Bärenreiter,1949-1986.1949—1986年的第一版。这两部大型音乐词典中的巴赫条目都是由杰出的巴赫专家撰写,涉及巴赫研究的不同方面,基本反映了当时巴赫研究的成果。
2.巴赫专题辞典巴赫专题词典是以巴赫为中心,涉及到巴赫及其音乐相关的各个方面,全面汇集了巴赫研究的成果。其中以沃尔特·考内德尔的德文版《吕贝斯巴赫辞典》(13)Walter Kolneder,ed.,Lübbes Bach Lexikon,Berlin:Gustav Lübbe Verlag,1982.和马尔考姆·博伊德主编的英文版《牛津作曲家指南: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4)Malcolm Boyd,ed.,Oxford Composer Companion:J.S.Bach,New York:Q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为代表。这两部巴赫专题词典也被收入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
关于巴赫的传记著作按其写作体例和构成形式可分为纪传体、编年体和画传三种形式。在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的107种200余册巴赫传记中,绝大部分为纪传体,画传的形式很少,而编年体的传记只有一部。
德国音乐学家和音乐理论家约翰·尼古拉斯·福克尔1802年出版的《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生平、艺术及作品》(15)Johann Nikolaus Forkel,Über Johann Sebastian Bach Leben,Kunst und Kunstwerke,Leipzig:Hoffmeister und Kühnel,1802.是第一部巴赫传记,也是其创建的历史音乐学的重要著作。这本传记中很多第一手材料,直接来自作者与巴赫的儿子卡尔·菲利普·伊曼纽尔·巴赫和威廉·弗里德曼·巴赫的通信,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该书1802年的德文首次印刷版以及其后的各种版本,均被收入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
德国音乐学家菲利普·施皮塔1873至1880年出版的两卷本传记性学术论著《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Philipp Spitta,Johann Sebastian Bach,Leipzig:Breitkopf & Härtel,1873,1880; English translation:Johann Sebastian Bach,His Work and Influence on the Music of Germany,1685-1750.Trans.by Clara Bell and J.A.Fuller-Maitland.In three volumes,Novello and company,Limited.London,1884-1885,1899.是巴赫研究的奠基之作,它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批评和音乐学领域的开拓,其中不仅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巴赫的生平和音乐创作背景,而且还深入探讨了巴赫不同时期的音乐创作。这一套“巴赫特藏”中收入了该作不同版次的德文版和英译本。
法国管风琴演奏家、音乐学者阿尔伯特·施韦泽1908年版两卷本德文版巴赫传记《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7)Albert Schweitzer,J.S.Bach,Leipzig:Breitkopf & Hartel,1930.该书的法文版J.S.Bach Le Musicien-Poète于1905年出版;1908年出版了德文增订版;埃奈斯特·纽曼(Ernest Newman)1911年版英译本,根据作者替换与增补内容后的版本翻译。,是在其1905年法文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诗人》的基础上重写的,在该作1911年出版的英译本中又作了增补与扩充。这一套“巴赫特藏”就包括这部著作的法文版、德文版和英译本三种版本。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巴赫研究专家克里斯托弗·沃尔夫2000年出版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博学的音乐家》(18)Christoph Wolff, Johann Sebastian Bach:The Learned Musician,New York.London:W.W.Norton & Company,2000.另注:克里斯托弗·沃尔夫1991年在《对巴赫传记新的展望》(New Perspective on Bach Biography)一文中曾指出:“传记作为史学的一个特殊分支,不仅要阐明外部的环境和事件,而且要特别关注艺术家的内在、非物质、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汇编、排序、分析和评估,最后将其合成真实的肖像。”他的这部巴赫传记充分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传记写作理念。引文出自Christoph Wolff,Bach:Essays on His Life and Music,London:Harf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3.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以一种新的视角立体地展现了巴赫的形象,揭示出巴赫一生的音乐创作与其作为音乐家的不同身份之间的紧密联系。这部传记的第一版和2013年的修订版均被收入这一套“巴赫特藏”。
