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盛勇,陈海波,贾慧涛
(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安徽合肥 230022)
尾矿库坝基稳定性事关重大,若坝基变形导致尾矿矿浆泄露,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严重威胁矿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研究的尾矿库坝为碾压石料不透水坝,高80m,长729m。近四个月来,坝脚T4 监测点位移量达到4cm 之多。坝基东边有一处规模较大的采空区,中心有一块已回填的塌陷区;附近还有一处已用钢筋砼封堵的漏水坑道。若监测点位移为坝体附近地基位移导致,则坝体的稳定性堪忧,因而亟待查明该监测点位移原因。同时,因坝基周围是矿区、工作区和生活区,工作环境复杂,电磁和人文干扰较大,常用的电法、浅震等物探手段受到较大限制,难以施展。而微动技术具有不受电磁干扰、无损勘探的特性,因此非常适合本次研究工作。
微动探测技术,是通过采集天然场源微动信号,从中提取面波(瑞雷波)频散曲线,再对频散曲线反演获得地下介质的S 波速度结构,进而探查地质构造。这种方法具有环保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近年来,省物化探院对该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微动数据采集和高分辨率频率-波数法微动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革新,开发出一整套包含工作仪器、技术设计、野外工法及质量评价、数据处理软件(Micro‐SWP 微动处理软件)、异常分析解释的多台阵微动剖面观测技术,充分发挥该方法自由台阵和高分辨率的特性,在资源勘查、环境调查等领域取得了理想效果。
本文使用高分辨率频率-波数法微动技术与大功率可控源大地电磁测深(CSAMT)开展联合勘探,获取发生位移的T4 监测点附近地下介质视S 波速度分布和视电阻率分布,进而分析地质状况,对尾矿库坝基的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方法对比验证微动探测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研究区位于大通-顺安北东向复向斜中次级青山背斜北东段的南东翼。青山背斜总体走向40°~50°,长22.50km,宽8km,南西段窄,向北东渐开阔,均由三叠系下、中统组成,为一短轴不对称褶曲。小褶曲发育,规模不大。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以印支—燕山晚期断裂为主,分布规模较小的平移断层组,包括区内的沙子堡平移断层组。该平移断层组位于青山背斜南东翼,狮子山之南,走向北偏西30°,切割北西向闪长玢岩岩脉,错距10~15m。
研究区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0.5~17.5m。基岩主要是大理岩,其东北部和西南部存在不同规模的闪长岩岩脉。闪长岩的强风化层埋深均较厚,厚度变化大,规律性不明显。钻探资料显示研究区地基岩土主要为第四系残积、坡积、洪积、冲积的黏土夹碎石层,三叠系中统大理岩以及岩浆侵入体闪长岩、石英闪长岩。
图1 微动探测工作布置图Figure 1.Layout of microtremor detection
V
)谱描述面波的频散关系和传播机制。数据处理时使用微动信号中的垂直分量,其中的瑞雷面波相对占优势,在频率-波数谱中反映为能量最大值。本文使用的是高分辨率频率-波数谱法(High-Resolution Frequency-Wavenumber Spectrum Analy‐sis)。Capon(1969)、Tokimatsu(1992)、Ohrn‐berge(r2004)等人通过理论和试验证实该方法具有比经典频率-波数法、聚束法(Frequency Domain Beamforming Filtering)、多信号分类法(Multiple Signal Characterization (MUSIC) Algorithm)等其他频率-波数法更高的分辨率。盛勇、贾慧涛、范长丽、刘杨等人使用该方法在地热资源勘探、地质调查、工程勘探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式中,(x
,y
)、(x
,y
)分别为第i
、j
个拾震器的坐标,(k
,k
)为波数k
在x
、y
方向的分量。式中,Q
(f
,k
)为矩阵exp[i
(k
(x
−x
)+k
(y
−y
))]⋅S
(f
)的逆矩阵。找到每一个频率f
在二维波数k
−k
平面上的高分辨率频率-波数谱的极大值点位置,求得对应的波数k
