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
1932年,在赣州市于都县车溪乡的一棵大樟树下,22岁的王金长即将随红军部队出发。此时他脱下自己的外衣,仔细叠好,交给新婚妻子段桂秀,对她说:“我至多离开三五年,你照顾好家里人,一定要等我回来。”段桂秀怀抱着尚有余温的旧衣,目送着丈夫的身影远去。
王金长离开后,段桂秀便独自照顾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小叔子。她做苦力、挑石灰、担煤……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家庭的重担,汗水从脸颊流下,却冲不走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娘家人劝她改嫁,她对娘家人说:“金长哥哥说话算数,他说过至多三五年一定会回来,我会一直等着他。”
1953年,苦等丈夫的段桂秀等来了一张烈士证明书。证明书上写着王金长的行踪:北上无音讯。无音讯那就继续等!段桂秀把证明书锁起来,她绝不相信这薄薄的一张纸就能定了一个人的生死。1960年,婆婆去世,王家老宅只剩段桂秀一个人默默等候,她不敢离开,因为怕王金长回来找不到自己。对她来说,守着老宅,就是守着临别时的那句约定。
2019年5月15日,在于都烈士纪念园,满头白发的段桂秀第一次触摸到王金长的名字。此刻,她终于确定,丈夫再也回不来了。她把额头久久贴在英名墙上,用瘦弱的双手一遍遍地抚摸,眼含泪水地说:“我都听你的话,在家照顾娘,等你回来,你怎么说话不算话啊!”
2
从记事起,林丽萍就听家里的老人说,她爷爷“林罗发生”自1931年离家参加革命便没了音讯。爷爷离家时只有17岁。林家长辈担心,随着家族老人的先后过世,林罗发生这个人会被后人忘记,于是他们将其侄子林广东过继给林罗发生,并嘱咐他一定要找到林罗发生的下落。
1955年,林家人收到林罗发生牺牲的烈士证明书,可他们当时只知道林罗发生是红五军团师长,却不知牺牲在何处。那年,林广东只有3岁。叶落归根,林家长辈再次交代林广东,将来一定要找到叔叔的尸骨,把他带回家安葬。此后的日子,林广东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直至成为花甲老人,他都没有停止对林罗发生的寻找。岁月荏苒,林广东也老了,可他依然没有完成长辈交给他的任务,于是,他又将这份责任和心愿交给了女儿林丽萍。
林丽萍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爷爷的下落,她加入了江西于都长征源合唱团,团员都是红军的后代。每到一地演出,她总会到当地的烈士纪念园查找爷爷的音讯。2014年11月,合唱团来到广西兴安县演出。在兴安县烈士纪念碑园的英名廊上,林丽萍发现,英名廊中赫然写着“于都”两个字,她心里一个激灵:莫非几十年遍寻不到的爷爷就在其间?于是她凑上前,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仔细寻找,逐个触摸,突然,林丽萍的手停下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一个名字——林罗发生!天上下起了细雨,林丽萍顾不得躲雨,赶紧拿起手机打给父亲:“我找到爷爷的名字了!”
一年后,林丽萍全家三代人来到兴安县。江风扑面,林家人在湘江岸边取走一抔土,他们要把爷爷带回老家安葬。“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红军烈士的鲜血,我们带着这把土,就相当于带着亲人回家,让爷爷魂归故里。”
3
87年前,在瑞金乡下华屋村的后山上,多了17棵松树,栽树的人是村里的17个年轻人,他们接到红军出发的命令,即将远行。乱世离别,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能不能回来。这17棵松树,是17个青年留给家里的念想,见树如见人。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年龄最大的39岁,最小的只有15岁,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临别前,他们约定,要一起回家;万一有人回不来,活着的人就替他们照看家小。
华钦材和华钦彬兄弟俩最放不下的是年迈的母亲,万一母亲临终时,他们没有回来怎么办?兄弟俩决定,提前备好母亲百年之后用的棺材,然后在老人跟前重重磕了三个响头。华钦材还有一件事放心不下,他要当爹了,怀有身孕的妻子拉着他的手,一遍遍叮嘱他,一定要平安回来,让孩子能当面叫一声爹。华钦彬离家的时候,10岁的儿子一边哭一边追着他跑,他留给儿子的只是一个头戴斗笠的背影。
其实,按华屋村的习俗,松树是种在墓地旁的。或许他们离家的那刻起,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此去经年,家里人等啊等,老母亲走了,儿子没有回来;妻子的头发白了,丈夫还没有回来。华钦材来不及见上一面的儿子长大了,每当他问起父亲,母亲就说:“你父亲是后山上的一棵树。”直到几十年后,华钦材的儿子华从祁都当爹了,他才知道父亲的下落:“母亲说的那个个头不高,但很结实的男人,变成了一张薄薄的纸——北上无音讯。”这张纸,便是当年华屋村17位热血儿郎最后的归宿。
4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河集结、出发,开始了长征。漫漫征途上,红军将士冒着敌人的炮火,蹚过湍急的河流,翻过一座座险峻的山峰,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子弟倒下,他们倒下的方向,就是红军前进的方向。由赣南山歌《送郎歌》改编的《十送红军》,便是当时亲人离别时最生动的写照。
今天,当我们翻阅赣州10万余有名有姓的烈士名册,仍有32000人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只余一张薄薄的烈士证明书,他们共同的标注是“北上无音讯”。无论是王金长、段桂秀这样的夫妻,还是三代人寻找最终魂归故里的林罗发生,或者华屋村后山上在风霜雨雪中傲然挺立了80多年、代表17位烈士的松树,他们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是昨天留给今天的见证,也是今天留给未来的启示。
如今,在于都,以长征、红军、长征源命名的学校、街道、场馆很多,长征精神与其蕴含的红色基因,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里流淌。他们给我们讲述着烈士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也在守护延续着那段红色岁月的动人记忆,更激励着无数人沿着烈士的足迹向前进,并提醒人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