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拙 行稳致远
——记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于锋

2021-02-21 13:44戎雨杉
科学中国人 2021年35期
关键词:字源新疆单词

关 弋 戎雨杉

西北边陲、丝绸之路、漫天风沙、羌笛楼兰……这些根植于人们心中或优美、或苍凉的名词,形形色色地拼凑出一块地大物博的神秘大陆——新疆。作为“一带一路”计划中的重要视窗、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交通枢纽,新疆的发展与建设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因其地貌复杂、气候多变等地质特点,建设发展的难度与挑战也同样不容忽视,幸而有一批批如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于锋一般,前赴后继、自主援疆的有志之士,揣一份梦想、持一身风骨,决心将科研论文写在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之上;同时也给边陲地区的教育事业带去了薪火相传的光亮。

三次进疆 瓜果飘香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于锋最常说的一句话,并且总要搭配上他标志性的盈盈笑脸,从这样一副乐观的面容背后,他人很难参透援疆的艰辛与挑战。从一名支援西部的青涩志愿者到一名留学归国的学子;从一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硕博研究生到一名高校教师,于锋人生中几次重要的角色转变,大多与新疆有关。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不仅形容的是于锋与新疆的独特缘分,更是他与应用化学的缘分。“不是我选择了应用化学专业,而是应用化学专业选择了我。”事实上,在1999年高考之后,于锋是被调剂到济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虽然起点多少有些阴差阳错,但通过4年的学习,于锋却爱上了这门“误打误撞”的专业。“其实我中学时化学成绩还是不错的,基础还可以。同时我也很幸运,众多优秀教师的引导与言传身教,帮助我在应用化学的道路上坚持走了下去。”

大学毕业后,于锋应“首批大学生志愿西部计划”的要求,被分配到了“风城”——新疆托克逊县,在托克逊第二中学担任英语和数学教师。这是于锋第一次走进新疆。在中学任教期间,于锋一向勤恳认真,深受当地师生们的喜爱,还因此获得了志愿者服务银质奖章。支教日子虽短,但对于锋来说,印象却深,因为在无数次的回溯中,于锋始终略感愧疚与遗憾。“那时候年轻,教学经验也不足,支教服务时间太过仓促,我总觉得还没有尽全力,没有给学生们带去太多实质性的帮助就匆匆离开了。”

但育人必先律己,带着一份未尽的心愿,于锋在2005年考入了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博研究生。在托起“深海勇士”的巾帼英杰张敬杰研究员的科研精神感染下,于锋愈发拼搏奋进,终在2010年以优异的成绩,提前半年拿到了博士学位。学业既成,于锋便决心以全新的面貌重返新疆,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研究所,重返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一次,于锋的角色是真正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

于锋

然而,职业道路上的成长为于锋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体验,虽然相遇的全部都是优秀的师长、前辈与同行者,但当时新疆的科研条件还是为于锋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他深知,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仍然欠缺,他再一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继续向前——先后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继续深造并开展科研工作。

一别经年,2013年夏天,于锋在北京遇到时任石河子大学副校长的代斌教授,在谈话间,于锋了解到新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内心随即涌动起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仿佛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召唤。于是,于锋选择第三次走进了新疆,正式加入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并从此扎根于这片西北沃土,为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自身专业而言,于锋多年来始终坚持立足于新疆特色蛭石矿产资源,为了蛭石的深度开发与高附加值利用,组建了一支名为“新疆蛭石特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的“科技强军”。在最近,他携团队收获了累累硕果:研发出了蛭石基脱硝催化剂、蛭石基甲烷化催化剂、二维蛭石基纳米材料等具有强烈的地方区域特色的化工材料,对新疆蛭石在材料化工领域的应用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曾经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在如今的于锋眼中,反而成了可遇不可求的沃土与宝藏,“我是发自真心地想为新疆做一做宣传,走进新疆就会发现,这片土地上人杰地灵、草美羊肥、瓜果飘香……”