,进而求得对应频率的相速度V
(f
),从而得到瑞雷波频散曲线。在瑞雷波频散曲线的基础上进行反演,即可得到最终的微动视S波速度-深度剖面。通过经验公式:
(其中t
为周期)计算视S 波速度V
,再通过半波长原理将V
与t
的对应关系转换成V
,随深度H
的变化曲线(V
-H
曲线),最终获得视S 波速度剖面图。视S 波速度是一种近似的剪切波速度,可以用来表征真实横波速度的变化趋势。本次研究采用剖面观测方法,从坝基处平行于大坝向南端塌陷区共布设测线7 条,拟调查深度200m,根据微动工作方法(刘杨,2021)使用5 点线性点阵(图2),探测点距为10m,使用重庆地质仪器厂主频为2Hz的CDJ-S2C-2型三分量拾震器和合肥国为电子有限公司MicroGS微动数据采集器(仪器参数见表1)采集数据,采样频率250Hz,测量时间30min。
表1 微动数据采集设备主要性能指标(20°)Table 1.Major performance indexes of microtremor data ac⁃quisition equipmen(t20°)
图2 微动线性观测台阵示意图Figure 2.Schematic diagram of mictremor observation array
图3 单点频率-波数曲线(1号线160号点f=6.0425Hz)Figure 3.Frequency-wave number curve(point 160 of line 1, f=6.0425Hz)
图4 单点频散曲线(1号线160号点)Figure 4.Dispersion curve(point 160 of line 1)
图5 单点视S波速度结构(1号线160号点)Figure 5.Apparent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point 160 of line 1)
图6为1号线微动视S 波速度剖面。T4监测点位于1 号线240 点位置。图中可见浅表为层状低速异常,厚度较均匀,约为15~20m,与区内厚度0.5~17.5m 第四系覆盖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推测此低速异常为腐殖土及碎石为主的第四系覆盖物引起。覆盖层以下视S 波速度并没有随深度明显变化,低速异常显著,岩石较破碎,在150 号点和240 号点下方可见低速异常呈带状分布,推测为断裂破碎带。两处断裂构造近于直立,断层线平直。
图6 1号线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Figure 6.Apparent S-wave velocity profile obtained from mi⁃crotremor detection line 1
根据以往的地质资料,研究区内岩石主要是闪长岩和大理岩。微动成果剖面直观显示出断裂破碎构造,却无法识别两种岩石的界限。为此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估算两种岩石的S波速度。
在尾矿库修建之初,曾对研究区内钻孔岩心进行实验测定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根据这些实验室数据(表2),结合波动理论,可以估算出地下介质中的横波速度理论值。
表2 研究区内岩石力学指标统计Table 2.Statistic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横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V
主要取决于介质密度ρ
和剪切模量G
。对于各项同性介质,杨氏弹性模量E
、剪切模量G
和泊松比r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则横波速度V
为:从表3 可以看出,研究区内的大理岩横波速度实验室估值在1934~2530m/s,闪长岩横波速度实验室估值在1957~3299m/s,速度相近,并没有非常显著的速度差异,故而无法在微动成果图件上有效识别两种岩石。根据以上估算成果,实际微动勘探得到的岩石视S 波速度范围在2000~3000m/s 左右,与以上实验室估值相吻合,也证实了此次微动勘探的有效性。研究区内还分布有块状矽卡岩,根据以往资料和勘探经验,估计该岩石的视S 波速度不低于2000m/s。推测研究区内微动视S 波速度低于1500m/s的异常区域对应断裂破碎的可能性更大。
表3 研究区内岩石横波速实验室估值统计Table 3.Statistics of lab estimates of S-wave volocities of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图7 将7 条微动视S 波速度剖面绘制成高程为50m、0m、-50m、-100m四个深度的深度平面图。