法国音乐学家菲利普·茨旺1990年出版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9)Philippe ZWANG,Jean-Sébastian Bach,Paris:Librairie Honoré Campion,Editeur,1990.是这一套“巴赫特藏”中唯一的以编年体的体例撰写的巴赫传记。它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详尽地整理出其中每一天与巴赫相关的事件,对于详细地了解巴赫的生平事迹具有独特的价值。
巴赫作品目录的出版体现了不同时期对巴赫作品整理编辑的成果。1867年最先出版的是阿尔弗雷德·多尔菲尔德的《巴赫器乐作品主题编号》(20)Alfred Dörffel,Thematisches Verzeichnis der Instrumental Werke von J.S.Bach,Leipzig:C.F.Peters,1867.,其中在每部巴赫器乐作品编号之下,列出作品每个乐章音乐主题的乐谱。1950年出版了沃尔夫冈·施密德编辑的《巴赫作品编号》(21)Wolfgang Schmieder,Bach-Werke-Verzeichnis:Thematisch-systematisches Verzeichnis der musikalischen Werke von Johann Sebastian Bach,Leipzig:Breitkopf & Härtel,1998.“BWV”巴赫作品编号就是“Bach-Werke-Verzeichnis”的缩略形式。第一版,到1990年出版的第二版,又作了大篇幅的扩充。他对巴赫全部音乐作品的BWV编号在巴赫学术研究领域沿用至今。除了巴赫本人的作品编号之外,这一套“巴赫特藏”还收入了1905年阿尔弗雷德·沃特奎恩的《卡尔·菲利普·艾曼努埃尔·巴赫作品编号》(22)Alfred Wotquenne,Thematisches Verzeichnis Seine Werke von Carl Philliip Emanue Bach,Leipzig:Breitkopf & Härtel,1905.,它是对巴赫家族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C.P.E.巴赫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编号。
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的乐谱部分以巴赫乐谱为主体,包括巴赫作品全集、巴赫作品的手稿影印本和手稿仿真本,以及巴赫及其家族成员作品的早期印刷版。此外,还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作品的早期印刷版也被收入这一套巴赫文献。
1.巴赫全集目前以全集形式编辑出版成套的巴赫作品共有两次。一次是由巴赫协会(Bach-Gesellschaft)于1851年至1900年编辑出版的《巴赫全集》(JohannSebastianBachsWerke)(23)Johann Sebastian Bach,Johann Sebastian Bachs Werke,46 vols.,ed.by Bach-Gesellschaft,Leipzig:Breitkopf & Härtel,1851-1900.。这一套巴赫全集分为46卷,外加一卷增补卷《赋格的艺术》共有61册。另一次是由哥廷根巴赫研究所(Johann-Sebastian-Bach-Institut)和莱比锡巴赫档案馆(Bach- Archiv)于1954年至2007年编辑出版的《新巴赫全集》(JohannSebastianBach:NeueAusgabeSämtlicherWerk)(24)Johann Sebastian Bach,Johann Sebastian Bach Neue Ausgabe Sämtlicher Werk,8 Series,ed.by Bach-Archive Leipzig & Johann-Sebastian-Bach Institute Göttingen.Bärenreiter,Bärenreiter-Verlag,1954-2007.。这一套新版巴赫全集为历史评注版,共计117册,按声乐和器乐体裁分为8个系列,分别是:1)《康塔塔》(47册);2)《弥撒曲、受难曲和清唱剧》(12册);3)《经文歌、众赞歌和歌曲》(4册);4)《管风琴作品》(11册);5)《键盘和琉特琴作品》(14册);6)《室内乐》(5册);7)《管弦乐作品》(7册);8)《卡农、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3册),外加《附录》(4册)和《补充:巴赫档案》(10册)。在这一套“巴赫特藏”中除了收入以上新、老两套巴赫全集之外,还有一套16开本的《巴赫全集》缩印版(25)Johann Sebastian Bach,Johann Sebastian Bachs Werke,Boston:Gregg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Limited,1968.。