弦歌不辍 芳华待灼

做科研,于锋勤思笃行、拼搏进取;做教师,他同样脚踏实地、敢于创新。“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是他对自己从业的要求,更是对人生的感悟,于锋说这完全得益于他在新疆托克逊县做志愿者和在中国科学院追梦剧社的那段青葱时光。2018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的荣誉称号,便足以体现于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担当与履行相应义务的尽责态度。

于锋在校内被称为“党史达人”。习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党史的他有一本厚厚的党史学习笔记本。他还为它取了名字——“一名理工类专业高校教师的心得体会”。翻开这本小册子,令人惊讶的是,映入眼帘的并非一般短小精悍的心得体会,而是一篇篇深思熟虑后的论文。于锋以实际行动证明,对党史的深刻理解,有助于他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从而将科研成果通过“科教融合”的方式融入到教学工作中。

在注重思想培育的同时,于锋也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上,他发现,许多理工科学生都将“英语”这一必修课视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即便是决心“迎难而上”,也常常为了记单词背语法,绞尽脑汁也不得其法。针对这一现象,于锋一度苦恼不已。为师者,当传道授业解惑,于是,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掌握英语的效率,便成了于锋在下一步教学工作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语言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共通性。”于锋与其爱人靳秀丽女士经过反复的讨论和观察发现,大家学习汉字的过程,基本都是从笔画顺序、独体字、偏旁部首,最后到合体字,这样即使遇到不认识的汉字,也可以通过“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从而揣测字的读音与其中含义。从专业的语言学角度来讲,这是因为中文是世界上一种大规模应用的表意文字。而更为巧合的是,英文中的拉丁字母也是一种象形文字。既为“同族”,那么或许更可以相互借鉴。有了这样的灵感,于锋夫妇二人进而提出可以通过“母语迁移法”来学习拉丁字母和英文单词。汉字有“字源”,拉丁字母也有“字源”。掌握了拉丁字母的字源,就如同掌握了英文单词的“一笔一划”和“偏旁部首”,相反,如果在记忆单词时不懂得使用“字源”,也就不能够充分理解单词创建时的奥妙。基于此种理论,2021年,一部《金鱼单词讲义》问世。于锋夫妇借此系统地为学生讲解了拉丁字母和单词的奥义。

为了深入探索26个拉丁字母的字源,于锋夫妇查询了许多文献,甚至很多都追溯到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等遥远的历史时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拉丁字母是由意大利半岛的拉丁人创造的,后来罗马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正式确定了使用拉丁字母(又称罗马字母)作为语言文字的基础字母,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后来发展为26个拉丁字母。拉丁字母经历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古希腊字母等逐渐发展而来,在字母的数量、外形和意义上发生了很多发展和变化。因此,于锋夫妇坚信,26个拉丁字母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逻辑的字母体系,从拉丁字母本身来研究其本源和音形义,更为合理。

于锋夫妇参考象形文字的发展历程,创新性地从“人”和“物”两大视角系统探讨了26个拉丁字母的象形本源。概括来讲,基于“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从人的视角分析了18个拉丁字母的本源,将其大致分为人(A)、人的生存条件(B、C/G、D、P)、人的生存能力(E、N、O、M)、人的生活水平(I/J、H、Z、L、X)、国王和王后(K、Q)五个大类;并基于“四元素学说”,从物的视角剖析了8个拉丁字母的本源,将其归纳为土(T)、水(S)、风(F/U/V/W/Y)和火(R)四个类别。他们夫妇二人将此发现命名为金鱼拉丁字母理论(英文名:J&Y Latin Letter Theory)。“希望大家通过金鱼拉丁字母理论可以看到单词‘本来的样子’。”于锋说道。

老话讲,“干一行,便要爱一行”,这句话听起来简单朴实,但要真正践行起来却难,而在于锋的多年坚守中,却让人看到了尽致的体现。新疆地域辽阔,石河子大学也许只是其中一个极小的坐标点,但于锋表示,未来仍要扎根在这一“点”上,以最朴实的精神,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字源新疆单词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单词连一连
看图填单词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汉字识读的新路径
新疆多怪
Playing with / i? /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