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静
【摘要】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音乐是最动听的语言。”音乐与儿童影视作品的有机组合,诞生了新概念的音乐——儿童影视音乐。它与通常概念下的儿童音乐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它已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专门为儿童影视作品创作、编配的音乐作品。儿童影视音乐既具备了一般音乐的概括性,又具备了独特的具体可感性,它是从心理上推动儿童影视作品画面运动的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它的完美艺术形象的再现,必须通过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它服务于儿童影视节目,与儿童影视节目中的其他构成因素相结合而产生新的艺术构思、审美形象。
【关键词】儿童;影视;音乐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4.083
儿童影视音乐的基本属性是从属于儿童影视作品的;儿童影视音乐的基本功能是与画面有机结合而创作出新的音乐形象和艺术概念;儿童影视音乐的基本特征是与画面相结合导致新的音乐结构和音乐形式的出现,即音乐的分段陈述、间断出现。儿童影视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的结果应该是,音乐通过它的情感作用强化了画面的感染力,画面则以其摄像属性、空间属性使抽象的音乐语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确定化。需要指出的是,儿童影视音乐服务于儿童影视作品并不等于从属于影视画面,而应该是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产生的艺术表现力共同服务于内容,服务于儿童影视作品。
1. 儿童影视音乐的适龄化创作
儿童影视作品,是一种对象性很强的节目类别,由于这类作品的主要收视对象处于人生成长的特殊阶段,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因此,作品的适龄化创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儿童影视音乐的适龄化创作,既要紧密配合儿童影视作品的主题、立意、内容、情节等,更要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的创作或选择。
有学者把儿童影视作品分为五种创作类型:“第一种是儿童景观作品,即以儿童作为表现对象的、以儿童作为创作材料的作品;第二种是儿童视角作品,就是用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第三种是儿童娱乐作品,就是专为儿童拍摄制作的作品;第四种是儿童教育作品,是成人认为儿童应该看的作品;第五种是现在最流行的儿童原创作品,孩子是拍摄的主体。把这五种儿童电影的观念做一个延伸,就形成了儿童影视音乐的概念”。
参考以上观点,笔者归纳出以下几种较常见的儿童影视音乐的适龄化创作类型:
①以儿童以及各种卡通人物等幼稚形象为表现对象的影视音乐,如动画影视中刻画卡通人物性格特征、生态行为的音乐。②以儿童角度创作的音乐,如被选入语文课本、伴随几代人长大的儿童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③具有儿童教育、励志意义的音乐,如儿童电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不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儿童中得到了广泛传唱,并影响了几代人,而且于1978年10月27日,被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④播种民族文化的种子又较易被儿童接受的音乐。如动画片《大闹天宫》的音乐:采用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格、京腔京韵的曲调和鼓点,烘托、渲染剧情,使儿童观众在欣赏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韵。该片的音乐如同中国民间的喜庆乐曲一样,给人以欢快、活跃、热烈的情绪感受,非常符合儿童天真、活泼、欢樂的生理特征,迎合了儿童顽皮好动、喜欢打闹嬉耍的天性,既让儿童观众喜闻乐见,又在小观众心目中播种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⑤适合儿童欣赏的古典乐曲。如动画片《猫和老鼠》中广泛使用的《春之歌》、《蓝色狂想曲》、《田园交响曲》等古典音乐,即恰如其分地推动了动画片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戏剧冲突,又普及传播了经典。⑥儿童原创音乐。如13岁少年金果临和19岁姐姐金月苓分别作词作曲创作的,传唱了近半个世纪、成为几代人共有的童年记忆的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1972年《我爱北京天安门》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1980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2009年荣获中宣部“100首推荐的爱国歌曲”)。
综上所述,适龄化的儿童影视音乐应该是儿童影视作品中适合各阶段儿童发育生理心理特征的、儿童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音乐。
2. 儿童影视音乐的故事化呈现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H.加登纳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中说:儿童们大都把音乐看成是“关于某种东西的,换言之,他们把音乐当成是讲故事、表达思想的特殊方式。”
喜欢故事是儿童的认知天性。音乐是影视艺术讲述故事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段。在影视艺术作品中,音乐的故事化呈现为影视作品“讲好故事”奉献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综合艺术的音乐虽然仍保持着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特性,如擅长抒情、不擅长叙事;需要听觉来感受;需要时间的过程展现形象;通过演奏和演唱的再创作才能欣赏等,但是,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在表现的方式上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音乐与画面的有机结合对于故事情节的烘托、叙事氛围的营造、矛盾冲突的提升、人物形象的刻画、情绪的渲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出了故事化的叙事能力,具有了戏剧性的表现效果。
如动画片《三个和尚》,在没有一句对话和旁白的叙事过程中,音乐的故事化叙事功能扮演了“半边天”的角色,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个和尚》以民间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为蓝本,创设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齐心协力也能有水喝”的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一个新故事。整部影片,完全依靠画面的空间形态和音乐的时间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和叙事,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调式、调性等表现手段塑造的音乐形象,配合画面成功地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故事。可以说,《三个和尚》的音乐结构,主导了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音乐将刻画人物、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推进叙事、连接剧情甚至主宰该片的整体节奏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影片选用富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民族乐器来代表剧中角色形象,板胡中低音区——小和尚;坠胡——长和尚;北方管子——胖和尚;板胡高音区——老鼠;云锣——观音。使三个和尚的音乐在音色上各具鲜明的性格特征。用木鱼、堂鼓、云锣来描写庙宇的环境和渲染佛教“淡定”的气氛。用排鼓、水钹的音色来夸张地描写太阳下山、落入海中的情景。
影片画面的节奏感和人物的动作感极强,音乐强调乐器音色的对比和运用,民族乐器独特的演奏技法在丰富音乐表现力的同时,也塑造出了鲜活的音乐形象。
3. 兒童影视音乐的游戏化展示
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戏。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可以说,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游戏中的音乐,如同儿童的伙伴,形影不离,是儿童喜闻乐见、传唱较多较快的音乐。儿童影视音乐的游戏化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提高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审美趣味性和审美品位。
将儿童影视音乐游戏化展示,会受到儿童观众的广泛欢迎和模仿,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游戏效果。如被称为美国好莱坞经典音乐歌舞片《音乐之声》中的经典插曲“DO、 RI、 MI《哆来咪》 ” 。
《音乐之声》讲述了家庭教师玛利亚如何用轻松愉悦的方式来教七个调皮又可爱的孩子感知音乐魅力和人生道理的故事。玛利亚让孩子们按年龄和高矮顺序排队扮演七个音符,一人唱一句,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这首活泼诙谐极具游戏化特征的曲子,生动地把“哆来咪发索拉西”这七个音符形象化成身边的事物,使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观察世界,将观众带进一个自由活泼的孩子们的精神境界。这段旋律的跳跃性,体现出了游戏的自由活泼气氛,迎合了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影片画面中,孩子们边唱边跳,音乐旋律与不断变化的画面紧密结合,展现出一幅幅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景象,令儿童观众感觉到清新自由,忍不住想和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
儿童需要优秀的影视作品陪伴成长,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需要适合儿童的影视音乐参与创作。
参考文献:
[1]《影视音乐浅论》边月波
[2]《“让童年遇上光影声动之美”——儿童影视音乐论坛综述》朱杰
[3]《<三个和尚>电影音乐综合分析》陈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