2.巴赫作品手稿影印本与仿真本在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中,除了成套的巴赫全集之外,还收藏有巴赫手稿的影印本和仿真本。这两种形式的出版物虽然都以呈现巴赫的手稿为目标,但是二者在使用功能以及对巴赫手稿的还原程度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别。手稿仿真本要求准确地呈现出手稿的原始尺寸及纸张与墨迹的颜色和质感,要反映手稿的原貌,所承载的信息更加丰富,例如《巴赫作品与文档仿真本系列》第二卷(Faksimile-ReiheBachscherWerkeundSchriftstücke,Band2)(见图4);而影印本则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通常采用黑白印的形式,篇幅也比原始手稿尺寸略小,只需反映手稿的基本轮廓,例如《里曼施耐德巴赫影印本》第一册(RiemenschneiderBachFacsimilesVoliumeⅠ)(见图5)。
图4.《巴赫作品与文档仿真本系列》第二卷
图5.《里曼施耐德巴赫影印本》第一册
3.巴赫乐谱早期印刷版在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中,除了包含后来系统地编辑出版的巴赫及其家族成员的乐谱之外,还有一套在巴赫的时代出版的巴赫乐谱早期印刷版。这些乐谱兼具珍贵的文物价值和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中,以卡尔·菲利普·艾曼努埃尔·巴赫《六首键盘奏鸣曲,献给奥古斯特·迈斯特·迪·弗里德里克二世》(26)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Sei Sonate per Cembalo che all'Augusta Maestà di Federeco Ⅱ,Norimberga:Barth.Schmid,1742.1742年的首次印刷版最为珍贵。在这本作品集出版之时,离巴赫辞世还有八年。尽管当时欧洲的出版业十分兴旺,印刷技术已很发达,但将乐谱结集出版仍然被视为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不难想象,当巴赫手捧自己儿子刚出版的这本乐谱时,心中会有多么地自豪与欣慰。
在这一套“巴赫特藏”的乐谱文献中,数量最多、版本最全的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其中就有1801年在法国、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的几个城市,同时发行首次印刷的三个不同的版本。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能够同时在不同国家的城市作首次发行,实在堪称盛况,而从这三个首次印刷版本采用标题的差别,似乎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标题为《48首前奏曲与赋格曲》(48Préludes&Fugues)(27)Johann Sebastian Bach,48 Préludes & Fugues,Paris:Aux Adresses Ordinaires,1801;Bonn:Chez L’Editeur N.as Simrock,1801.,而在维也纳和莱比锡出版的标题则是《好律大键琴曲》(LeClavierbientempéré)(28)Johann Sebastian Bach,Le Clavier bien tempéré,Vienne:Haffmeister & Comp.,1801;Leipzig:Bureau de Musique,1801.,在苏黎世出版的采用的标题《前奏曲与赋格曲》(PréludesetFugues)(29)Johann Sebastian Bach,Préludes et Fugues,Zürich:Nägeli,1801.最为简洁。有两个的标题涉及体裁,其中的一个还照顾到乐曲的数量,只有一个道出了巴赫创作这一套作品的良苦用心——展示采用“好律”(即十二平均律)为键盘乐器调律,可以任意转调的优越性。假如把它们拼合起来,称作“48首好律大键琴前奏曲与赋格曲”似乎才更全面妥贴。当然,在这一套“巴赫特藏”中,也包括后续出版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不同版本。
1.手稿研究对巴赫作品手稿的研究也是巴赫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在这一套“巴赫特藏”中,涵盖了对巴赫手稿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反映出西方学者对手稿研究的不断积累,逐渐深入的过程。1960年出版的由沃尔特·格斯滕伯格编辑和点评的《音乐手稿:从帕莱斯特里那到贝多芬》(30)Walter Gerstenberg,Musiker Handschriften:Von Palestrina bis Beethoven,Zürich:Atlantis Verlag,1960.收录了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到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的部分作品的手稿图片,并由编辑者对其简要地点评,纵览了西方作曲家的创作和记谱形式的变迁。1964年,彼得·克劳斯编辑的《J.S.巴赫作品手稿》(31)Peter Krause,ed.,Handschriften der Werken Johann Sebastian Bachs,Leipzig:Bibliographosche Verörffentlichungen Der Musikbibliothek der Stadt Leipzig,1964.出版,这一本书聚焦于巴赫作品的手稿研究,包含了大量巴赫作品的手稿图片。1984年,阿尔伯特·丢尔出版的《J.S.巴赫的作品手稿图片》(32)Albert Dürr,J.S.Bach seine Handschriften-Abbild seines Schaffens,Leipzig:Breitkopf & Härtel,1984.中采用更大篇幅的手稿图片,并对所呈现的每一部作品的手稿图片作了简要介绍和阐释。罗伯特·马歇尔1972年出版的两卷本《J.S.巴赫创作的过程:声乐作品手稿研究》(33)Robert Lewis Marshall,The Compositional Process of J.S.Bach:A Study of Autograph Scores of the Vocal Work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透过对所有已知的巴赫的亲笔签名和作品草稿的分析,借助对音乐材料来源的调查研究对作品加以重构,通过对其中的更正和对草稿的解释,确定在一部作品中每种体裁通常的写作顺序,并阐明旋律、节奏、和声和织体等每种音乐参数变化的原因。