图7-a是高程50m的微动综合平面图。虽然受地表起伏的影响,仍可以直观看出第四系洪积坡区域、人工填土区域和采空区影响带等质地较疏松的介质,预期均显示视S 波速度低于1500m/s 低速异常,而大理岩和闪长岩这些质地较致密的岩石出露区域对应视S波速度大于1800m/s的高速异常区域。
图7-b是高程0m的微动综合平面图。根据资料,坑道、塌陷及回填不超过百米,对这一层影响最大。区内主要介质为大理岩和闪长岩,视S 波速度差异很小,无法从图上直接识别。零星可见斑块状视S 波速度低于1800m/s的低速异常,推测为坑道和塌陷及回填不均匀导致。T4监测点下方的低速异常较显著,推测为岩石破碎引起。
图7-c 是高程-50m的微动综合平面图。此深度受坑道、塌陷和回填的影响较小。图中从低速异常的分布可以依稀识别出北西-东南向沙子堡平移断层组。小号点附近和T4 监测点下方的低速异常,推测为断裂破碎引起。
图7-d 是高程-100m的微动综合平面图。此深度已经不受坑道、塌陷和回填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该区原始的地质状况。如图所示,带状低速异常与沙子堡平移断层组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T4 监测点正位于该断层组F2 与F4 交汇点上。根据微动视S 波低速异常分布,可对该断层组作更精细的推断。断层F6和F7并没有一直向南延伸至研究区外,而是被140号点附近的左旋平移断层F 截断,形成F8 和F9 延伸至研究区外。断层F 在四个高度层位的微动综合平面图上都有显示(图7a—d)。图5 中1 号线微动剖面上两处低速异常带正对应着断层F和F2。
图7 微动综合平面图Figure 7.Comprehensive plans of microtremor detection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T4 监测点位于沙子堡平移断层组上,位于断层F2 和F 交汇处,周围地质体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地质体位移,没有受到南面塌陷的影响。推断T4 位移不是由于深部结构性的破坏造成的,可能是周边较浅的地质问题或其他因素影响所致。研究区内断层F2、F5、F 距离尾矿库坝体较近,且走向几乎垂直于坝体,应当保持实时监测,注意警惕。
研究区内同时开展了CSAMT 工作,图8 将微动测量成果与CSAMT成果进行了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微动低速异常区域与CSAMT低阻异常区相对应:1号线、2号线、3号线受沙子堡平移断层组的影响,破碎较多,低速低阻异常显著。4 号线、5 号线、6 号线南端分布有矿物质丰富的块状矽卡岩,因而显示低电阻率;而矽卡岩与周围的大理岩和闪长岩波阻抗差异较小,未引起视S波速度异常,在微动剖面上不可见。
图8 综合物探剖面Figure 8.Profiles of multi-geophysical survey
沙子堡平移断层组虽引起了CSAMT 低阻异常,但是很难依据异常圈定断层组形态,而微动探测分辨率更高,与已知断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更直观识别出断层F,并显示断层F的形态,以及与断层F6 和F7的关系。由此可见,微动探测与CSAMT 勘探成果相符,但微动的分辨率更高,显示出更多直观的构造细节。
(1)本文为调查T4 监测点位移的原因,采用微动探测技术在T4 监测点附近开展微动剖面工作,识别出研究区内沙子堡平移断层组,并根据微动视S 波低速异常重新推断区内断层组细节,推断出断层F 及其与断层组的关系,确认T4 监测点位于断层F2 和F 交汇处。T4监测点周围地质体较稳定,未发现明显的地质体位移。后经委托方证实,T4监测点“位移”为山区设备信号差所致,在此次调查工作2个月后T4“位移”回到正常范围内。
(2)微动探测可有效识别断裂破碎构造,但难以识别波阻抗相似、不足以引起微动视S 波速度异常的岩石。此次工作中实际测量的微动视S 波速度与实验室估算值非常接近,也证实了微动探测工作的有效性。
(3)通过与同时开展的CSAMT工作成果对比,可以看出微动探测具有对异常敏感、高分辨率的特点;微动探测具无损检测、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使其在人口密集、不可破坏的环境中优势明显;在地表地貌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如矿区等也能应用,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4)地形起伏对微动探测结果产生了一些影响,但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仍可以识别主要的断裂破碎构造。