2.关于巴赫作品演奏的研究在这一套“巴赫特藏”中对巴赫演奏实践的理论研究,既有巴赫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也有后来学者对巴赫演奏实践的探究。巴赫生前并未留下如何演奏其音乐的文字,他的儿子卡尔·菲利普·艾曼努埃尔·巴赫的《真正的键盘乐器演奏艺术之探究》(VersuchüberderwahreArtdasClavierzuSpielen)(34)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Versuch über der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Berlin:Geoge Ludewig Winter,1759.详尽地探讨了键盘乐器演奏的指法、各种装饰音和演奏法,被视为了解和掌握巴赫音乐演奏原则与方法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巴赫同时代音乐家约翰·约阿希姆·匡茨(Johann Joachim Quantz)关于音乐演奏实践的多种著述,也是了解巴罗克时期音乐演奏实践的重要文献。当代音乐演奏家和理论家戴维·舒伦伯格的《J.S.巴赫的键盘音乐》(35)David Schulenberg,The Keyboard Music of J.S.Bach,New York:Schirmer Books,1992.则对巴赫键盘音乐的历史语境、风格特征和演奏实践作了深入的探究。
3.关于巴赫作品的理论研究在对巴赫音乐创作的理论研究方面,这一套“巴赫特藏”中的文献十分丰富,不仅涉及的领域广泛,而且包括对同一专题采用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的论著。例如,对巴赫复调音乐的研究,既有德国著名音乐学家恩斯特·库尔特博士1917年的《线性对位基础:巴赫旋律复调风格与技术导论》(GrundlagendesLinearenKontrapunkts:EinführunginStilundTechnikvonBachsmelodischerPolyphonie)(36)Dr.Ernst Kurth,Grundlagen des Linearen Kontrapunkts Einführung in Stil und Technik von Bach,Bonn:Akademische Buchhandlung von Max Drechsel,1917.,也有威廉姆·雷因维克1995年的《赋格分析——申克理论的方法》(AnalyzingFugue:ASchenkerianApproach)(37)William Renwick,Analyzing Fugue:A Schenkerian Approach,New York:Pendragon Press,1995.,前者系统地论述了巴赫音乐作品中运用的旋律复调的技术和风格,是以线性对位为基础的理论,后者则采用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对巴赫的赋格作品进行分层简化的理论研究,二者虽然都是以巴赫作品中的复调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但其观察的角度和运用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不同,这既体现了对巴赫音乐研究的多样性,又反映了随着时代变化对巴赫音乐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
与巴赫相关的丛书和期刊是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中所占比例相当大,而且又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巴赫研究的学术期刊最能全面而清晰地反映不同时期巴赫研究的最新进展。无论是其长久的时间跨度,还是其涉及的广泛领域,都能完整地展现巴赫研究的发展状况。
最早的致力于巴赫研究的学术期刊《巴赫年鉴》(Bach-Jahrbuch)创刊于1904年,除在二战期间之外,每年由莱比锡的新巴赫协会(Neue Bachgesellschaft)出版一期,其中,包含著名的巴赫专家关于巴赫及其家族成员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受国际巴赫研究界的推崇。1922年起在莱比锡编辑出版的《巴赫研究》(BachStudien)是一套巴赫研究系列论文集,采用不定期的形式出版,每一卷中的论文均围绕特定的巴赫研究专题展开论述。例如,1981年的《巴赫研究》第六卷的议题是《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会作品的贡献》(BeiträgezumKonzertschaffenJohannSebastianBachs)(38)Ahnsehl Peter Karl Heller und Hans-Joachim Schulze,Hrsg .,Bach-Studien 6.Beiträge zum Konzertschaffen Johann Sebastian Bachs,Leipzig:Breitkopf & Härtel,1981.。1995年创刊的《巴赫瞭望》(BachPerspectives)是美国巴赫协会(American Bach Society)会刊,它以年刊的形式每年出版一期,每一期聚焦于对巴赫的生活、时代和音乐的一个研究领域进行新的拓展。例如,《巴赫瞭望》第十二卷《巴赫与其宗教的对立面》(BachandtheCounterpointofReligion)(39)American Bach Society,Bach Perspectives,Volume 12:Bach and the Counterpoint of Religion,Champaig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18.中的论文探讨了巴赫作为路德教音乐家,其音乐创作也受到天主教音乐不同方面的深刻影响。
此外,巴赫音乐节手册和巴赫学术会议报告,是获取音乐节的演出内容及学术研讨议题和论文内容的重要信息来源。自1932年起,巴赫音乐节就已开始举办。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巴赫协会每年举办一次巴赫音乐节,期间会举办大量音乐会和演奏会,同时也举办与之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在音乐节之前则会出版《巴赫音乐节》(BachfestderNeuenBachgesellschaft)和《学术会议报告》(KongressBericht:GesellschaftfürMusikforschung)介绍音乐节的演出活动内容和学术研讨会议题及论文摘要。
对巴赫文献的收藏究竟有何意义,在对巴赫收藏家梅伊霍尔夫妇的采访中,梅伊霍尔先生以其切身体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是没有收藏家,就不会有那些主要的音乐图书馆。今天,世界上每一份收藏,都是收藏家们从巴赫时代的某个地方开始收藏的结果。”(40)引自纪录片《巴赫收藏家梅伊霍尔夫妇专访》的中文字幕。收藏如集腋成裘,其重要意义在于传承。正是一代代收藏家不懈的努力和用心的付出,才使得这些珍贵的巴赫文献得以保留下来,并逐渐汇聚成这一套世界上最全的“巴赫特藏”文献。
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被引入中国,入藏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它似乎又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巴赫作为贯通古代与现代的音乐大师,在西方音乐历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西方的巴赫研究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对巴赫及其音乐的研究一直是音乐史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欧洲和美国是巴赫研究的中心,日本在亚洲的巴赫研究方面遥遥领先。此次“巴赫特藏”文献的引入,对于中国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为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巴赫研究的深入开展,从而有可能改变国际上巴赫研究的现有格局。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梅伊霍尔夫妇才愿意把这一套巴赫文献转让到中国,希望它成为对巴赫的生活及其时代更多思考的起点。这一套巴赫文献如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并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北京将会成为研究欧洲18世纪音乐的中心,这一套巴赫文献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真正体现其应有的价值。(41)参见纪录片《巴赫收藏家梅伊霍尔夫妇专访》的中文字幕。
上述对“巴赫特藏”文献不同层次的概要介绍表明,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的时间跨度和收藏规模都极为罕见。它不仅有巴赫传记和乐谱首次印刷的珍藏本及作品手稿仿真本,而且还有巴赫研究的最新成果,涵盖巴赫传记、档案书信和巴赫乐谱,以及巴赫作品手稿、作曲技术和演奏实践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全景式地反映了西方对巴赫音乐研究的历史。这一套巴赫文献的引进,确实使我国的西方音乐研究文献资料与以往相比得到极大的丰富和补充。如能对其细致整理、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无疑会促进我国西方音乐研究和演奏实践的深入开展。依托这一套“巴赫特藏”文献还可以创办中国的“巴赫音乐节”,并开展一系列内容广泛的学术研究与演奏实践,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带动中央音乐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活动,而且可以与国内外的音乐院校、演奏团体和研究机构建立起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中央音乐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坚信,时间与行动将会证明,这一套“巴赫特藏”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